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上,5位海内外知名院士聚焦“科技创新助力中国绿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沿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答绿色经济时代之问”两大主题,开展了主旨演讲。新质生产力、前沿科学技术成为科学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双碳”目标、低碳转型是主旨演讲中的高频词。
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刻不容缓
如何实现能源低碳转型一直是全球热议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广东省院士工作站站长张小曳介绍,当前,我国一次能源中化石能源占比达到83%,建立非化石能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系至关重要,我国选择持续推进“双碳”目标来积极应对气候的变化,既展现了大国担当,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小曳院士发言
与实现碳中和相比,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当前全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应当尽快谋划。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走在前面,才能抢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先机。
“创新各行业低碳转型路径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跃表示,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碳减排顶层制度设计。我国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建筑、化工、钢铁、交通等领域,各行业低碳转型刻不容缓。
张跃院士发言
今年以来,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变革性前沿技术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氢能产业由“新”向“质”转变,亟需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氢”动能,领跑全球氢能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表示,中国“双碳”目标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了制度和政策依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走向成熟,并与国际接轨。
刘经南院士发言
探索多样化绿能产业发展路径
张跃表示,氢燃料能源碳排放量远低于传统燃料,钢铁工业、合成氨工业和交通行业这些领域未来对绿电和氢能有巨大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全球占比不断攀升。氢冶金是低碳炼铁的重要变革技术路线,未来,如何保障氢能的绿色、高效、安全、稳定和低成本的供应,是推进钢铁行业能源变革的重要保障。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刘锦茂表示,对于风电行业,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在可持续发展能源领域都举足轻重,2023年,我国新增风机装机容量达到75GW,占全球新增容量的65%,那么退役风电叶片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刘锦茂院士发言
作为风电行业大国,我们应该提前布局,抢占先机,破解行业领域中难以提取大面积、高强度的碳纤维材料等关键技术难题,加强相关科研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处理工艺,加强规模化处理能力。
刘经南表示,推进“双碳”战略实施,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基于大气浓度,而通过遥感技术结合地面基站测量,来反演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不断建立和完善碳监测体系,以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来监测碳的排放和吸收情况。多源卫星遥感可以应用于多光谱卫星数据、激光雷达lidar数据和SAR卫星数据等方面,为实现碳循环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然而,目前碳监测遥感数据的时空尺度和精度还有待提升,“高分辨率遥感+AI+碳监测”成遥感碳监测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张纹通院士发言
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马来亚大学能源科学中心主任张纹通聚焦风机创新设计开展了演讲。他表示,交叉轴风力涡轮创新设计,可以助力风能采集能力提质升级。水平风机作为主要常用的机型,其轴承等旋转部位一直是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安装和维护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是行业担忧的共性问题。因此,他们致力于设计一种全新的机型,能维持水平风机的性能,又能进一步降本增效。目前设计的发电机看起来像垂直轴,但它设计上其实结合了两种叶片,建设过程中该机型不仅可以布置得更紧密,且产电量更高,减少了维修成本,未来阳江也可以参考借鉴这种方式。
阳江发展绿能产业大有可为
演讲过程中,张小曳介绍现场展示了中国气象局建成的首个碳源汇检测核查支撑系统(CCMVS)对于广东省碳源汇评估的情况,他介绍,区域碳监测计量与服务系统是企业碳管理的有效平台,基于电碳与物料衡算的“自上而下”企业碳排放监测系统,有利于更好监测区域碳足迹,扩大绿电、用好绿电,助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资料图
当前,阳江也正积极转向绿色新赛道,探索绿电直供的绿能产业园,更好地确认阳江碳资产,做好绿能产业规划,有力保障绿电的消纳。相信在科技的加持下,阳江必将不断提升绿能产业质效,迎来产业新发展机遇。
海上风电制氢是未来规模化制绿氢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海上风电消纳的有效路径。张跃表示,作为风电产业基地,阳江目前每年可提供56亿千瓦时绿电。他建议,应加快探索阳江“海上风电+风电制氢”新经济模式,结合纳米催化组件去推动制氢设备降本增效,助力绿氢产业全面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