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东邻陕西,西接新疆,南望四川、青海,北界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国相邻。总面积达42.58万平方千米,2023年末,常住人口为2465.48万人。2023年,甘肃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3.8亿元。
甘肃省是国家重要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能源基地和“一带一路”战略通道。经济以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为特色。
除此之外,甘肃省还在努力发展旅游业、特色加工业等一系列产业。目前,甘肃省下辖了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总计14个地级区划。
分别是: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其中,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也是西北地区重要城市。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历史悠久,曾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这里的许多地名,如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都承载着甘肃昔日的辉煌。元朝统一天下后,建立了疆域广阔的王朝,但如何有效管理各地成为一大难题。
元朝在继承金国尚书台制度的基础上,创设了行省制度,全国共设10大行省,其中甘肃行省便是其中之一。在元朝统治时期,甘肃行省的辖区辽阔,涵盖了现今甘肃黄河以西、宁夏大部分以及青海黄河以北、日月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省会设在张掖。
1368年,明朝建立,通过大规模北伐,将元朝势力驱逐至北方草原。北元势力并不甘心失败,多次组织南下进攻明朝北部州府。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协防和管理,1376年,明朝撤销了甘肃省,将甘肃各州府并入陕西省。
在明朝的历史文献中,并未出现甘肃省的记载,只有陕西省。实际上,明朝时期的陕西省相当于现今的陕西、甘肃、宁夏三个省级区划。
在明朝统治时期,陕西省下辖8个府、2个散州,共有21个散州、95个县,管理着116个县级区划。这些区划包括西安府、延安府、巩昌府、汉中府、凤翔府、平凉府、庆阳府、临洮府、灵州、兴安州等。
17世纪中期,清朝击败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逐步稳固了对全国的统治。随后,对各地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对于管理范围过大的省份,实施了拆分或重组。
例如,明朝时期的南直隶、湖广省,清朝将其进一步拆分为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
清朝统治初期,陕西省面积广阔、地形复杂,管理难度大。所以,清朝高层开始讨论重新组建甘肃省。
但甘肃省重新组建后,如何划定管理范围成为难题。部分官员建议仿照元朝时期甘肃省的区划格局,但这一建议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若按照元朝甘肃行省的区划框架,将涉及北方草原的蒙古部分部落。
第二,西北准噶尔部与清朝长期对峙,清朝实际上无法恢复当年元朝甘肃行省的管理范围。
第三,若按照元朝甘肃行省的划分方式,甘肃省将面临人口偏少、经济薄弱等问题。随后,部分官员提出,应适当增强甘肃的人口和经济实力,将其他部分州府划入甘肃管理。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康熙继位后的第三年,清朝设立了陕西左、右布政使。陕西左布政使负责管辖西安府、凤翔府、汉中府、延安府、兴安直隶州等地,而陕西右布政使则管理巩昌府以及临洮府、庆阳府、平凉府等地。至1667年,陕西右布政使司更名为甘肃布政使司。
自此,甘肃省的基本版图初步形成。此前隶属于陕西省的40余个县,随后陆续划归甘肃省管理。
在清朝统治时期,甘肃省涵盖宁夏、陇西等地,以及陇山、六盘山以东,包括泾渭流域的平凉、泾原、庆阳等地。
至乾隆皇帝时期,随着西北准噶尔部的平定,甘肃省的行政区划基本定型。当时,甘肃省下辖8个府和4个直隶州,具体为:兰州府、巩昌府、平凉府、庆阳府、宁夏府、西宁府、凉州府、甘州府、安西州、泰州、泾州、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