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情况,作为父母,越是唠叨,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可能前一秒还是母慈子孝、一派祥和的场景,但只要父母开启了嘴遁轰炸模式,孩子就会分分钟炸锅。
而每每这时,我们就会和孩子一起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父母唠叨—孩子反抗—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进一步语言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就会产生更进一步的撕扯和对抗。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说真的是孩子本身就不听话吗?
成长阶段的心理差异
首先,我们需认识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世界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幼儿时期,孩子对家长充满依赖,乐于倾听并模仿大人的言行。
然而,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寻求独立,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对家长的“说教”自然产生了抵触情绪。
这种心理转变是自然的成长过程,但往往让家长措手不及,感觉孩子突然变得难以沟通。
沟通方式的不匹配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常常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许多家长习惯于用“命令式”或“说教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表达自我意见的权利,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和不被尊重。
而孩子则更倾向于平等、开放的对话环境,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自己的观点能被理解。
当这种沟通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采取逃避或反抗的方式来应对。
情感共鸣的缺失
情感共鸣的缺失也是导致孩子嫌烦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往往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
孩子可能因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而感到焦虑或沮丧。
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指导和批评。
如果家长不能与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连接,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那么即使说的话再有道理,也难以被孩子接受。
信任基础的动摇
在长期的沟通不畅中,孩子可能会逐渐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
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甚至是在故意为难自己。
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就很难再通过简单的言语沟通来修复。
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通过实际行动来重建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那家长应该怎样正确地与孩子沟通?
许多家长喜欢以谦虚的态度来回答问题,孩子感觉到的是。
父母并没有真正想和自己沟通,只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罢了。
小孩不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主要原因在于家长这种自以为是的“权威”。
家长总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若家长摆低姿势,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孩子就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的重视。
自然愿意和父母亲近,愿意认真听父母说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身为家长,我们可以给孩子适当地引导和提醒,但是一定要点到为止,千万不要太唠叨。
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使亲子双方感到彼此的体谅和理解,也可以是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同时,良好的沟通方式也能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父母必须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不要再让错误的沟通方式拉远了亲子间的距离。
心态决定着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对待孩子也一样。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决定着父母看待孩子事物时是好是坏。
要是多看一看孩子们优秀的一面,给孩子们积极地反馈。
像是对他们的赞扬和赞扬,那么他们在自己眼里也会越来越优秀。
把小孩的性格倾向记录下来,从而引导他。
家长们在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时,会发现他们很迷人。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育儿先育己
关注爱同行家庭教育
每天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