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处置潮来了

楼市   2024-11-04 16:01   北京  

国务院国资委6月3日发布“退金令”后,央国企按照聚焦主业和服务实体的要求,目前已开始大面积地处置、清理非主业资产;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的化债进入了深水区,通过存量资产的处置和盘活解决债务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
事实上,财政部今年3月提出“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资源等方式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之后,全国各地政府都已在狠抓落实。
以最近的业务情况为例,不少地方国企和城投平台在招引社会资本的过程中,都会将低效土地、保障房/安置房、写字楼、工业园/产业园、停车场的处置和盘活等作为招标的捆绑条件,比如国央企施工单位想拿到城投的发包工程,必须同时拿下(收购)城投的一些低效土地、保障房、写字楼、工业园等边角料资产。
因我们目前通过信托、基金等产品对城投平台项目的投资基本都是以“投资人+EPC”模式下的施工单位贴息为主,因此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得同步帮国央企施工单位解决城投平台上述资产的最终盘活或处置问题。
截止当前,就国企和城投平台存量资产盘活和处置相对较优的路径而言,按我们产业投资运营业务板块目前的项目操作经验,主要是两个:
一是资产的折价空间如果足够大的话,我们优先考虑把这些资产装入我们合作的一些国资公司,因为他们有比较强的产业扩张或做大资产以及提高评级的需求,我们同步帮他们做项目的策划、包装和融资,包括后端的运营和REITs发行等。
二是对于有运营增值空间的资产,我们配合做改造升级及招商运营的相关工作,重点是利用我们积累的产业资源快速导入一些产业和实体企业等,包括通过类似上述方法将资产装入有产业和业务扩张需求的上市公司。
如果无法通过上述方式完成中短期内的资产盘活或处置,那只能通过其他传统的项目转让、改造升级、招商出租等方式慢慢消化,只不过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难度会大很多,具体看看现在中小企业、店铺、商场的倒闭潮以及写字楼空前的空置率就能感受得到。
以老旧厂房的升级改造为例,国内目前主推的基本都是“新质生产力”方向,比如数字产业园的概念,通过导入数字版权、游戏电竞、智慧教育、网络文学等产业进行资产盘活,但实际能转型和孵化成功的案例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在较弱的二三四线城市,大数据、AI、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方向存在很大的落地难度。
我们认为,在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化债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国有资产的处置潮已正式来临。
事实上,自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以来,国有资产盘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只是在终端的出租、运营方面还差强人意,因此资产的最终市场化处置才是问题的关键。
截止当前,国企、城投的存量资产处置方面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房地产进入下行期以来城投托市拿下的地块最终如何处置的问题。
据市场统计的数据,自2021年7月房地产行业进入持续下行期以来,截止今年一季度,城投公司在土地招拍挂市场托市拿地的比例占到了接近60%。
值得注意的是,城投托市拿下的土地,开发建设的比例和进度却相当缓慢。以浙江省为例,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全省城投平台竞得的480宗涉宅用地中,顺利进入开盘阶段的仅118宗,占比仅为24.6%。对于剩下四分之三处于“沉睡状态”的土地,如何处置、如何盘活,目前城投平台已心急如焚。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如果国家层面的楼市“去库存”政策能真正发挥威力,或者楼市真正具备企稳回暖的条件,那么城投平台托底拿下的地块至少有三个路径可以实现处置或盘活:
一是转让部分股权给房企,与房企联合开发建设;
二是寻找品牌房企合作,委托其代建代销;
三是申请将项目转为安置房或保障房,自主开发或委托开发。
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在于,城投托市拿下的地大部分都不算太优质,相对优质的可以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或代建代销来处理,那剩下的“鸡肋”地块该怎么处理?
我们注意到一些城投平台向地方政府退地的情况,包括退地后继续招拍挂并继续由其他城投平台竞得,但如果像大部分城投平台一样将土地一直压在手上,不开发也不退地,后面又该如何处置或盘活?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的很多城投类客户都头痛不已,虽然很想处置、盘活土地以化解债务,但却面临很多现实的难题:
一是土地闲置多年后,政府(自然资源部门)要求无偿收回土地,不过最多只能按先前城投摘地时的价格回收,因此城投一般都不愿直接退地,不然损失巨大。
二是如果想直接在市场上转让土地,那必须开发建设至投资总额的25%才能转让,而具体转让涉及的交易方式方面,如果是直接资产(在建工程)转让,则土地增值税居高不下,会成为很大的负担;而如果将土地划转到子公司后先转让部分股权给合作方(按政策要求一般都无法一次性全部转股),因后期剩下股权的转让涉及到二次评估,因此按原评估价转让剩余股权又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之嫌。
简单来说,如果城投托市拿下的土地一直“沉睡”,那最后成为低效用地后,城投在处置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延伸阅读(转自猫哥观地产):

