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其实不缺乏地缘战略大师,而且也有地缘操纵的文化基因。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都警告过美国,不要让中俄伊地缘联盟形成。而且美国的很多战略家、政治家也希望能够联俄抗中。那为什么美国最终还是选择了“推俄入中”这种看起来非常不对的战略呢?不是美国佬看不到这点,而是现实中无奈的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我们首先看看美国佬在做选择的时候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如下图所示,现在地球上形成了三大工业区,分别是北美工业区,欧洲工业区和东亚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主要是高端,欧洲工业区主要是中高端,东亚工业区则高中低都有,工业更为完善。北美工业区以美国为主,欧洲工业区以法德为主,东亚工业区以中国为主(俄英日韩伊印等因为地缘及政治暂不考虑到这几个主要工业区内)。
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工业区的一些对比:
1)东亚工业区
东亚工业区以中国为主,向南辐射东南亚,向西辐射西亚中亚,北靠俄罗斯。但由于俄欧的关系,我把俄及中亚算少部分在东亚工业区内。东亚工业区的特点是能源及粮食安全不稳定,因此,能源及粮食除了一部分自给自足外,需要满世界去找,例如南美及澳洲的铁矿石,中东及南美的石油等。东亚工业区的弱项在能源、粮食及原材料方面,优势在于人口和工业产业链非常齐全,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其它两个工业区。在地缘上,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作为领头的中国都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因此不太会受到美国的影响。这一点也是美国做推俄入中战略选择很重要的一点。
2)欧洲工业区
欧洲工业区包括欧洲及北非部分。领头羊德法提供工业引擎,俄罗斯提供能源及粮食,俄罗斯和北非可以供给原材料。欧洲工业区的特点在工业技术深厚,能源、粮食及原材料供应稳定。欧洲工业区的人口算上北非部分可以到10亿级。但欧洲工业区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欧盟部分军事和政治上都不是很独立,受美国影响和控制很深。如果欧盟+俄罗斯能够深入绑定,则工业上和军事上都是可以和另外两个工业区抗衡的。
3)北美工业区
北美工业区以美国为主,人口在5亿级别,规模是三个工业区中最小的。北美工业区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及能源、原材料、粮食都可以自给自足;但在工业门类上高科技居多,中低工业较为缺失。另外如果另外两个工业区很强大的话,这个工业区的辐射能力和潜力都非常有限。相对于欧亚非大陆来说,属于岛国类型。这也是美国最终做出推俄入中,控制欧洲的内因。
通过上面的对比及现实态势分析,面临欧洲工业区和东亚工业区的崛起,美国要想同时控制两个工业区已经不可能,特别是东亚工业区。如下图所示,俄罗斯就如一个大“血包”,背靠两个大工业区。但俄罗斯主权独立,军事实力强大(特别是核武),要全面封锁住是不可能的。如果让俄罗斯同时向两大工业区“供血“,不用想都知道后果就是美国萎缩到北美岛上慢慢等死。那让俄罗斯倒向谁呢?
答案也不难得出,肯定不能让俄罗斯倒向欧洲,只能让俄罗斯倒向中国。原因非常简单,如果让俄罗斯倒向欧洲(就是默克尔干的事情),一旦俄欧深度融合,就如我前面说的,欧洲的工业和军事都将十分强大,而且由于俄罗斯的加入,欧洲工业区的能源、粮食和原材料都是可以满足的,对美依赖就更小了。欧洲就会慢慢把美国挤出自己的地盘。而在东亚工业区,美国明显是搞不定中国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萎缩在北美大岛上等死,何况东亚及欧洲两大工业区还有联合的趋势(中欧投资协议等)。加上美国的精英觉得中俄之间因为本身历史的原因,互相都有提防,后面也容易离间。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美英的精英们选择了推俄入中,摧毁欧洲工业区,转而控制欧洲基本盘的战略。
基于美国目前的这种战略,世界正在形成新的两极,一极就是以G7为核心的旧势力集合,基本盘是北美和欧洲,一极就是以金砖为主的新兴势力,基本盘在亚洲,辐射非洲和南美。如下图所示:
(G7旧势力示意图)
(金砖新兴势力示意图)
基于美国的战略选择和当下地缘政治的发展,其实也不难解释这些事情了:
1)默克尔虽然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俄罗斯虽然对2014年的明斯克协议有被骗的感觉,但普京依然没有抱怨默克尔。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2)俄乌冲突,北溪管道被炸,切断俄欧粮食及化肥联系等这些都是美英必然要去做的事情了。同时利用对俄制裁也将中欧关系离间,对欧洲进行一定程度的去工业化,以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
3)利用日本的核污水排放,一方面可以攻击东亚工业区,一方面激化日本和西太平洋国家的关系,使得日本以后只能靠美国,可以留一个钉子在东亚工业区。而台湾及南海,美国迟早是要退出的,现在是能薅点羊毛就薅点,以后机会不多了。
4)作为新两极的领头羊,中美之间反而可以如苏美争霸时那样,一方面争,一方面谈,甚至还能一起对各自成员进行坑蒙拐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美之间反而会和谈成功的原因(这个也是我原来比较疑惑的地方)。双方划定好各自的势力范围,利益分割后,太平洋够大,是能够容下两个大国的。
5)美国武装澳大利亚,而澳大利亚是第三岛链的重要支撑点。美国希望最终将第三岛链作为两极划洋而治的边境线。
基于美国的战略选择判断,我们也可以做如下预测:
1)中美之间斗肯定会继续斗,但不会撕破脸。该合作的还是会合作,只是在高科技领域,脱钩是趋势。
2)美国会慢慢抛弃台湾和菲律宾,甚至包括韩国。但最终能否保住日本这个钉子,就要看我们的实力何时将美国挤出西太平洋。
3)未来中美军事斗争的前线将东移到第三岛链。
美国“推俄入中”不是因为美国没有战略家,看不到这种战略的缺点。但面对现实,也只能做出这种选择。对于我们来说,也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趁着普京还在台上,从经济及交往上把俄罗斯深度捆绑到我们这边。不留给未来美国想离间中俄的机会。而我们一旦实现我们的战略,美国捆绑欧洲的战略也只是迟延了欧亚非一体化的进程,不会改变最终美国萎缩到北美大岛的结局。当然,更远的未来,地球村统一,人类在中国的带领下走向星辰大海,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