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同理同法。中医的知识体系基于理、法、方、药,而针灸的知识体系基于理、法、经、穴。与中医相同,针灸学的理指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由于针灸作用于有形的机体,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将中医学的理与有形的机体相结合,提出了八门六合的针灸理论体系。八门六合本质是中医理论与时空的有机结合。法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针灸学还有独特的刺灸法。经指经络,穴指穴位。外治之穴,即内治之药;内治之药,亦即外治之穴。一病有一药,则一病有一穴。
中药开穴。中药可以一日三次,持续服用,针灸为什么通常一天只做一次,而且通常隔日再刺?因为神经-体液机制是针灸中药的疗效机制。持续的针刺容易导致神经-体液间质的耗竭,进而出现穴位疲劳。如果久病穴位钝化,对针刺不敏感,可先用中药引经入穴,开穴之后再行针刺,必效。
中药引经。经络是联通穴位与中药的重要桥梁。使用六经辨证,辨出病在何经,选用穴位还是中药,仅仅是治疗手段的不同而已。“穴-经-药”三位一体,是实现针药一统的重要方法。
针灸通经。疾病不论虚实,一旦在所属经络穴位形成结节,阻碍气血运行,中药常常补虚攻实皆不效,当先用针,散其结节,再用汤药,必效。
针灸与中药还有一个重大区别是针灸调动的是机体自愈功能,汤药属于外来物质调整机体功能。自愈的机制是机体功能调节有自稳态的特点,即机体的生理功能存在调定点,在一定程度上机体功能可以自动恢复到调定点。针灸促进机体回到自身固有的调定点,因而针灸见效迅速。但如果疾病使得机体远离原有调定点并形成新的调定点,从而超过了机体的自愈能力,这个时候,中药就有明显优势。同样,如果外来病邪(如严重传染病)导致严重疾病,超过了机体自愈能力,仍然需要及时给予中药治疗。
--节选自《针灸六经法要•卷一针灸原理•第三节针药一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