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临床实操看病不是把疾病分六块,而是考虑到六经对疾病的影响;六经病理模型以不变应万变,不动道场;配合单个疾病,脉证结合,见招拆招 ,随机应变。
“见皮当治皮,见皮休治皮”,脏腑功能表现在皮肤有表里证,看到有寒时实际上也有热,看到有热时实际上也有寒。如荨麻疹一型变态反应,皮肤见红疹而脉沉迟,要看见少阴里虚,不能只见肤色红断定为热证。
皮科五法温、润、托/透、补、清。托/透:太阳为开。病邪入里反复发作,要用托法把病邪从里面托出来。补:皮肤为卫气所在,当补气;皮囊为肾气所充,当补肾。清:皮主卫外,多感染炎症或过敏,当清。掌握皮科五法,基本上治简单的皮肤病如荨麻疹就八九不离十了。
辨六经,脉浮属太阳,用麻黄荆芥防风;脉沉迟细属少阴,用附子细辛熟地;脉弦,血管张力强,属少阳厥阴,当疏肝,用柴胡黄芩芍药乌梅五味子徐常卿郁金;脉大,属阳明,用石膏知母葛根。尤其注意芤脉,属血虚,用当归生地首乌阿胶。皮科病血虚一定要养血,不养血好不了。普通药无效时可加动物药,如湿疹偏太阴(风湿)用蝉蜕僵蚕,荨麻疹偏少阴(风寒)用 蛇蜕蜈蚣。
病在太阳少阳少阴,有表寒取表寒穴,类麻黄;有表热取腕骨穴,类连翘黄芩黄芩汤。免疫病的核心在少阴少阳调枢机。腕骨穴为过敏点,从少阳抑制免疫应答;外关穴类柴胡解表。单扎腕骨穴效果不好时,就再加外关穴,类似小柴胡汤。腕骨穴透坎宫穴有免疫抑制作用, 少阳(抗原提呈)少阴(免疫活化)‚合治调节免疫。少阴虚寒用小离火阵,类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温不离补,故可加阴谷穴类地黄;要加强发表温阳加复溜(类似麻黄)。坎三针可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从少阴抑制免疫应答,再加间使穴可活血加强疗效。天水穴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肾虚灸神阙穴。
病在阳明太阴厥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便秘排便不畅,肠道抗原停留过久被吸收;脾虚水谷运化能力差,食物不能充分被降解。急性荨麻疹取海泉大阵,刺血海穴、百虫窝穴加曲泉穴,相当于乌梅芍药,简单直接有效。血热主要刺血海穴,其次可刺委中穴泄血热 (刺出血)。阳明气分热,急性湿疹偏湿热者,取阳明中风线,从其上找反应点,色变红斑黑斑或压痛处都可下针,类似知母葛根石膏。肺脾属太阴,常有表里证,肺气不宣,脾气亏虚,宣肺的同时还要健脾,取太白穴肺脾同治,可以用于治疗寒湿型慢性湿疹及脾虚型皮肤病。足三里促进胃肠蠕动消化及刺激皮质激素释放也可抗过敏。饮食积滞者抗原在消化道无法被充分降解易导致过敏反应,也就是所谓的“湿重”,可表现为湿疹或接触性皮炎,取四缝穴放血,类似保和丸。
其他专穴:章门穴,抗过敏专穴, 注意安全应侧卧浅刺。风市穴,少阳经相关的皮肤炎症的特异穴位。疱疹病毒感染,取大骨空(龙眼1)灸或点刺放血。
把中医理论落实到人体上就是针灸,不研究中医,只能记住哪个穴位治哪个病 ,临床疗效就会时灵时不灵。针灸的核心是明理,理法方药,理法经穴,把中药的方换成人体的穴就是针灸。比如“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主之”。消化不良健脾无效时,就要考虑木克土;用针灸也是一样,取消化不良针阵一次要见效,如果第二次复诊不见效,要换成四木开井的阵法。要思考其中的机理为什么,取哪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