年轻的创业者纷至沓来,“拎包入驻”;百年老城区独辟蹊径,在实践中做到了“杨树浦”到“杨数浦”的神奇转型,为杨浦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一个晴天的上午,走进位于上海杨浦淞沪路657号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迎面看到的是8位数学家巨幅的画像。这些数学家画像当中,有中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数学王子”高斯。阳光照耀下,这些杰出数学家们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年轻科学家。
今年1月,由丘成桐院士担任首任理事长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杨浦揭牌。该研究院是上海市、杨浦区和复旦大学共同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开展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人才引进与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致力于在基础数学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助力解决我国战略领域“卡脖子”问题,引领高端产业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来源是科技创新。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就是杨浦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力的典型场域。 从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走出,不难发现,创新在杨浦的每一块沃土都能找到探索与演进的印记。
创智国际广场与钻石连廊。
早在2003年,一场有关创新的重大转型在杨浦这片土地上发生。那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部署。20年时间里,杨浦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成功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升级。 在这一转型升级的背后,公众会发现杨浦已经成为了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此外,杨浦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信息技术服务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中心城区首位。 就在2024年10月23日,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揭晓,共授奖214项(人)。其中,杨浦区企事业单位和区域内高校累计获得其中86项,占总奖项的40%,获奖总量全市第一;第一完成人奖项数58项,占总奖项的27%,居全市第一。 20年后的当下,杨浦希望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创新发展再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东北角,有一个8.2平方公里的园区——杨浦大创智。放眼全上海,8.2平方公里也许并不能称得上“大面积”,可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梦想启航之地。
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夜景。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大创智的核心区创智天地成为这一理念的先行区。 参照美国硅谷、法国巴黎左岸等城市转型发展经验,创智天地依托江湾体育场及周边大学知识溢出效应等资源,相继建成了创智天地广场、大学路生活区和创智企业中心等。在此基础上,创智天地又向五角场以北扩展,打造了以创智科技中心、创智国际广场为引领的高科技总部基地。 2023年3月28日,大创智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上海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化产业园区。从名称上看,一个主打创新的产业园区,摘得了文化产业“国字号”金牌。这背后的奥秘,离不开“共创”二字。 大创智的“共创”基因,最早体现于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共创。上述提及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便坐落于此。目前,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形成科技资源的交流交换。这一高能级研发机构,接下来将能够为大创智功能区内5000多家科技文化类企业提供便利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及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 除了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去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中心落地杨浦大学路,开展教学课程、学术科研项目和校友活动之外,还将协助杨浦对接国际科创力量,支持杨浦科创企业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项目,并为创博港上海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支持,推进优质科研项目在杨浦区落地。
港中大上海中心大楼。
在“三区共创”基础上,大创智的“共创”又发展出“文化+科技”“线上+线下”的新形态。要想理解这种“共创”,在大创智核心区不难找到答案。 近年来,手机游戏深受许多年轻人喜爱。在这些游戏中,主打二次元的《恋与制作人》《闪耀暖暖》等游戏拥有自己忠实的受众,而这些游戏都出自一家游戏公司——叠纸游戏。公司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京剧院、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深度合作,将传统中国文化与游戏产品相结合,形成了游戏内核壁垒,也拓展了人们对于“文化+科技”共创形态的想象。 随着B站总部落地大创智后,2020年,叠纸游戏入驻创智国际广场,2021年,字节跳动华东区总部签约入驻大创智。除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入驻外,大创智还培育出声网、优刻得、万物新生、商米科技等细分领域第一梯队公司。 2023年,从事新能源行业的福建企业家陈研,在大创智园区食堂吃工作餐时,遇到了长白228项目的负责人。当时,长白228项目正在为人才公寓寻找新能源车的充电解决方案,而项目所需的设备,园区的另一家企业刚好也能提供。两人一拍即合,放下碗就去项目现场考察。就这样,陈研用一顿饭的时间,找到了来沪发展后的第一个客户和第一个供应商。 在大创智,像这样喝杯咖啡、吃顿饭就能碰到合作伙伴甚至上下游产业链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如今,文化新经济头部企业正在杨浦努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集群。几家头部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达到近百家,在这里构建了自带光环的企业“星系”,实现“不出园就有产业链”。 2014年,刚刚从海外归来的赵斌,选择在大创智迈出创办声网的第一步。从当年租用大创智孵化器的几个工位开始,在杨浦区和大创智的关心下,声网一路成长为实时互动云服务的开创者和引领者。2020年,声网母公司Agora,Inc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如今声网技术服务已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 声网负责人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大创智自身就像一个成熟且高成长的生态系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政府、高校、园区、企业资源汇聚的创业乐园。