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是地方族群繁衍发展的
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
开放性、互动性强的短平快阅读
已经成为趋势
为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
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
阳江日报利用新媒体
开设“吾乡吾土”栏目
旨在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
为阳江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
去阳西县上洋镇南山海村
了解村里的发展故事
文/图 陈健瑜
顺着省道S541线阳西县城至上洋段一级公路,我们驱车到了阳西县上洋镇南山海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辽阔的大海和一片望不到边的沙滩,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汽艇穿梭,没有人山人海,有的只是一波波跌宕起伏的海浪,逐上海滩,又裹挟着泥沙回去。沙滩宽阔平坦,沙子细软柔和,偶尔,也会有一两只海鸟从空中盘旋而过。我们决定停留一天,认真“阅读”这个安详的海边小村。
400年的建村历史
有关资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至明朝末年,战乱连年,许多浙江、福建等省份的渔民往广东沿海迁徙,南山海村的先民来到了南山海这片滩涂沙地安家。最初南山海村不过几十户人家,最多是姓许的和姓曾的。由于南山海村的先民是逃避战乱迁徙而来的,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不认命的精神。他们常年在海上漂泊,用木头、茅草建起简单的居住地,安置好老人和小孩后,青壮劳动力就出海打鱼,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在这里繁衍生息。
如今的南山海村依托产业兴村,村民增加到700多户。一栋栋漂亮的楼房,一排排挺拔的绿化树,村里还建起了影剧院、文化室……一改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
文笔塔
南山海村西北的南山岭上,建有一座文笔塔,据上洋姚氏《元始太祖谱牒》记载,嘉庆十二年创建文笔塔。
原塔高9层,高10丈,因风吹雨打,年代更替,原塔已崩毁。现存的塔是上洋乡绅姚世俨为纪念孙中山,在1941年中重建的。新塔就原塔塔址,高7层25米,底周长21.5米,各层短檐围绕,青砖砌成、无门孔可入。其北面,基层碑刻“中华民国三十年五月六日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奠基”的字迹。次层嵌先生半身浮雕像,上刻“天下为公”四字,左右竖刻先生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1969年夏,该塔顶层遭雷击,今只剩下6层,塔高减少了3米,但塔仍坚固朴实,凝重庄严。我们伫立塔旁,俯瞰四周,一道石堤横在塔下,堤外碧波千里,东边与河北港隔海相望,碧海融天。抚今追昔,文笔塔是时间的记录,也是先辈们情怀的留影。
产业兴村
深海捕捞是南山海村民的看家本领,世代相传。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最兴盛时村里有1000多人出海捕捞,基本上有劳动能力的男青年都出去了。近年来,村里发展虾塘和网箱养殖,现有高位池虾塘养殖600多亩,滩涂养殖有2000多亩,养蚝有2500亩,还有两家现代化海产品加工厂。南山海村村民们团结拼搏,靠着数百年来传承的那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战胜贫穷,成就了一个富裕的新渔村。
村民们钱袋子鼓起来了,村的集体收入也逐年增加。南山海村从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建设。2012年,村里修建了一条长1500米、宽10米的海滨水泥路,专供游客车辆出入,并在沿途种植风景树400株,如今椰树成林,成为村中一大亮点。之后又陆续投入资金对进村道路、村内主干道、进户巷道实施水泥硬底化,安装标准化路灯,优化自来水管网和改造全村地下排污系统,建造了村民代表办公综合大楼、村文化室和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建设了1600米的内海沿海公路和700米长的内海防浪堤,与前海海滨路形成环岛公路,完善环岛交通,以方便游客旅游观光。
南山海村向海而生,依海而兴,这里的海给予村民斗志力量,而对于我们游客来说,这里的海则给予我们一份宁静致远的怀想。
“吾乡吾土”专栏征稿启事
本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吾乡吾土”专栏,挖掘宣传推介阳江乡土文化,搭建一个阳江乡土文化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公众平台。现诚邀社会各界乡土文化专家、学者和网络作者赐稿。
稿件要立足阳江乡土文化,内容可涵盖自然地理、风土人情、衣食住行、诗词楹联、历史文化、名人掌故等方面,以散文、随笔为主,一般不超过1200字,并适当配以图片、短视频。
稿件内容要求原创,主题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抄袭、套改,谢绝一稿多投。来稿请以电子版本形式发送至邮箱yjrbwxwt@126.com,并注明“吾乡吾土稿件”。稿件一经采用,稿酬从优,请作者在文末附上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身份证号、开户银行支行名称及账号等信息。
文审 | 董洪国
终审 | 黄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