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的叶志坚带领美宜佳,以3万多家的门店规模,再次成为中国便利店之王。然而,规模背后,该如何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
作者丨易浠
编辑丨吴用
来源丨财经天下
中国便利店之王又来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显示,过去一年,美宜佳以33848间的全国门店数量,再次拔得头魁。
上一次是2022年,美宜佳首次超越了中石化易捷,成为中国便利店之王。短短一年之后,美宜佳的门店数就新增3840家。
33848家门店,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跟外资便利店对比来看,美宜佳这样的规模,相当于5.3个罗森中国,12个全家中国,8个711中国。
跟中国本土便利店相比,美宜佳相当于1.1个中石化易捷,1.7个中石油昆仑好客。命运的车轮仍在转动。
截至今年4月18日,美宜佳的门店数,已突破3.5万家。也就是说,今年前4个月,美宜佳又新增了1000多家店,相当于每月新增250家门店。
财经天下了解到,高歌猛进的美宜佳,还将店开到了有着“便利店荒漠”之称的北京。
跑到北京开店了
2000个货品,几个货架,一排桌椅,配上关东煮、包子、咖啡,就构成了一个占地几十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
因气候、街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样的便利店在北京,远不如南方常见。也正因为如此,北京被外界称之为“便利店荒漠”。
即便如此,北京的便利店市场,从来不乏入局者。
这些年来,街头便利店招牌换了又换,一批批品牌兴起又倒闭。
前有邻家便利店、131便利店,消失于江湖中连声“再见”都没说,后有711、罗森、便利蜂这些异军突起者,在如今的北京便利店市场激战正酣。
这些年,各大派系便利店,在北京跑马圈地有了成果:
欧美系罗森门店数超100家;本土品牌便利蜂超过900家;日系便利店711超过300家。
除此之外,好邻居、全时、全家等国内外便利店,也在北京抢吃行业大蛋糕。单单好邻居,在北京的门店数,就超过了400家。
▲ 美宜佳北京昌平合立方店
也就是在这样风起云涌的格局中,从广东东莞起家的美宜佳进军北京了。
过去26年时间里,美宜佳一路高歌猛进,将门店开遍了大江南北。
比如河南开了1000多家店,广西也开了1000多家店......唯独京津冀市场一片空白,尤其是“便利店荒漠”北京。
北京的王峰曾在河南工作过几年。
在河南,他能清楚地感知,美宜佳在中原腹地的强存在感。毕竟,在河南的街头巷尾,总有一家美宜佳的身影。
虽然711式日系便利店,小区夫妻便利店,在北京也随处可见,王峰也能在这些店买到喜欢吃的槟榔,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连广西都有美宜佳,为何北京就没有?”
事情的转折点始于2022年。
这一年,美宜佳在规模上,超过了中石化旗下的易捷,一跃成为“中国便利店之王”。对美宜佳来说,这个消息再次振奋人心。
但高兴之余,美宜佳也有新烦恼:还得继续冲规模。这也就意味着,哪里市场是空白的,就得去哪里开拓。
天津、河北尤其是北京,美宜佳未曾开拓过。于是,2023年,将京津冀作为发展重心的美宜佳,将北京的办公地设在了大兴亦庄。
一场美宜佳北京拓荒战拉开了帷幕。
2023年年底,当家门口一个正在装修的店,露出一抹红色调的门头时,王峰赫然发现,美宜佳居然将店开到了北京!
这是位于北京昌平合立方的一家直营店,面积大概70平方米,户型是长方形,前门正对着大马路。顺着大马路,再往前看,就是高楼林立。沿着后门往外走,人便在小区中了。
在强敌环伺的北京便利店市场,美宜佳开在社区的这个直营店,能否迎来大量的消费者买单?
