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了近两个小时仍未取款成功,最终王女士无奈报警求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王女士有一个姐姐,姐姐嫁给了一个包工头,住在大城市,过得也算是比较宽裕。
而王女士则选择了和青梅竹马的丈夫结婚,生活节奏较慢,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享受着平静的乡村生活。
每年过年,经济条件好多姐姐都会提前转一些钱给王女士,让她取出现金给孩子们包红包。
今年姐姐照常提前转了5000元给妹妹,让她取点新钱用来给孩子们包红包。
王女士一听,赶紧准备好身份证去银行取钱,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她却碰到了一些麻烦。
到了银行后,她告诉柜员小张自己要取5000元现金。
柜员小张看了看账户,发现这个账户并不是王女士自己的,而且中午刚到账的5000元钱,现在马上就要取走?
小张心里开始有所怀疑,便要求王女士下载反诈APP,并继续询问了她一些问题。
王女士很配合地下载了APP,结果小张还是没有帮她取钱,而是继续提问,问她姐姐在哪里上班、现在做什么工作等,王女士一一作答。
可令王女士没想到的是,小张竟然要求她证明自己和姐姐的关系。
这下王女士彻底控制不了怒火了,她大声质问:“就算这钱是我姐转的,难道朋友转给我的我也不能取吗?”
大过年的,她为了取点现金已经等了快两个小时了,没能顺利取到钱,心里的不满瞬间爆发。
王女士一怒之下拿起电话报警,要求警方来处理这件事。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02案例分析
王女士认为:自己作为银行的合法储户,不应该因银行工作人员的怀疑而被无理刁难。自己取款金额并未达到需要特别审查的标准,但银行工作人员仍然进行了不合理的询问,并延误了取款,导致她不得不报警求助。
本案的核心争议:银行的行为是否过度限制储户的取款自由?
根据《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对于单笔现金存取款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交易才需要加强身份核实和资金来源的调查。
而本案的王女士的取款金额仅为5000元,远未达到需要严格审查的标准。
除非有特别的怀疑,银行应当根据“取款自由”原则,尽快处理取款请求。
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储户在存款、取款过程中应当享有“取款自由”的权利。银行不能无故、过度限制储户的取款行为,特别是在金额较小且明确说明取款用途的情况下。
王女士的取款金额为5000元,且其目的非常明确,是用来为过年包红包,银行对此进行无端的刁难和延迟,显然超出了合理的监管范畴。
好在本案王女士报警后,银行的客户经理急忙赶了过来,了解情况后,让柜员把钱取给王女士。
银行后来解释说,取款本来没有问题,只是出于对诈骗和洗钱的担心,才采取了这么严格的措施。
03深刻教训
有网友热议:“你是银行,不是警察,凭什么对客户的正常取款这么麻烦?”
规矩和制度当然重要,但执行时要人性化,不能变成对客户的刁难和阻碍。
本案站在王女士的角度,她只是想帮姐姐取个红包钱,根本没做什么违法的事,结果却被当成了嫌疑人,这种体验让人多么愤怒和无奈!
感谢您的点赞与转发,您的支持是我持续码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