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相伴:我陪老人过重阳

文摘   2024-10-12 23:08   重庆  



“希望你们再来,多来。”
“下次我们一定来。”

——陪伴老人过重阳节活动接近尾声时,老人与大学生的对话。




10月9日,川外朝夕志愿协会、大渡口区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重庆商务学校等携手在该区敬老院开展重阳节·敬老志愿服务暨第24期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47名大学生陪伴30位老年人度过了半天愉快时光。


重阳陪伴,从此刻开始  谭清清 摄


“你们是谁?从哪里来的?”当志愿者一站在敬老院门口,便吸引住老人们的目光。几声寒暄后,一些老人将视线投向志愿者脖上挂着的相机,“给我们拍张照片吧!”


快门按下,一张张笑脸浮现在小小的显示屏,却又框住了他们大大的喜悦。此时,定格住了此行的第一个陪伴时刻。


留住老人们的喜悦  赵雨涵 摄





 “您还会拍抖音呢?”在智能手机培训现场,志愿者一声惊呼吸引了全场注意。


57岁的谢必勤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微视频,现场响起掌声。志愿者们随即邀请他现场拍视频,只见他熟练操作着手机,不一会儿,一段充满欢乐的视频在掌声和欢呼声中拍摄完成,并成功发布在视频平台上。


谢必勤现场拍抖音  黄钰茹 摄


谢必勤说,其实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很少,且很多老人都没有智能手机。惊讶之余,大家担心此次培训能否顺利开展。毕竟,没有智能手机,又何谈“数字陪伴”呢?

 

然而,手机培训的热烈进行迅速打消了这些疑虑。


 分发培训手册  黄钰茹 摄

55岁的张志华在询问声中掏出一部老年机,显出些许局促。得知他因先天精神发育迟缓而只会接电话时,谭清清决定从最简单的打电话教起。按下开机键,找到电话簿,第一个就是哥哥的号码。几声“嘟嘟”后,便接通了。“喂,是我嘞,张志华!”惊喜之余,他开始向哥哥讲述敬老院的活动,哥哥则惊喜地祝他重阳安康。

 

寥寥几句话,一部手机串联起遥居两地的兄弟,数字科技在此刻缩短了遥远的距离,提供了超越空间的无限可能。


细心讲解  黄钰茹 摄


对52岁的童作云来说,这次培训带给他全新的体验。当了解到他没有手机时,来自新传“馨小青”助残服务队的张神慈将自己的智能手机递到了他手中,从最简单的解锁教起,再到成功拍下一张照片。童作云的手有些颤抖,但他笑眯眯地点击拍摄时定格的照片,却有点生动。


童作云第一次使用智能手机  梅明 摄 


无论是从通讯录查找联系人拨通电话,还是学习照片和视频拍摄,都让老人们感到惊喜。在冰冷的手机屏幕之外,是无声的“数字反哺”。四年来,朝夕志愿协会已举办24期老年人智能手培训班,有490人次志愿者教636人次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耐心解答  李姿娴 摄





在智能手机培训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登台表演节目,开始了喜迎重阳的“欢乐陪伴”。


重庆商务学校的志愿者们以热烈奔放、充满韵律感的拉丁舞,瞬间点燃全场气氛,赢得掌声喝彩。川外朝夕志愿协会志愿者们朗诵的诗歌《中国红》,铿锵有力、声情并茂、令人动容。为了强化老人们的参与感,大学生们还来到老人身边,一字一句地教他们读起诗来。


重庆商务学校的同学表演拉丁舞   李姿娴 摄


川外朝夕志愿协会的同学表演诗朗诵  李姿娴 摄


老人们为大学生的表演鼓掌  李姿娴 摄


现场氛围逐渐迎来高潮,老人和志愿者们玩起了“翻转舞台”。年已古稀的李同元身体非常健朗,只见他冲上舞台,拿起红扇翩翩起舞,引得在场老人和志愿者们连连称赞。院长罗晓容告诉记者,敬老院每周会举行两次歌舞活动,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这是他们表达喜悦的最好方式。


李同元爷爷表演舞蹈  黄钰茹 摄


人与人之间是流淌不息的河,而笑语欢声总乘着陪伴的小舟抵达彼此心灵之岸。陪伴不只是同处,而是同心。

 

在敬老院,天天陪伴老人的是罗晓容。虽然到这里当院长才6个多月,但当志愿者任意指出一位老人时,她都能清楚说出他们的姓名、年龄、喜好和家庭情况;当她从外面出差回到敬老院大门口时,老人们总会大声呼喊“罗院长”,像家人般关心她吃饭没有、累不累。

 

真诚和用心,为罗院长和敬老院的老人们系上一条断不了的线。线的两头,是“温情陪伴”。

 

罗晓容院长接受官微记者采访  黄钰茹 摄


活动接近尾声时,志愿者们为老人们送上了梅明社会服务中心准备的慰问品,并以“合家欢”定格下温情陪伴的瞬间。

 

慰问品送给老人们  黄钰茹 摄


定格陪伴“合家欢”  李姿娴 摄



总编辑 / 刘国强 郭健

执行总编辑 / 杨清波

 

本期值班主编 / 谭清清

记者 / 赵雨涵 范可人

版式 / 邓雅月

校对 · 推广 / 范可人 郑茜

流程监管 / 郑茜



川外新传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