7月23日下午,财经天下在美宜佳昌平合立方店观察发现,14点多的30分钟内,总共有十多拨人来到美宜佳。
购买东西的人群分为两类,一种是过路人;一种是社区住户,比如王峰。“每天的流水大概有六七千元。”店里的一名店员告诉财经天下。
如果想要在一到两年时间里尽快回本,这样的营业额放在加盟店上,是远远不够的。
7月24日,财经天下来到北京海淀领航科技大厦美宜佳店。
这正是一家加盟店,已经开业两三个月了。店面积大约50多平方米,货品的种类少于合立方店,以水、零食、熟食类为主。
▲ 美宜佳北京领航科技大厦店
区别于昌平合立方社区店的定位,老板张强将店开在了办公楼的底商。
张强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段,是看中了海淀的商圈环境。与此同时,他也对店所在的办公楼进行了调研:入驻人数在1500人以上。
为了能提高营业额,张强还为这个小店,办下了烟草证以及彩票机等。
美宜佳对北京市场的开拓不可谓不重视。
财经天下当天还在现场看到,有三个美宜佳的员工,聚集在张强的门店。他们从拓展会员,以及货品采购等方面,对张强以及所在加盟店进行指点和帮扶。
相较于昌平合立方店每天六七千的流水,张强的这个加盟店日流水能达到一万多元。
“赚到足够的钱,我就躺平了。”张强边干活边对财经天下说。
实际上,在北京像张强一样,想凭借美宜佳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正在增多。
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至今,“美宜佳已在北京开了11家店。除个别为直营店,大部分为加盟店,位置主要分布在昌平、海淀、大兴、丰台、东城。”前述美宜佳员工告诉财经天下。
不过,财经天下了解到,截至目前,河北美宜佳的门店数量,多于天津、北京这两座城市,北京尤其少一些。
“北京的房租高,投资成本大,前期投入需要70万元。”前述美宜佳员工坦言,投资成本大,如果营业额不够高,回本周期就会变长。
由此可见,美宜佳的北京拓荒路、张强们的财富自由路,并非坦途。这对叶志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叶志坚是美宜佳的创始人,也是美宜佳的灵魂人物。
▲ 叶志坚
1951年出生于东莞的叶志坚,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辍学外出经商。
凭着东莞人独特的嗅觉,叶志坚最开始做起了糖果生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叶志坚还担任过东莞市商业局副局长。
转折点始于1990年。
这一年,39岁的叶志坚,被调任到东莞糖酒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
在8月的某一天,叶志坚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国外流行的连锁式超市,为什么不能引到中国来?
很快,东莞虎门镇上,一间叫做美佳的超市出现了。
明亮宽敞的购物环境、开放自选的购物方式,开启了东莞人对购物的全新认知,“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人如此形容美佳超市当年的火爆。
这也使得叶志坚趁热打铁,在第二年连开8家超市。
时间来到1997年,叶志坚又冒险了一次。
彼时,物美、步步高、家乐福等国内外商超巨头,在中国大卖场上争夺地盘。此情此景下,将美佳超市已开到50家的叶志坚认为,做大超市不如做小便利店。
于是,他在同一年6月,开出第一家“美宜佳便利店”。
这又是一个大胆而超前的商业模式。要知道,当时的零售业还没把目光,从巨无霸身上挪向街边小店。
叶志坚做这一步并非没有根据,他认为,东莞打工仔占当地总人口90%以上,工业区不能开家乐福,但人又有消费需求,开小店最合适。
此后,东莞糖酒集团将美佳并入美宜佳,步入了以美宜佳便利店经营为核心业务的发展时代。
在美宜佳创立过后的27年发展历程中,叶志坚又做了哪些关键性抉择?
