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哥哥,看到你在川外新传官微‘三下乡’推文里留言了,你怎么写的呀?”
“通过读屏语音,滑动到推文底部写留言,点击发送就可以了。”
“那你是怎么知道这篇推文的呢?”
“是钰茹那丫头发给我的。”
——记者与盲人陈冬的对话
新传“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大渡口 宗靖然 摄
今年的新传“三下乡”活动引起重庆市盲协、大渡口残联、共青团大渡口区委等高度重视。团区委书记徐琼致辞欢迎大家的到来,并希望同学们通过“三下乡”感知社会、服务人民,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我院五级组织员、工会主席李正廷表示,此次“三下乡”活动将进一步推动青年事业与残疾人事业的繁荣发展,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在朝夕志愿协会大渡口分会成立仪式上,媒介实务中心主任、朝夕志愿协会指导老师杨清波副教授向大渡口区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梅明授旗。
朝夕志愿协会大渡口分会授旗仪式 刘中锋 摄
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现场 黄钰茹 摄
面对面建群:残障人士的“数字桥梁”
在智能手机培训现场,残障人士与志愿者正在共同编织连接彼此的纽带。
“我进群啦!”残障人士亲属黄荣琴阿姨轻轻输入数字“3679”,随着最后一个数字的确认,她不但率先进群,还有幸成为群主。
这是朝夕志愿协会开办23期智能手机培训班以来,首次教大家面对面建群。黄荣琴在有奖互动环节的快速、成功操作,使她获得了志愿者送上的奖品。
黄阿姨笑着接过奖品 刘中锋 摄
黄荣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智能手机培训很有实用性,这是迈向广阔世界、积极拥抱新知的关键一步。
认真讲解 黄钰茹 宗靖然 摄
“视频怎么拍哇?”70岁的牟长文奶奶询问志愿者,语气轻柔却充满了探索的渴望。
志愿者用手指点触牟奶奶手机屏幕上的相机,屏幕瞬间切换到了拍摄界面。“先找到您想拍的东西,再调整手机位置,直到屏幕画面让您满意为止……”牟奶奶逐渐掌握了方法,成为全场第一位拍视频并分享到民胜村村委会群内的老人,还由此获得了奖品。
刘阿姨学拍视频 黄钰茹 摄
老有所乐:老俩口的“数字情缘”
“拍好了!我第一个拍好的!”74岁的何志飞爷爷高举手机,声音里满是成就感。他递给身旁的志愿者,原来拍下了活动主持人付小雪。“太棒啦,恭喜您中奖!”接过志愿者送上的小奖品,何爷爷笑得合不拢嘴。
专心阅读 黄钰茹 摄
当何爷爷教旁边72岁的王兴慧奶奶拍图片和视频时,王奶奶发现志愿者一直盯着他们,便用重庆话幽默地说:“我们看起来不配哈。”
“绝配!”志愿者不假思索的回答激活了现场气氛,也让何爷爷和王奶奶开怀大笑。
原来他们是结婚近50年的老俩口。但王奶奶一直不会用智能手机,到街上卖菜不会用收款码,不会取快递,坐公交车不会用乘车码。何爷爷笑着说“每次都要我跟着去”,说完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里仿佛包含了太多,有相濡以沫的深情,更有无尽的爱与感激。
耐心答疑 杨清波 摄
心灵视界:视障人士的“数字生活”
姜雪后天失明近两年,他自学读屏软件,现在使用智能手机十分顺畅。听到后面的周阿姨询问“怎么把照片拍好”时,他回过头,细细地给她讲解。
向志愿者展示手机功能,把手机放到耳边,用读屏语音找到相机,随着“咔嚓”一声轻响,相机捕捉下了温馨瞬间——志愿者身着粉色polo衫,面带笑容地站着。姜雪一连串熟悉的操作后,又跟随语音指导使用AI描述照片:面前的几个人穿着类似粉红色的polo衫,背景墙上有一块大屏幕,房间里有绿色和橙色的椅子......
姜雪向志愿者演示使用智能手机 覃雪萍 摄
本来是来给残障人士举行智能手机培训,但同学们发现不少残疾人却很熟悉智能手机使用,于是他们也成为了现场的老师。
细心交流 黄钰茹 摄
姜雪为何如此厉害?原来,面对视网膜病变而失明的他上过大学、读过MBA。他曾陷入绝望的深渊,也曾尝试过各种方法,希望留住即将消逝的光明,但最终只能直面残酷的现实。
当鼓起勇气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后,姜雪惊喜地发现,原来在这条艰辛的路上行走的不只他一人,而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积极拥抱着每一个当下。于是,他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开始学用读屏软件,用耳朵去“看”这个世界,用心灵去感知曾经忽视的美好。“虽然失明是一回事,但不要把它当回事。”也许正是直面和放下,让他找到了新的视界。
暖心互动 黄钰茹 摄
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朝诸如“残障人士专场”等细分化方向发展,是未来朝夕志愿协会的新思路。协会活动部部长曹珺哲透露,残障人士专场是第一次有益的尝试,协会去年已开始探索与各高校的合作,协同创新是指导老师提出的努力方向。
据悉,“三下乡”实践团在15日的两场智能手机培训中,共有27人次志愿者对68人次残障人士和健全老人进行培训。自2020年11月以来,培训班已在沙坪坝、秀山、奉节和大渡口四区县举办23期,共有473人次志愿者为606人次老人等提供服务。
总编辑 / 刘国强 郭健
执行总编辑 / 杨清波
本期值班主编 / 谭清清
记者 / 谭清清
版式 / 范可人
校对 · 推广 / 付小雪 金诗茜
流程监管 / 伍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