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异常和地球的周期

文摘   科技   2024-12-02 11:02   广东  

    按照目前的大爆炸理论,宇宙一直处于加速扩张的过程中,从大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没有周期的。但各个星系都在做绕中心旋转,地球绕太阳,太阳绕银河。因此周期性的地球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基础。不过按照目前的认知来说,地球的独有环境论感觉不靠谱,说白了,宇宙中类地球的星球应该很多,如果存在另外形势的生命的话,地球上的生命显然应该是不具有唯一性。

    生命对于地球的改造看起来非常大,但在整个大自然面前,其实人类的这种改造也不算什么。拯救地球是不存在的,人类需要拯救的是自己。

我一直觉得生命的进化依靠的是能源和自身的生产力,制度并不是关键。所以,我觉得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是正确的。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其实主要还是受到大大小小的能源周期(或者叫环境周期)的影响。作为一个农业社会,暖周期时候中国就强大,冷周期的时候就基本上很弱。历史常说的300年大魔咒,本质可能是能源的周期。毕竟,靠天吃饭的时候主要的能源还是树木和太阳光照,降雨等。中国的暖周期的体现就是农牧分界线北移,很早期,黄河流域有大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人类的科技虽然发达了很多,但这个冷暖周期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从目前的中国的环境变化来看,应该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暖周期时代。农牧分界线明显北移,西北地区的降雨明显增多。

    与此同时的是中国的冷暖周期是不是全球性的,这个很难判断。南美和北美,有人类的足迹的时期并不短,为什么没有形成与欧亚大陆一样的生产力水平的原因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北美或者南美在历史上的生存环境是否比欧亚大陆更加的恶劣呢?

    最近欧亚大陆的温度明显上升,但北美的极端天气非常突出,夏天极热,冬天极冷,非常不正常。但由于北美南美大陆缺少历史的资料,分析起来不容易。但欧亚大陆,特别是中国的历史数据显示,这种环境冷暖周期确实是影响人类发展的核心因素。

    按照中国历史的气候分析,暖周期基本都是中国鼎盛和强大的时期,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暖周期里阳光和雨水充足,草木和粮食产量高,自然就鼎盛。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和工业党信徒,其实不太关心政治。生产力能上来,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比较和谐,生产力上不来,再好的制度在人性面前,在生存面前都没什么用。当然,在生产力上来,我们当然也需要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我们不要搞反了因果。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欧亚大陆开始进入暖周期,这个暖周期对于美洲是什么,比较缺乏数据。对于中国来说,这个周期就是国运,北方及西北地区的温度会上升,降雨会增多,农牧分界线北移。这对北方的粮食及地被植物、动物是好事情,但也需要防止各种灾害。因为干旱的时间比较长,很多道路,房屋设施等都是基于这类环境建设的,对于抗水是缺乏的。所以北方或者西北方一定要开始重视防涝工作。特别是各种基建要加强防涝管理,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要提升,否则很容易产生各种次生灾害。例如最近山西等地的山洪灾害等。

    另外,如果全球变暖,水面上升,必然会加剧沿海的灾害情况,沿海城市也必须考虑这个因素来做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其实沿海的海岸线在古代是比较靠内陆的,现在已经前出了很多。对于类似广州大力发展南沙的主张,我是不太看好的。广州应该往北发展比较好。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向北或西北等内陆方向布局是比较好的战略选择。毕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还是渺小的。

    最近北半球的异常高温,欧洲的洪灾都预示着这种气候变化由于人类认知和适应的惯性,灾难会增加。大家都要提高防范。至于这个是因为人类活动本身的温室气体排放所致还是自然周期本身的影响,很难区分。所以欧洲的碳排放阳谋,大家都还得跟进。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化良性发展。

南方有田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IT系统架构师,从事IT工作二十多年。现作为一名创业者,主要涉及企业管理应用及工业物联网系统研发。平时爱好数学、写作和跑步。这个公众号不仅聊天吹水,也传播基础和专业的科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