美宜佳在发展的早中期,避开了711等品牌聚集的闹市区,多选择居民区、工业区甚至城乡结合部等租金低廉的地方开店。
美宜佳在创建后不久,叶志坚便决定以特许加盟的模式,来扩大门店的规模。
特许加盟由于将资金成本压力转移给了加盟商,能帮品牌快速实现扩张的目的。
据了解,开设一家美宜佳加盟店,需要保证金、特许加盟费等,再加上首期商品款、设备,以及收银系统等,总共前期投入约30万元(不包含房租)。此外,加盟商还需每月给美宜佳,支付1000元的品牌使用费。
这些投入与日系品牌相比并不算多。
要知道,一些日系便利店,仅加盟费和保证金,就高达20万元。
在接近美宜佳的资深零售人士杨立看来,特许加盟一直是美宜佳的核心优势。
“罗森、711等日系便利店,要么是以公司形式加盟,要么是以区域为单位加盟,要么是在内部干了很多年的员工,才会有机会成为他们的加盟商。”对此,财经天下也从美宜佳员工那里得到了佐证。
很多年轻人、夫妻档、小家庭,抑或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想要创业大多都会选择便利店。
毕竟,便利店的投资门槛并不高。而在一众便利店中,美宜佳的创业门槛又相较低一些。这既满足了东莞人、广东人的投资需求,也符合打工族居家过日子的诉求。
也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中,叶志坚在第一个十年,将门店开到了1000家。第二个十年,开到了10000家。
从10000家到25000家,叶志坚仅用了四年时间。随后,他又花了两年时间,将美宜佳门店开到了2023年的33848家。
对于美宜佳规模的一路猛增,除了特许加盟模式这一核心优势外,在杨立看来,门店信息化改造、物流体系的建立,也成为叶志坚和美宜佳的杀手锏。
财经天下梳理发现,早在2000年以来,叶志坚就用POS系统,将门店与总部紧密结合在一起。
自2002年起,美宜佳先是让兄弟公司时捷物流,承担起美宜佳的物流任务,后又兴建了几万平方米的仓库。
不得不提的是,“美宜佳每个大区都有好的激励机制,比如发展一家店奖给员工多少。为了开拓市场,美宜佳还允许大区将权力下放,以及给予管理层一定的股权激励。”杨立向财经天下补充道。
▲ 美宜佳北京合立方店
在此期间,“万事俱备”的美宜佳,不仅将广东东莞的发展策略,复制到全国各地,更将触角伸到京津冀地区。
财经天下了解到,依托京津冀一体化策略,美宜佳在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大力推动供货厂商的本地化,即各个区域都在招本地的厂商。
为了物流的便捷和快速,美宜佳还将整个京津冀的供货仓库,设在了处于中间地带的固安。
对个体户敞开大门
叶志坚对中国便利店行业的贡献度颇具含金量。
除了坐上中国便利店之王的宝座外,东莞天福便利店和上好便利店的老板,也都出自叶志坚门下。
其中,天福便利店老板欧阳华金,是叶志坚的文秘;上好便利店老板周星轲,是第一代美宜佳员工兼店主。
▲ 欧阳华金
▲ 周星轲
叶志坚也因此被外界称之为“东莞零售教父”,但这并不意味着叶志坚就“打败了所有对手”。
“美宜佳只能算市场份额上的获胜,不能说打败了其他便利店。”
杨立向财经天下解释道,规模之外的美宜佳,跟一些欧美和日本的便利店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他的特许加盟模式,并没有摸索出一套更为成熟的方法。”
目前,便利店的商业模式有三种。
一种是类似于商超的模式,比如跟供应商谈好,向他们收取一定的入场费,然后在终端层面销售给消费者;
一种是完全做供应链,通过大量的商品采购将成本打下来,进而在终端层面卖给消费者;第
三种是靠自主研发、产品创新取胜。
杨立认为,美宜佳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之间。
也就是,除了品牌使用费、保证金、特许加盟费,以及灯箱、收银系统费等外,美宜佳还通过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从第三方厂家低价采购商品,并将商品卖给加盟商,从中赚取商品的差价。
与此同时,美宜佳也在研发一些自有产品。
比如从2018年开始,美宜佳成立了彩真鲜食工厂,首期产品包括蒸包、小碗菜,以及热狗肠、糖水等。
