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超声技术与诊断
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男超人
1、患者,女性,24岁
2、主要表现:患者家属诉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拇指不自主抖动,逐渐发展为双手抖动,活动时明显,症状不重,未引起重视,病后2月症状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抖动、行走不稳,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双上肢用筷不灵,用勺“食物部分泼洒”,行走缓慢、不稳,需人搀扶,伴轻度言语困难、不清、吞咽呛咳,并出现性格改变,话较少,人多人少均感到害怕,常哭泣,偶有烦躁或情绪低落,变得易生气,甚至变得不尊重长辈(比如骂长辈),无自杀、自残、伤人毁物等。
3、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7年前患“肝损伤”,5年来反复血小板减低及皮下瘀斑。否认酗酒史,否认毒物及化学物品接触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冠心病史,否认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否认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肌酐↑)、白细胞计数(↓,1.7x10^9/L),铜蓝蛋白(↓,0.03g/L),传染病学检查(-)
5、头颅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区、丘脑、中脑、桥脑多发异常信号改变,左侧额叶白质脱髓鞘改变。
6、超声检查如下:
根据上述病史及声像图表现,你觉得是什么疾病导致的肝脏异常改变(肝硬化、脾脏肿大、腹水),你觉得的可能诊断是什么?!
病理报告:(肝脏)Wilson病(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1、多发生于青少年,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高,约0.3-3/10万;
2、由于患者机体的铜代谢异常,过量的铜沉积于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器官,产生一系列症状;该病早期可无临床表现,若不及时干预则逐渐进展为肝硬化等,危及患者生命;
3、肝豆状核变性Sternlieb诊断标准,同时满足以下两项者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①出现肝损害表现;
②眼裂隙检查角膜K-F环(+);
③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④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震颤、肌强直、面具样面容、智力减退等。
角膜K-F环(黑色箭头所示),表现为角膜边缘的黄绿色或黄灰色色素环
(7岁以下的患者一般无法检出角膜K-F环)
2、肝豆状核变性超声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肝损害,乃至后期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大、腹水等超声表现,与其他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等的超声表现并无大区别。
随着铜沉积量的增加,肝损害逐渐加重,在超声上可表现为肝实质弥漫性回声增高→肝实质粗糙并散在点状、线状或树枝状高回声→肝实质呈多发小结节样改变→后期典型肝硬化表现等。
肝豆状核变性所致肝损害的声像图可分为5型:
①脂肪肝型:表现为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分布均匀,可分为:均匀弥漫性脂肪肝型、非均匀弥漫性脂肪肝型及团块性脂肪肝型(表现为全肝内多发散在的形态欠规则、大小不等的回声增强区)。
②星光征型(光点闪烁型):表现为肝内回声增多、增粗、增强,呈点状散在分布,似夜空繁星闪烁,肝内血管尚清晰。
③岩层征型:肝内可见宽窄不一、强弱相间的条索状带状回声,呈分层状,类似地层切面。
④树枝光带型:肝内增粗、增强的实质回声沿门静脉及其分支分布,门静脉系及其周围组织构成树枝状的强回声带,近中心回声强,边缘部会回声弱,于“树枝”的末梢区呈网格状回声。
⑤结节型:肝实质呈颗粒状结节样强回声,结节大小相似,呈弥漫性分布,硬性感强,边界清楚。
当病变进展至肝硬化时,可合并脾脏肿大、腹水、胆囊壁增厚等。
当我们遇到肝回声不均的年轻、年幼患者时,思维不能过于局限,仅考虑常见原因,应仔细检查,配合合理问诊,让我们的诊断更有力。
资料参考:
1、《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
2、《超声医学》(第6版)
3、洪铭范,肝豆状核变性的超声诊断[J],内科理论与实践,2021,16(5).
希望大家可以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超声同仁!
更多腹部超声知识,主编推荐
《腹部超声入门(配视频讲解)》
点击下方图片直接抢购
点击上方图片参与团购
【广告】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