“共创”也为公司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B站、字节跳动、叠纸游戏、声网等几家头部企业关联近百家上下游企业,构建了自带光环的企业星系。”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胡琳此前介绍。 20年来,大创智从小小的1平方公里起步,到孕育4500多家双创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约60家,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15家,总营收超过3000亿元。这里已经成为知名文化科技产业高地、周边高校学子的梦想家园、初创企业孵化成长的沃土。 从大创智往北,来到新江湾城街道,一个科技园区因为与硅谷有着相似的区位优势,而被命名为“湾谷科技园”。过去10年,湾谷科技园整合高校、园区、产业等优势资源,集聚社会力量,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初步建设成为“技术交易活跃”“新兴产业孵化”“龙头企业集聚”“创新文化和谐”于一体的科技园区。
湾谷科技园。摄影/孙斌
如何让科技园区突破物理限制,成为具有巨大辐射效应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湾谷科技园瞄准了技术转移服务,打造技术转移功能集聚区。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都在湾谷落地,为园区内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如今,湾谷吸引了不少总部企业和双创企业入驻,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上下游企业进驻。从3个人开始创业,到超过500名员工,在湾谷科技园拥有超200人的研发团队……复志科技经过8年发展,如今已跃升为一线3D打印公司。“在创业早期,3D打印还不受资本关注,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我们初创企业非常重要。”创始人兼CEO封华说。在杨浦,他所获得的远不止资金扶持,而是整个创业生态体系的支持,“楼下是技术交易所,隔壁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旁边是复旦大学,这种所需要的资源就近可得的感觉对于创业者而言非常难得”。 今年5月,由杨浦区政府、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城投三方共同发起的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据杨浦区科技经济委介绍,创新中心围绕杨浦“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聚焦复旦理工医等学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一批产业项目积聚。具体来看,这一中心主要推动重大科技专项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产业项目集聚发展。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颜波告诉本刊,其所带领的数字媒体实验室近期在荧光显微镜的人工智能增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在杨浦区、复旦大学等多方支持下,实验团队成立了上海复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地点落在湾谷科技园。在公司注册、办公选址、税务申报等过程中,湾谷科技园为公司的成立和运营给予很多支持和帮助,为高校科研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在杨浦,每四个常住人口就有一个是18岁至35岁的青春力量。年轻化,已经成为杨浦的重要标签。 目前,杨浦区内集聚了复旦、同济等10余所知名高校,抖音、美团、B站、小红书、得物等70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拥有18万“永远年轻”的大学生、超过4万平均年龄28岁的互联网大厂工作者。 对于思维活跃、拥有诸多可能性的年轻人而言,在走出校园以后,如何将脑海中的创意成功转化落地,是一个现实且重要的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能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找到答案。“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是近年来同济大学副校长、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教授发起的以设计思维驱动大学创新转化的城市更新项目。“NICE 2035”意为面向2035年的“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社区,“NICE”也意味着“美好生活”。 从名字上看,“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很“未来”,但实际上它也始终充满烟火气。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联——原型街在杨浦区四平路1028弄,这是一条200多米的狭长弄堂,位于鞍山五村与公交新村之间。 在1028弄西边的Punchline Café,店员正熟练地研磨咖啡豆,铺好咖啡粉,片刻间一杯醇厚浓郁的咖啡便端上桌。这家咖啡店位于一幢三层老楼的底楼。站在楼外仔细打量,会发现这里除了咖啡店,还是许多年轻人将他们的创意落地之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NICE COMMUNE好公社”(下文简称“好公社”)。 原本“好公社”还有一处活动室,现已提供给一家新公司——“动次拍”,作为初创办公地点。“动次拍”的创始人之一吴怡颖,是同济大学2019级毕业生,后去到美国读研。2022年,吴怡颖毕业回国,通过参加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主办的“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大赛的契机,与杨浦区科委对接,最终将创新创业的第一步,落在了杨浦,落在了自己母校同济大学一街之隔的四平路1028弄。 “‘动次拍’的英文是DXPOS,是我毕业设计digital exposure的缩写,团队一起头脑风暴想出了中文谐音,就是动次拍。听着很像动次打次拍,代表随时随地不受场地限制地进行虚拟拍摄,灵动与自由!”吴怡颖告诉《新民周刊》。 “动次拍”的产品专注于AI虚拟摄影,这也是吴怡颖和团队成员参加2022年第七届上海·杨浦“创业之星”大赛时的项目。在大赛上,吴怡颖团队脱颖而出,荣获创业菁英奖,最终将拿到大赛奖金100万元及“3310”政策配套。 吴怡颖团队参加的上海·杨浦“创业之星”大赛,由上海市杨浦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是上海市区级层面最早开展、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人才双创赛事,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自2016年开办以来,大赛始终坚持立足杨浦、服务上海、辐射全球,通过“以赛引才”“由赛育才”,大力推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落地杨浦。 AI虚拟摄影,主要服务于服装集团与广告公司行业。这些领域的企业通常对品牌服装拍摄有着大批量的需求,而传统实地实景拍摄又耗费额外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在AI虚拟摄影加持下,拍摄对象不用去到实地,就可以产出大批量的成片。今年10月,在公司办公室,吴怡颖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最新产品——一组运用“动次拍”技术制作的“西游”主题儿童摄影画册。