只可惜,时至今日,美宜佳的自有产品,未有太大影响力。
以零食和矿泉水这两个品类为例,南方周末报道称,零食“淳风派”、矿泉水“纯唤”等自有品牌,在2021年销售额超2亿。相比几百亿的业绩总额来说,自有产品的体量还很小。
反观日系便利店在这些年来,“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去满足客户新的需求。”杨立向财经天下解释道,711每年的商品替换率,达到80%以上。
就在前段时间,杨立去日本考察了一趟。在一家711店里,他看到了新开发的自有产品,比如单夏季凉面,就有几十个种类。“自有品牌开发,才是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为了更方便管理加盟商,日系便利店比如罗森等,并没有准许个体户加盟。
而美宜佳的特许加盟模式,对个体户是敞开大门的。这也使得美宜佳拥有庞大的个体加盟商。
但要知道,个体加盟商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也因此,在一些事情上,一些加盟商与美宜佳之间的矛盾,并不小。
比如加盟商本应该统一从美宜佳采购商品,但有些人却跑到其他批发部进行采购。这打乱了美宜佳的管理节奏。
“管理节奏被打乱了,进而会影响美宜佳的品牌美誉度。”杨立认为这并非危言耸听。
加盟商为啥要干这样的事情?
美宜佳曾经的加盟商宋科有话语权。
几年前,他从朋友那里,接手了一家美宜佳加盟店。干了没多久,宋科就发现,在美宜佳那里拿货,比其他批发部要贵五毛到几元不等。
以某一款洗发水为例,从别的批发部进货,宋科只需要7-10元。而这样优惠的价格,在美宜佳是拿不到的。
为了赚钱,他这些年卖出的商品,售价始终要比别人贵一些。
然而,令宋科伤心的是,“顾客才不管我拿的批发价多少钱,只会说我的东西比别人贵。”
在开店的头三年,宋科被顾客骂的很难为情,但与此同时他也很委屈。
宋科也动过到外面批发部进货的心思,但美宜佳有督导巡店等规章制度。也就是,加盟商一旦被发现,有商品没有从总部采购,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无奈之下,从今年开始,宋科放弃美宜佳加盟商这一身份,而是将门店改造成自己的品牌。
宋科也并没有与美宜佳完全切割掉,他有一部分货品还是从美宜佳进货。
财经天下了解到,美宜佳有两个仓库,一个专门给加盟商供货的,一个是给宋科这样的商户供货。“零食美宜佳还是有竞争力的,能退货。”
但供什么样的货品,什么样的商品能够退货,也在指导员与加盟商、加盟商和美宜佳之间,形成了利益冲突点。
通常来说,加盟商在经营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向指导员寻求帮助。
虽然指导员的权力不算大,但也不能轻易得罪,“毕竟,指导员有权将不好卖的商品,分到你的店里卖。商品卖又卖不掉,最后弄的店里拥挤不堪。”宋科抱怨道,有的商品不能退,有的是过期前一个月才能退。
再比如,最开始谈的时候说可以退,但真正要退的时候,一些指导员便各种推搪。
“完成不了进货销量,兑奖还要指定本店的才能兑换。反正就是被指导员牵着鼻子走。”这也使得宋科总能在群里,看到加盟商们吐槽美宜佳的消息。
有人加盟还没赚到钱
尽管美宜佳现任董事长张国衡始终将“单店盈利”,即“想尽一切办法让加盟商盈利”的话放在嘴边,但如今,对一些加盟商来说,“收回成本都比较难,更别提实现盈利了。”广东东莞的王欢就是其中一个。
两年前,王欢成为美宜佳的加盟商。
原本想借着便利店这个生意,最终实现财富自由,但如今,王欢早已欲哭无泪,“加盟美宜佳便利店,太难挣钱了。”
今年以来,尽管旺季时一天有七八千的流水,但更多的时候是淡季,一天24小时的营业额,“不到5000元,有时只能进账3000多元。”
王欢向财经天下诉苦道,去年很多人买水,都是一箱一箱地买。今年矿泉水一个月都卖不了十箱。
王欢算了一笔账,抛开房租费、人工费、水电费等全部开销,如今每个月只能赚三四千元。