最近,跟着一个总包的朋友一起找地方国企谈了下合作,几句寒暄之后就进入了正题。
该国企的副总开门见山,现在公司的经营考核加了新的目标,要求处置手里的一些闲置的资产,他手里就领了指标,要求处置土地、厂房、还有闲置的商业。基本上每个制度都有考核,这个副总也难搞,所以只能让乙方公司帮帮忙了。
现在集团已经发了文件,要求从上周开始,以后所有的项目招标,都要求乙方公司配合拿下一些存量资产,比如厂房、写字楼、商业、停车位等配料。这是捆绑条件,当地的所有城投和地方国企,都在这样干,不接受的话就没法参与竞标。
好家伙,原本以为地产和基建行业不景气,这些高高在上的地方国企,姿态会放低一些。没想到还是这么抢手,就这条件,还有很多总包公司争着上,怪不得人家可以给加这么多附加条件。
这个情况,现在已经越来越成普遍状况了,这事儿有两个背景:
一是地方城投的压债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之前传言35号文有所放松,但是前不久很多金融机构又收到了指导,要求继续严格执行。短期来看要新增融资无望了,城投公司的债务化解,还得继续处置资产变现才行,而且还得加大力度了。
另一方面,之前上面发了“退金令”,要求一大批国有企业聚焦主业,退出一些不应该涉及的行业。这个背景下,很多国央企也开始处置资产,其中有很多都涉及地产和不动产。

国企处置资产的浪潮即将来临,如何快速直接地甩掉资产,这是大家都在想的办法,利用竞标的机会,夹带着甩给乙方公司无疑是个好选项。然后,问题就摆在总包面前了:
接还是不接?不接的话,那就没活可以干了,等着吃老本直接退休吧。接的话,这部分资产很可能不好卖,拿到手就是砸在手里。为了活路,大部分总包还是愿意接的,这就让处置资产更加棘手,让存量的地产和商业市场,陷入更加价格内卷的状况。
估计,接下来会萌生一种生意,帮这些总包单位处置资产的居间生意。如果拿到的资产,折扣也还可以的,居间人可以帮忙直接拿去卖了。如果拿到的资产,本身比较优质,但是现在的大环境难以变现的。可以介绍把这类资产,装到评级比较高的产业类国企里面,然后包装拿去融资,这样大家一起合作共赢。
当然,剩下的大部分应该都是不好卖,甚至打骨折都卖不掉的资产了,这部分只能看谁倒霉。

延伸阅读:“砸锅卖铁”策略:重庆如何引领国有资产盘活新潮流?

重庆市璧山区的“砸锅卖铁”工作专班成立,成为热议焦点。2024年,内蒙古、贵州、青海等地也纷纷提出这一策略,以盘活国有资产。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双重背景下,存量资产盘活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关键。重庆市2024年1-7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约28%,显示出其在国企改革中将国资盘活作为核心任务的成效,上半年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848.2亿元、回收资金288亿元。

资产盘活的实施路径主要分为资产交易/转让和资产运营两大类,具体方式包括央地合作、增资引战、投资运营一体化招商、存量项目改扩建、城市更新改造等。重庆发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央企合作,计划组建超200亿元的资产盘活母基金,并通过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和金融资源的撬动,形成600-800亿元的资产收购处置能力。重庆联交所作为交易中介、招商平台和盘活方案咨询专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项目2,000余宗。

政策与资金支持、配套设施、市场化运营能力是国有资产盘活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政府、国有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可以最大化存量资产的价值。

“砸锅卖铁”背后的政策与机制|如何激活沉睡的资产?

