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盲人留言官微 盲剪视频,智能手机培训启新篇
② 用心搀扶 用手触摸:大学生带残障人士感悟红岩精神
①19名中外大学生的感动与收获
“这是谁呀?”
“咱们村来的第一个外国大学生!”
“为什么这里留这么多杂草?”
“重庆天气闷热,如果将杂草都除了,土地水分就会流失。留住一部分草,就留住了民胜的‘春天’。”
“您对今晚的口述电影还满意吗?”
“如果不解释,我是看不懂的……很感谢无障碍口述电影,丰富了我的娱乐生活。”
——一些关于惊讶、收获与感谢的对话
7月15日,“三下乡”实践团在大渡口的行程安排得很满——
除举办朝夕志愿协会大渡口分会成立仪式暨第22、23期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残障人士专场,还深入乡村、社区开展了两场青年志愿者中外文化交流分享,举行了《长津湖之水门桥》口述无障碍电影活动,走进残障人士家庭慰问、了解其生活状况,赶赴果园和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调研……
奔走与汗水,交谈与微笑,辛劳与感动,勾勒出“三下乡”活动的青春图景。
村里来了第一个外国大学生
“这是咱们村来的第一个外国大学生!”大渡口区残联机关党支部书记、建胜镇民胜村民生服务团副团长李红红拉着魏雅的手,向大家介绍。
魏雅来自多哥,就读于川外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邀参加此次新传“三下乡”活动。她身着独特美丽的民族服饰,自信大方的体态、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使她无论走在乡间小路还是走上讲台,总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魏雅介绍多哥的服饰 覃雪萍 摄
“多哥位于非洲西部……”当魏雅将PPT翻到“多哥人的穿着”,向大家讲述多哥人偏爱穿着颜色丰富多样、图案生动活泼的服饰时,画面里那些美丽的服饰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她说,这些衣物不仅是个性的展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黄钰茹 摄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触摸感受一下我的衣服、手串。”话音刚落,人们就围了上来。“这是什么材质的?”“石质的。”“石头也能做手串?”“可以的,用一种我们当地的特殊石材制作。”魏雅一一回答。志愿者谭清清则为视障人士姜雪描述着手串的颜色和样式。
触摸感受魏雅的手串 覃雪萍 摄
“很值!”魏雅告诉记者,“从大家的热情中可以感觉到真的想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够让多哥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马海丽原本也要来到现场,但因突然发烧,只能请同班同学李庆代她作题为《我与中国的故事》的分享。
李庆代马海丽分享 覃雪萍 摄
“阿什哈巴德是土库曼斯坦的首都,被翻译成‘爱之城’,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爱之城’吗?”“因为浪漫!”“对,因为城内有很多白色建筑,给人以浪漫的感觉……”现场气氛很热烈,当爷爷奶奶们听到“在土库曼斯坦用天然气不用给钱”时,纷纷发出惊叹。
活动现场 覃雪萍 摄
“这个活动办得好!”残障人士张玲琍对记者说,“两国的友谊在交流间传递。”
在慰问和调研中感受爱与坚强
下午的智能手机培训结束后,李正廷一行带着米和油前往视障人士陈冬家慰问。
“太感谢你们了!”说这话的是陈冬的母亲。她年过六旬,头发花白,撑着瘦弱的身体热情地为大家倒满一杯杯热水,还不停地说:“天气太热了,多喝点水哈。”然后将装满水的纸杯递过来。
实践团到陈冬家慰问 黄钰茹 摄
生病的父亲沉默地安坐一隅,在看到刚进门的同学擦汗时,连忙起身要去开空调。陈冬也连连感谢,他虽然看不见,却连声叫出每个老师的名字,伸手热情相握。此刻,温情在小屋里蔓延,是关爱、善良与感恩。
而这天上午,杨清波老师则带着李欣颖、黄钰茹等前往民胜村独臂姑娘彭湘渝的家走访,调研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两岁就因意外失去右臂的彭湘渝因为将自己的乡间生活分享到平台上,目前已获得了12.5万粉丝、108万点赞。走过当年让她失去右臂的铁路,交流因为残疾而经历的种种过往,彭湘渝的淡定和开朗令人惊异和感慨,她脸上不时绽放的微笑给人感觉仿佛是在谈别人的故事。
“内心太强大了!”就在实践团成员的内心感慨中,彭湘渝带大家说笑着走过铁路,走进她的家中。
回到家中已是正午,彭湘渝准备做饭。只见她用一只手便轻松拿起一口大铁锅,顺畅地洗刷。李欣颖用双手去试着端起锅,都感觉有些吃力。
彭湘渝单手轻松拿起大锅 黄钰茹 摄
当记者离开前请她对其他残障人士说句话时,她说:“有些事我们不能改变现状、改变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因为任何人都帮不了你,要自己走出来。只有你自己想站起来的时候,你才站得起来。”
当天,实践团还先后到民胜村清风民胜果园调研,听取建胜镇民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仁彬关于乡村振兴的介绍;到大渡口区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调研,听取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梅明帮扶、关爱残障人士的分享,并商讨未来的合作方向。
李正廷告诉记者,“三下乡”非常有意义,这难得的一课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同学们到村社住上一段时间,和村民同劳动、同生活、同娱乐、同学习,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间大地上”。
在民胜村清风民胜果园调研 刘中锋 摄
在大渡口社会组织服务联合体调研 曹珺哲 摄
口述电影助你用耳“看”世界
傍晚6点半,大渡口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里很是热闹。
“三下乡”实践团来到这里,为“声临其境”无障碍红色坝坝电影做准备。开映前进行了无障碍体验游戏:戴上眼罩辨别手中物品,拿起盲杖了解视障人士如何行走。还和社区小朋友一起表演了节目。
开映前的舞蹈 刘中锋 杨清波 摄
73岁的李德君来自平安社区。她勇敢戴上眼罩,接受视障人士姜雪的指导,在黑暗中迈出了脚步。她家中有残疾人,很感谢这些活动给残障人士带来的温暖。
“在漆黑的夜晚,所有战士艰难地爬上被积雪覆盖的山坡……”当夜幕降临,约50位观众随着李琦玉的播报,走进《长津湖之水门桥》无障碍红色口述电影。
无障碍口述电影开始啦 黄钰茹 覃雪萍 摄
电影很长,但仍有观众坚持到最后。杨胜利戴的眼镜有2000多度,原来视力好的时候也去看电影,但现在成了奢望。她很感谢无障碍口述电影带给她的体验,“如果不解释,我是看不懂的……只知道那个画面打得很热闹。”
为了让健全人也了解无障碍电影,实践团邀请他们戴上眼罩体验,小学生邓煜琪和小伙伴很积极。当记者询问感受时,她说从来没这样看过电影,除了有趣也有思考:“带上眼罩只能靠耳朵去听,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她还说,回去后要把这个形式告诉小伙伴,自己以后也要帮助残障人士。
戴上眼罩体验 黄钰茹 摄
无障碍口述电影从现场布置到结束仅3个多小时,但同学们却从7月2日开始准备。新传“馨小青”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罗琬淑和李琦玉带着大家写口述脚本,10分钟的脚本要写1小时。为了有更好的效果,他们看了7遍电影,将脚本更新完善了7版,3次模拟训练每次三小时以上,有时要到凌晨2点半。
作为这一次电影的口述者,李琦玉看到很多健全人愿参与其中,深感欣慰。在她看来,这是“帮助视障群体再一次被社会了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