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的累退性是如何造成财富分配不平等的

文摘   2024-11-04 18:30   四川  

增值税作为间接税,具有累退性,它从低收入者那里收取更高比例的税收。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纳税的比例下降。

用具体的数字举例说明一下。假设有两个人,一个人收入100万/年,一个人收入10万/年。年入百万的人每年生活支出50万,年入十万的人每年生活支出10万。假设增值税的税率10%,年入百万每年增值税的税负率是50*10%/100=5%,年入十万税负率是10*10%/10=10%。

由此可以看出,收入更低的人所负担的税费比率是更高的,哪怕他受限于收入,消费得更少。

之所以只计算生活支出的税负率,是因为只有生活支出的税费负担者才是消费者本人。如果是资产支出,将来资产所有者转让资产时可以将税费转嫁给购买方。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入100万的人渐渐累计下1000万资产,他将其借给年入10万的人,收取10%的利息,依然可以实现年入100万。年入10万的人每年赚取110万,扣除支付的100万资本利息,依旧年入10万。如此往复。

之前网上流传一句话:“你凭什么以为你十年寒窗,抵得过我三代从商。”要是世界是按上面的逻辑运转的,是抵不过,世世代代,生生世世都抵不过。并且后从商的抵不过先从商的。

如果年入10万的人感受到不公,要如何改变现状呢?

整个社会的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主要环节。资本还未完成原始积累的时候,经济循环是由生产主导。当资本完成了积累,经济循环变为由消费主导。

青山资本发布了2024年的年中研究报告,主题是《消费,新时代的劳动》。劳动,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社会标准和规范下,从事耗费体力和脑力的活动,并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劳动必须满足的四个要素:目的、耗费、产出和标准。

首先,劳动的目的是生存和发展。借用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社会需求,消费,是符合这个模型的。购买食物和衣服,是为了生存;购买电子产品或者旅游服务,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

其次是耗费,劳动是一种耗费脑力和体力的行为。人们在购买开始前,从识别自己的需求,紧接着要上网、比价、下单,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精力。

第三个要素,产出。这可能是最违背直觉的一点。消费,是把钱花出去,只出不进,它的产出是什么?青山资本的观点是,消费产生的价值,要放在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中去看。整个社会的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主要环节,消费这一环一旦中断,整个经济循环就会陷入停滞。因此,没它不行。而现在,数字经济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消费产生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还有行为数据,都能产生非常重要的数字经济价值。

最后一个要素,叫做标准。消费的标准是经济学上说的效用最大化。像“性价比”、“值不值”这些词都是在描述消费的标准。

简单总结一下,劳动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有目的、有耗费、有产出,有标准。消费满足这四个要素。因此,消费行为,也算是一种劳动。

供需关系变了,我们来到了一个大规模商品过剩的时代。首先是常规用品,全球每年生产1000亿件衣服、500亿双袜子、240亿双鞋、200亿支牙刷和100亿根数据线。这个数字远超全球人口。其次,很多耐用品,也在被大量生产。全球年产300亿只照明灯、20亿把雨伞、100亿个衣架,还是120亿个陶瓷碗盘,产量远远超过消耗。多有替代品的产品,也还在被大量生产。全球每年生产200亿条毛巾,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用洗脸巾。全球每年生产2亿台电视机。但是,有了电脑、平板、手机之后,还有多少人会买电视?

今天的所有小需求都对应着大量过剩产品。社会从生产逻辑转向了消费逻辑。正值双十一期间,当你觉得消费有点累时,不要怀疑,你就是在劳动,请不要有任何的罪恶感,并且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弱者的反抗手段有限,归纳来说就三个字“不配合”。设想一种最极端的情况,年入10万的人完全不消费,经济循环将全部停滞,以此逼迫年入100万的人让利,降低资产价格,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可是,办得到吗?

从上个世纪起,生产力极速发展,人们不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始纠结该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开始用一套一套的消费主义话术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经过长时间高密度的广告轰炸,商家夺取了大众对梦想、成功、幸福、高尚这些词语的定义权。不管我们相信什么,热爱什么,支持什么,似乎都可以通过买买买来表达。消费成了我们成为梦想中的自己的唯一途径。

然而梦想中的自己不过是,全身上下贴着各式各样昂贵的标签以显示社会排位靠前,沉浸在拥有优先分配权的幻觉中对抗生存焦虑的行尸走肉。

我原本以为可以通过想象自己置身于原始丛林当中,去捕捉一只兔子,钻木取火,爬上一棵大树躲避狼群的追捕,以此躲避消费主义的侵蚀。事实上,荒野求生这种生活方式被拍成综艺供人消费,被包装成各种露营产品进行售卖。被消费搅乱的心灵最终居然只能依靠消费来安抚。

如同神话中嗜吃如命的饕餮一般,起初我们以为高尚的劳动可以换取一切滋养我们肉体和灵魂的东西,后来才发现,我们售卖的正是我们想赎回的。

消费造成的空洞永远无法用消费填满,答案只可能在经济循环的其他环节。具体要怎么去实现,我不知道。或许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欢迎留言讨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吧!


注会备考日记
生活智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