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 I 刘家云:《蒲扇下的亲情》

文摘   2024-09-04 00:00   湖北  


蒲扇下的亲


刘家云


有这样一组画面,它早已定格在我脑际,且时常出现在梦境,至今日仍挥之不去。

画面中的主人公是已谢世多年的外婆。她坐在一摇窝边,用自己的一只“三寸金莲”踩着摇窝一只脚,不停地摇啦摇,一边轻轻哼着摇篮曲,一边挥动着手中的蒲扇,给躺在摇窝中的表弟送去缕缕清风。

这是大姐带我到外婆家去玩时,所见到的情景。如今,表弟已53岁。也就是说,这情景至少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

当时,农村尚未用上农用电,不用说空调,就连电扇亦未曾见过。盛夏时节,最常见的纳凉和驱蚊工具就只有蒲扇了。虽说当时亦有鹅毛扇、折叠扇和用麦穗编织的扇子,但这些扇子太“奢华”,且它们的风力亦没有蒲扇大,也因为如此,一般家庭用得最多也最适用的,还是用香蒲叶制作的蒲扇了。

像外婆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冬天不离左右的是火坛,夏天则换成了蒲扇。如果说鹅毛扇是智多星诸葛亮智慧与谋略的象征,那么,蒲扇则是那个时候农村老人的“标配”。

“质朴无华自在身,一蒲如月洁如银。凭君摇动三更后,炎夏风清也似春。”这是大冶已故作家刘代贵先生创作的一首题为《蒲扇》的七绝。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蒲扇质朴无华的品质和能给人在炎炎夏日带来凉爽的功能和无私奉献精神。

其实,人们使用蒲扇,不仅是用于自己纳凉、驱赶蚊虫,还借蒲扇来传递着一种亲情。这亦如外婆给睡在摇窝中的表弟用蒲扇扇风、驱蚊虫。我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或中午在巷道午睡、或晚上在门前乘凉时,父亲就常常摇动着手中的蒲扇,为我送来清凉,或驱赶胆敢侵犯我的蚊虫。在我上床睡觉前,父亲亦要用蒲扇反复驱赶潜伏在蚊帐内、企图在我睡觉时偷袭我的可恶的蚊虫,然后放下并扎好蚊帐,让我切身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父爱。

家乡鄂东南,每年端午节,女婿到丈母娘家送节时,除了送“礼吊子”(猪肉)和绿豆糕点外,还要送扇子。条件好的人家送鹅毛扇或折叠扇或麦穗编织扇,一般家庭的女婿则送蒲扇,或给不同身份的人送不同类型的扇子,且人人有份,一人一把。这同样是一种亲情的体现。


(原载2024年9月2日《黄石日报》)


编审:周国英


作 者 简 介


刘家云,笔名劝仁、流云。湖北省鄂州市人,省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学会会员,黄石市作协理事,黄石市散文(杂文)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冶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工作之余,倾力于散文、杂文(时评)创作,在《人民日报》《杂文月刊》《杂文选刊》《湖北作家》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等个人作品集3本,主编散文集1本。


关注投稿



黄石文学
湖北省黄石市文联主管,黄石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网络文学微刊。《黄石文学》立足黄石,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微刊不厚名家,不薄新人。 打造鄂东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网络平台,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