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西南、华南等地区曾居住着众多土司部落。历代中原王朝对这些土司部落主要采取册封和安抚的政策。
由于历代中原王朝的主要对手是强大的北方游牧政权,无力削弱西南地区的土司势力。从诸葛亮七擒孟获到隋唐时期的羁縻制度,都体现了这种策略。
土司部落与朝廷间实现了利益均衡。这些部落向朝廷表示忠诚,并定期上缴赋税。在朝廷需要时,土司们甚至能派出兵力支援。如明朝后期对抗东南倭寇和辽东后金时,西南地区的土司们纷纷派兵远征。
但土司们坚决不允许朝廷进入其势力范围。对于土司控制区域内的土地、矿产和人口等状况,朝廷并不了解。
西南、华南地区的土司们构成了相互关联的半独立势力。一旦朝廷触犯土司利益,他们便会联合发动叛乱。
如明朝万历年间,贵州地区的土司们便发起了大规模叛乱。明朝调动了各边镇的精锐部队,耗时数年才最终平息了这场叛乱。这表明,对于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土司势力,朝廷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应对。
我国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并在元、明、清三朝经历了几百年的调整与完善,形成了内陆各省的基本格局。
在明朝统治期间,贵州省的版图相对较小。对比明清两朝的贵州省区划,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贵州省的区划缩小了许多。
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确立了其统治地位,并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当吴三桂发动叛乱时,西南地区的土司曾出兵协助吴三桂。但对于西南土司问题,清朝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办法予以解决。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期间铲除了众多外部威胁。1722年,45岁的雍正皇帝登基,开始着手解决国内的各种问题。雍正皇帝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这些政策有助于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
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上奏,提议将广西省的荔波县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区域划归贵州省管辖。
这片区域包括红水江以北的长坝、桑郎、罗斛等十六里、西隆州之罗烦、册亨等四甲半零二十一寨等地,覆盖了荔波县及周围广大地区。划归贵州省后,贵州省以这些区域为基础,设立了永丰州,后更名为贞丰州。
1912年,清朝灭亡后,贞丰州被撤销,其原有区划上陆续设立了贞丰县、罗甸县、紫云县、关岭县、望谟县等5个县。
加上划入贵州省的荔波县,共计6个县区域,从广西划入贵州省。至今,当地人们的口音、风俗等方面仍与广西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