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为存量资产的盘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多年的投资建设后,我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积累了大量存量资产,其中不少资产长期未被充分利用,投资回报率低。为了有效盘活这些资产,形成存量资产与新增投资的良性互动,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明确了盘活存量资产的重点领域、区域和企业。

重庆市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将资产盘活作为改革的重点。2023年底,重庆市委提出了“三攻坚一盘活”的改革目标,强调了深化清产核资、有序开展盘活、深化央地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等要求。2024年1月,重庆市财政局进一步提出了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分类盘活策略,并鼓励央企、民企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资产盘活。自2023年9月起,重庆市已开始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调查,目前已基本掌握全市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自然资源等重点资产的基本情况,目前正在推进核算入账、确权登记等基础工作。

“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是推动改革的关键。2023年,重庆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国有资产盘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区县层面,2024年初,各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市政府签订了《2024年度“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璧山区和沙坪坝区分别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建立了权证办理的联合会审机制。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工作有助于打破国有资产长期闲置的僵局,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激活沉睡的资产。

“砸锅卖铁”的重庆奇迹|半年内超额完成盘活目标

重庆市通过央地合作基金的引导、重庆联交所的助力以及社会资本方的积极参与,实现了2024年度资产盘活目标的提前半年超额完成,存量国有资产的租售和市场化运营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庆市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框架下,设定了2024年市级盘活存量国有资产900亿元以上的目标,其中市属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800亿元以上。根据重庆市国资委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51户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已盘活存量资产848.2亿元、回收资金288亿元;而重庆市政府网的数据显示,2024年1-7月,重庆市园区开发区盘活存量资产超过750亿元。资产盘活的实施路径主要分为资产交易/转让和资产运营两大类,具体方式涵盖了央地合作、增资引战、投资运营一体化招商、存量项目改扩建、城市更新改造等多元化策略。

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体现了重庆市在国有资产盘活方面的创新思维和高效执行力,也展示了央地合作、市场化运营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资产交易/转让

资产交易/转让的创新路径:央地合作基金引领资产盘活新浪潮

2024年2月,重庆发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发资产公司”)携手华润渝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建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等,签订了“央地合作资产盘活”战略合作协议。重发资产公司作为重庆市的国有全资公司,将与这些企业共同组建资产盘活母基金或项目公司,预计总规模将超过200亿元。这一合作旨在通过母基金引导设立子基金和实施资产盘活项目,撬动400-600亿元的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和金融资源,形成600-800亿元的资产收购处置能力。

在区县层面,相关合作基金正逐步落地并发挥效应。2024年3月,南岸区人民政府、重庆经开区管委会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重发资产公司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存量资产的盘活。其中,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和重发资产公司合作设立的资产盘活母基金将优先在南岸区注册,基金注册规模达50亿元,预计将助力南岸区盘活资产变现超过15亿元。

央地合作模式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地方在国有资产盘活中面临的资金、经验和专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通过撬动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形成了强大的资产收购处置能力。此外,2024年7月,总规模达300亿元的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盘活专项基金的成立,标志着央地合作资产盘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和落地,这一基金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旨在助力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的土地资产盘活。

重庆联交所的角色转变|从交易平台到资产盘活方案的定制者

重庆市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未充分利用的资产,这些资产通过产权或经营权的出售,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流。今年,重庆联交所成为国企资产交易的活跃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重庆市国企存量资产在该所挂牌交易的数量达到11,341宗,同比增长96.6%,新增挂牌金额达到131.39亿元,同比增长28.3%。有效盘活的存量资产项目数量为2,382宗,同比增长9.4%,交易金额达到42.72亿元,同比增长32.9%,涉及的资产类型包括闲置房产、土地、废旧设备和股权资产等。

重庆联交所不仅提供交易平台,还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资产盘活方案。例如,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联交所的协助下,实施了“改造+招租”的一体化交易方案,成功盘活了机场东区体育中心11.39万平方米的健身场馆及设施。这些案例展示了重庆联交所在资产盘活领域的创新服务能力,以及其在促进国企资产高效利用方面的重要角色。