“前两年我们一直聚焦技术,今年我们找到了将技术落地的场景——儿童摄影。有一些小朋友的家长们会定期给孩子拍摄照片。以往传统的影楼拍摄,成本高,选择余地相对少。现在运用我们的技术,只需要一块绿幕,就能给孩子拍出各种主题的‘大片’。此外,我们所做的和早期单纯换背景的技术还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AI虚拟摄影能够尽可能地做到真实感,同时又能进行创意的无限发散。”吴怡颖说道。 这些创新创意,大多出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12年开始,在娄永琪推动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主动和所在的四平路街道紧密互动,模糊边界;按照2015年完成的《四平三创社区规划》,学院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开始开进了社区;2018年初,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项目启动。 在旧街区、弄堂里,走出了一些高大上的前沿实验室:同济阿斯顿实验室、创客教育实验室、同济朱哲琴声音实验室、同济阿普塔循环经济实验室、同济安吉尔创新空间……打破限制,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这也是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多年来的设计教育理念。 在上述理念影响下,娄永琪多年来一直推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师生们将社区空间作为自己设计项目的“试验场”。随着时间推移,从最初的“美丽家园”改造开始,逐渐演进到今天人们看到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 在娄永琪看来,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的价值很丰富。它不仅推动社区从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末端走向前端,也是“区校交融、三区联动”的城市重构和再生实验,更成为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走向千亿级的全新的设计创意策源地。 娄永琪告诉本刊记者,“未来‘环同济’将从囤积设计资源,转到打造复合型创新生态,要在技术推动和设计驱动的交集中产生突破性创新。聚焦‘1-10’的原型创新将是环同济的重点。”在他看来,未来设计和创意不再仅仅是服务和成本,而是对未来产业和经济的战略投资。娄永琪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设计和创意是发酵粉、产业是面粉,现在需要的是让两者混合,加上水揉成面团,做出新经济的面包。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2005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为51亿元;2022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600亿元,未来将迈向千亿级。如今这里也成为杨浦五大功能区之一,也是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动力引擎,更是全国“知识创造效益”最典型、最成功的区域之一。 杨浦何以连续数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这一经济现象不难看出,关键就在于杨浦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的创新、创业沃土。在此过程中,更离不开杨浦区政府自我革命,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在全领域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对此,娄永琪告诉《新民周刊》,高校知识和人才资源溢出,进入社区街道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创新,更离不开地方政府提供的温床。 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一系列鲜活的案例能够看到:一方面,杨浦抓好“软环境”建设,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推动“硬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城区创新功能布局、建设环高校国际创新社区,并与高校联手打造更多“烟火气+书卷气、人文景+科技流、时尚风+国际范”的创新生活街区。 在工作日的中午,位于杨浦黄兴路的互联宝地,年轻人们成群结队走出公司,到附近享用午餐。有人将互联宝地誉为“小硅谷”。这里距离外滩不远,云集了众多初创公司、前沿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头部企业。 曾几何时,这里是一片闲置的旧厂房。在杨浦城市更新的故事中,上钢二厂转型成为互联宝地的篇章,是工业用地“蝶变”的典型。近年来,杨浦主动顺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创新型经济矩阵。 近两年,互联宝地又有了新看点。2023年12月,上海中心城区首条美团无人机航线在杨浦开航;今年10月,全市首条跨越高架无人机航线在杨浦正式开通。从合生汇到互联宝地,“大厂”白领们的午餐外卖从空中陆续“空降”。
伴随着低空物流配送的发展,杨浦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近日发布。
伴随着低空物流配送的发展,杨浦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近日发布。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未来空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新经济的重要抓手和增长引擎。以美团等为代表的杨浦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正积极拓展无人机即时配送新业态,探索消费新场景。 新经济的探索,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和专业平台的保驾护航。对于杨浦而言,通过这样全周期、精准化服务扶持,能够更好促进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等高增长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全方位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推动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其中,作为杨浦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2023年杨浦在线新经济相关领域企业已超7000家,区域税收占比30%,全年营收达2500亿元。大型互联网企业在促进新经济、丰富新业态中既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又面临数量庞大的矛盾纠纷。为防止此类纠纷大量上行外溢导致严重挤兑执法司法资源,造成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无法及时保障,杨浦区探索实践出新业态纠纷化解“三员协同”工作法,初步形成了“源头重于预防、前端化于萌芽、诉前防于成讼”全流程工作机制。
长阳创谷。
无论是互联宝地还是“长阳秀带”,抑或往北看去,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和大创智创新示范园区,一幅幅层出不穷的创新热力图,成为当下杨浦“科创立区”最鲜活的写照。年轻的创业者纷至沓来,“拎包入驻”;百年老城区独辟蹊径,在实践中做到了“杨树浦”到“杨数浦”的神奇转型,为杨浦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晓华30元剪发有没有拉低行业档次?到底谁对自己的职业不尊重?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