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媒体在提及上海时,往往将其塑造为一个独特的城市形象,而非江苏省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城市之一,上海不仅是我国的直辖市,更是四大直辖市之一。但追溯至清朝时期,上海仅仅是江苏省管辖下的一座普通城市。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上海在短短百年间迅速崛起,并最终摆脱江苏省的隶属,成为一个能与各省比肩的直辖市呢?
我国行省制度源于元朝,当时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如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江浙行省等。在元朝统治下,苏北、皖北多属河南江北行省,而苏南及浙江地区则归江浙行省管辖。江浙行省因其富庶而闻名。
1368年,明朝建立,在元朝行省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和完善。由于南北直隶,形成了南北直隶十三个省的格局。南直隶管辖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奠定了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区划基础。
17世纪中期,清朝统一全国,定都北京,北直隶改为直隶省,南直隶降为江南省。江南省因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发达、水网密布,不利于管理。1667年,康熙帝撤销江南省,设立江苏省和安徽省。
江苏省设立后,区划不断调整。至乾隆帝时期,江苏省形成8府、3直隶州、1直隶厅的格局,包括江宁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太仓州、海州、通州、海门厅。其中,松江府下辖川沙厅、华亭县、娄县、奉贤县、金山县、上海县、南汇县、青浦县。
1840年后,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清朝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出现法租界、日租界和公共租界。外来资本注入,上海城区迅速扩张,成为远东地区著名的大城市,被誉为“东方巴黎”。
1912年,清朝灭亡,我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江苏经济发达,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军阀争夺之地,对江苏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1927年,鉴于上海的综合地位和经济实力,为了促进其发展,上海市被提升为特别市,从而脱离了江苏省的管理。特别市与当代的直辖市相似,但仍有差异。1928年,上海市划分为17个区。
建国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中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阶段。
为了管理大城市,中国陆续设立了10多个直辖市。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传统直辖市外,沈阳、西安、广州、武汉等区域性大城市也被临时提升为直辖市。
上海市管理主城区,而外围的各个县则隶属于江苏省的松江专区管理。松江专区下辖9个县,包括松江县、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奉贤县、金山县、青浦县、嘉定县、宝山县。进入50年代后,随着局势的全面稳定,一系列重要项目和工程开始展开。
自1955年起,上海市也面临此问题,多次请求将江苏省松江专区的嘉定县、宝山县、上海县、川沙县划归上海管理,形成了“嘉宝上川”的称呼。由于种种原因,尽管上海市主城区持续调整,但始终未下辖县,管理范围受限。
1958年,为扩大上海市的管理范围,安置企业和工厂,并增强其综合保障能力,使其拥有自给自足的粮食和蔬菜保障基地,宝山县、嘉定县、上海县等3个县被划入上海市。
随着这3个县的并入,松江专区被撤销,其余的松江县、川沙县、南汇县、奉贤县、金山县、青浦县等6个县划归江苏省苏州专区管理。
但这种区划格局仅维持了10个月,1958年11月,江苏省苏州专区的松江县、川沙县、南汇县、奉贤县、金山县、青浦县等6个县,以及江苏省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均划入上海市管理。在短短一年内,江苏省的10个县并入上海市。
江苏省10个县的并入,使上海市的管理框架扩大了10倍,形成了当代上海市的外围区划轮廓。1952年,上海市的管理面积仅为620平方公里,基本是核心区部分。1958年,随着10个县的并入,上海市的管理面积扩大至6300多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