按照这样的赚钱能力,王欢前期投入的几十万元,“还得有好几年才能回本!”王欢抱怨说,还不如去当个打工人,在这里压根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王欢式困境”背后,是美宜佳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在消费日趋谨慎的当下,美宜佳商品价格高于其他便利店这个事实,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以1.5L的怡宝矿泉水为例,王欢店里卖3.5元,其他没有加盟美宜佳的店卖3元。“附近只有一家便利店的话,可能消费者会在你这里买。但如果店多的话,他们就会对比。哪怕贵五毛,消费者也会觉得贵。”
这些年来,尽管一些便利店消失不见,但也仍有不少新便利店开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美宜佳的市场。
广东惠州的陈岚,就正在感受这种变化。
她是美宜佳一家加盟店的店长。按照道理来说,自己的店开在人流量大的高校,陈岚的老板每天都应该乐呵呵的。
但最近,陈岚的老板却愁眉苦脸。这一切,都是旁边新开了一家便利店惹的祸。
“现在每个月的流水,较之于以前降低了25%。老板还问我七月份的营业额怎么这么低。”陈岚并不敢跟老板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人家新便利店,商品的种类不仅多,价格还比我们便宜。”
人流量的日益减少,也使得便利店店主们,越来越难做了。
尤其是那些将店开在城乡结合部的人,比如宋科。
在从朋友手里接过美宜佳之前,这家店就已经在村里开了六年。
时至今日,哪怕宋科已经脱离美宜佳一年多,但他仍然觉得日子一眼望不到头。“店是在村子里头,以前工人多能赚。但现在,厂区搬走了,工人越来越少了。”宋科无比伤感。
这并非无稽之谈。
早中期的美宜佳,确实是专避开繁华的闹市区,将店开在城乡结合部。
纵观美宜佳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像宋科一样的美宜佳店主并不在少数。他们也陷入宋科一样的泥淖中。
走到今天这一步,宋科骑虎难下。几乎全年无休,每天需死守十个多小时的日子,让他不堪负重。
宋科一点都不想再继续干下去,但他又觉得或许熬过今年会好点。
但宋科不知道的是,时代已经变了。
在杨立看来,城市中心人口越来越密集的现实,使得便利店的核心位置仍然是城市中心。“城市中心能够满足年轻人24小时的需求,村里头没有这种需求。”
或许是意识到这种变化,美宜佳在北京这座城市开的店,不是开在1000户及以上的社区,就是开在员工人数超1500人的办公楼。
比如位于昌平的合立方店,所在的社区户数超过1000户;而领航科技大厦店,所在的办公楼人数,就超过1500人。
“在市场消费谨慎的大前提下,做零售业要么追求商品性价比,要么就是图方便,比如离家近不近,商品吃起来方不方便,或者吃的商品健不健康。”杨立告诉财经天下,如果哪头都跟不上,肯定很难进一步发展。
从这点来看,尽管美宜佳将规模和营收做到了第一,且凭借社区店和办公区店,杀入北京这个便利店荒漠,但很显然,叶志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如何从711、罗森、便利蜂等竞争者手上,抢吃到更大的蛋糕?
杨立给出了答案: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让加盟商都能挣到钱;再比如,建立一套新的商品开发体系、配送体系、服务体系、培训体系等等。”当然,这并非是一刀切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加盟企业,区域总部要起到核心作用。并且,从企业文化到管理方式,南方和北方、国际和本土都应该不一样。”
很多年前,在谈到以何来做零售业时,叶志坚提到自己的一点心得,“单是专注和坚持是不够的,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然而,置身于时代的滚滚洪流当中,叶志坚该如何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
(文中宋科、王欢、杨立、张强、王峰、陈岚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