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超声病例
子宫肥大症,是指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过2.5cm以上,伴有不等程度子宫出血的一种疾病。原因多为产妇慢性子宫复旧不全,如产妇的子宫肌层内弹力纤维组织在平滑肌间及血管周围增生,致使子宫肥大;其次也可为雌激素持续刺激,可使子宫肌层肥厚;慢性附件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及子宫慢性肌炎,引起子宫肌层内胶原纤维增生,使子宫纤维化也可造成子宫肥大。另外 盆腔瘀血,引起子宫结缔组织增生,亦可致子宫肥大。此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子宫肌层血管硬化,肌纤维及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子宫均匀胀大,如约孕2个月大小,子宫肌层正常厚度由1厘米增厚至2~3厘米,硬度增加,切面呈粉红或苍黄。切面平坦隆起呈细编织状,肌层内血管丰富。
超声表现:
子宫的体积的增大,子宫肌层均匀性增厚,厚度大于2.5cm以上是诊断子宫肥大症的标准。一般前后壁增厚明显,宫底部肌层变化较轻,子宫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膜层与肌层分界清,宫腔线位于子宫中央,内膜结构无改变。
子宫肌层的回声在以平滑肌肥大增生为主的子宫肥大症中,与正常肌层回声相似,肌层回声往往较正常肌层回声稍增强,呈较为均匀的稍高回声结构。CDFI超声诊断检查无特异性变化,肌层血管分布及血管阻力多无明显改变对诊断帮助不大。
子宫肥大的超声诊断:
纵切:子宫均匀增大,三径之和>15cm,宫颈可同时肥大。亦有不肥大者,肌壁较均质。宫腔波居中,厚度正常或略厚。横切:子宫体饱满增大。此疾应与子宫肌瘤、肌腺病、功血等病作鉴别。
子宫肥大的诊断提示:
1.子宫肥大症在发病初期,一般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月经过多,应注意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症鉴别。要求常规做B超检查,以免误诊。
2.子宫肥大症,常发生在40岁左右的妇女,且常有多产史。故对多产妇女伴有阴道流血量多,要首先考虑诊断本病;但对年龄较大(45岁以上)或反复流血,久治不愈者,应行诊断性刮宫,做病理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变。
3.本病所表现的子宫肥大呈均匀性,表面无不平结节,探针检查探测宫腔无变形,亦不感觉有肿块存在。
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肥大症无论在病史,体征和二维声像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病史上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腰骶部疼痛;体征方面的子宫增大;二维声像中的肌层增厚,回声不均等,均可致诊断上的混淆。经阴道超声CDFI及CDE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很大帮助,尤其是后者。经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对了解子宫的血流信号较经腹部检查为理想,经腹检查采用的低频率探头,保证了必要的穿透力,分辨力相对较差,图像质量受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受限。高频率的阴道探头(5~7.5MHz),探头靠近盆腔器官,减低了对穿透力的要求,能获得高分辨力的二维图象和高敏感性的彩色血流信号,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CDE优于CDFI,CDE反应的是红细胞运动的数量,而不是显示运动的方向,CDE无多普勒角度的依赖,不受混叠的影响,也显示一个区域的信号,可以探测到非常慢的红细胞的运动,当平均血流速度是零的时候,CDE仍就能显示血流灌注的区域。因此CDE具有较CDFI高的敏感性,能探测到极低的血流速度和信号水平低,CDE能将CDFI不能显示的细小终末血流清晰显示出来,充分地反映了血流灌注的变化,CDE的这一对低流速血流的敏感度,能较好的显示病灶内的血管树和血管网。同时在血管形态结构上,CDE较CDFI显示的血管长,分支多,血管树相对完整。CDE弥补了CDFI的不足,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量。
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见粗糙杂乱血管,血流图显示血管增粗、环抱、管壁光滑、清晰。病灶肌壁血流信号丰富,呈弥漫性充血状,血供呈高速高阻特点,易记录到静脉频谱。子宫肥大症因肌层内血管分布及血管阻力多无明显改变,故呈现与正常子宫相似的血流信号,表现为弥漫分布的斑状,放射状血流,其分布向心性减弱,不易记录到静脉频谱,血供呈高速中等阻力指数特征。
经阴道超声CDE较客观的反应了病变子宫肌壁的血流情况,CDE显示的血流信号更为完整和丰富,图像直观,便于理解,为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肥大症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请分享给更多的超声医生看到!
更多妇科超声知识,主编为您
推荐《妇科超声检查》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抢购【广告】
点击上方图片参与团购
已有115位超声医师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