渝富集团的资产盘活策略|协议转让与股票减持的巧妙运用

自2016年转型为市属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来,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富集团”)投资了众多市场化项目,积累了大量资金。2023年,渝富集团被重新定位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产业与金融协同发展的国有产业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这一转变意味着需要对投资方向进行调整,从而退出早期项目,转而投资重庆市近期引进的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

渝富集团凭借其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自2023年起通过股权划转、置换、交易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资产盘活和退出的策略。例如,对于前期投资约28亿元的新壹号基金-招商公路项目,由于涉及金额巨大且受让方资质限制,退出过程颇具挑战。渝富集团采取了二级市场竞价减持与协议转让相结合的策略,经过多方接洽,最终在2023年11月与中国华融达成股份转让合作,一次性收回资金约30亿元。2024年6月,通过市场交易进一步盘活退出了招商公路的剩余部分股票,退出金额超过1亿元。总体来看,这次股权盘活实现了超过10亿元的浮盈,投资增值率达到约34%。

渝富集团的这一资产盘活案例,不仅展示了其在资产管理领域的专业能力,也为其他国有企业提供了资产盘活的成功范例。

(二)资产运营|国有企业的长期现金流战略

资产运营与资产出售不同,它更侧重于实现长期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入,这对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营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资产运营的模式多样,包括投资运营一体化招商、引入第三方运营企业、调整闲置房产/产业园区用途、量身定制招引龙头企业等(详见表4)。以重庆物流集团旗下的重庆红旗河沟汽车站为例,该车站因设施老化、客流减少、交通拥堵等问题被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计划。2023年12月,重庆物流集团通过协议合作引入浙江万图思睿商管公司,合作期为14年,后者支付物业使用费及不低于5%的项目净利润(后7年)分配比例。这种合作模式预计可节省6,000万元的项目更新改造投入,预计每年实现物业使用费收益600万元,14年累计收益9,216.83万元。同时,该项目还将全面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品质,展现了国有资产运营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双重价值。

在国有资产运营的主体选择上,通常由资产的原权属方负责。然而,为了整合辖区国有资源,或解决传统国企市场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地区单独组建了新的运营主体,专门负责存量资产的盘活和产业投资。这些新成立的运营主体通过市场化招聘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并推动运营主体向产业投资、资本运营公司的转型。例如,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成立了重庆临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空港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战新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大集团,成功盘活了超过14亿元的闲置园区资产;合川高新区则通过重新组建产业投资集团公司,盘活了23.9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有效利用了794亩的存量土地。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资产的运营效率,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存量资产盘活的深远影响与综合评价

1. 财政增收与地方债务风险的缓解。本轮存量资产盘活显著提升了地方财政收入,尤其是非税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重庆市财政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市非税收入达到964.7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约618亿元,同比增长25.3%;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实现18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8.1%。2024年1-7月,非税收入完成584.1亿元,增长27.6%。对于作为化债重点省份的重庆市而言,资产盘活回收的资金有助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体现了对中央化债文件精神的积极响应。

2. 国有资产配置的优化。存量资产的盘活有助于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金循环使用效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3. 国企财务状况的改善与市场化转型的促进。资产租售和市场化运营短期内提升了国企的流动性,长期则提高了资产质量和市场价值,降低了资产负债率,改善了财务健康状况。此外,盘活存量资产还促进了国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通过市场化运营闲置低效资产,提高了市场化收入占比,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尽管如此,国有企业在盘活资产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存量资产长期闲置的原因复杂,包括手续不齐全、权属不明确、定价困难、多方协调难题等。市场化运营项目往往因缺乏运营经验和专业人才而难以高效推进。此外,项目前期的更新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部分国企自有资金有限。因此,国有资产盘活需要政府、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实施方式,如通过资产证券化、REITs、上市等途径对存量资产进行资本化改造。只有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存量资产的价值。

资金寻业务广告:

1、资金寻AAA的PPP或基建存量债务或金融债置换,江浙沪可AA+。

2、资金寻省属或地市级属国企低效无效资产盘活或出表的。

3、资金寻产业背景企业破产重组财投,需提供产投方。


精彩原创干货请点击阅读:

泛地产投融圈
聚焦泛地产/新基建投融资,为房企/建企/国央企/城投及金融机构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