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吧!问过AI的问题,反而会更过脑子?

旅行   2025-01-15 15:37   上海  

新兴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科创教育?应当如何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进行科创教育?这些问题决定着科创教育的发展方向。12月31日晚,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科技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主办的“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科学新年大会暨腾讯科技之夜的核心环节“馆长有约”跨界对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

这场对谈围绕着2024科技界热点“人工智能(AI)”为关键词,聚焦科创教育的未来。由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倪闽景主持,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冠军陶璐娜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华师大二附中闵行紫竹分校、华二附属初级中学校长施洪亮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参与讨论,共同探讨不同领域如何携手推动科创教育。现将对谈现场的内容文字整理如下,语句有删改,现场对谈视频附后,欢迎观看。

“馆长有约”对谈现场



下一个最希望有的人工智能产品?


倪闽景:各位领导、嘉宾,今天我们邀请了包括大学校长、中学校长、奥运冠军、腾讯基金会的负责人在内的专家。今年讨论的热点是人工智能(AI)。我们今天的对谈将围绕着这个关键词展开,想问大家目前使用哪些人工智能产品?下一个最希望拥有的人工智能产品是什么?

娄永琪:最近这段时间也很巧我的实验室小伙伴就在跟腾讯的小伙伴们一起在打造一个Prof.Lou智能体,它是一个设计大模型

葛燄:我们有一个应用产品现在已经推出来了,叫腾讯混元大模型(Tencent Hunyuan)。然后现在也在做像文生视频这样的一些实验,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 AI技术用在更多应用上。实际上,我们各行各业都在开放我们的底层能力,应用到各种应用中。我自己现在AI用的更多的是翻译(功能),因为不管你是去日本、土耳其,翻译还是很好用的。

施洪亮:我用比较多的(AI智能助手)是文本生成类的豆包

陶璐娜:我已经买了两本讯飞笔记本了,它还有耳机,可以给你生成一些文档总结什么的,非常实用智能。

“馆长有约”对谈现场


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特定领域和行业的未来发展?


倪闽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速普及,自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以来,尽管时间不长,更新迭代却非常快。尽管还有人未开始使用,但许多人已经开始依赖AI了。人工智能有利有弊,在使用时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
请四位嘉宾讨论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及其对各自领域的影响。娄校长,请您先谈谈“文科危机”现象,这一现象导致很多文科专业消失,它是否预示着设计行业的潜在危机?许多设计事务所是否面临倒闭风险,作为艺术设计专家,您对此有何看法?
娄永琪:首先没有必要太在意“文科危机”。作为一个设计师,我认为设计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特别是那些能被标准化、规律化的知识和相关的职业,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工具取代,这再正常不过。但设计的核心过程,包括创意发生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相关的高情感性、高交互性、高协同性的那部分能力,是AI无法完成的
切换到高等教育者的角度,乐观地看,智能体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我的团队最近开发了一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Prof.Lou 智能体,用了百万量级的语料去训练它,现在它在回答设计相关问题方面甚至比我还出色。对我来说这是个好事,一方面,我能释放内存资源去开发更有价值的知识;还有更重要的是,如果我说什么观点,我的学生可能出于对老师的迷信,直接接受了。但如果是智能体说了什么,学生首先就会进行rethink(反思)和research(检索研究)。比如“爱因斯坦给女儿的信”的故事,如果我讲,学生大概率不假思索会接受;但如果智能体讲同一个故事,学生首先会质疑的是爱因斯坦有没有写过这封信。当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再次与我交流时,他们与我的对话质量显著提高。毕竟,教育的核心在于陪伴和引导,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

馆长对谈娄永琪校长现场

葛燄:今年,我们一同见证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实际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两年前便已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效率和改变工作方式。在公益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们早已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协助环保组织迅速识别图片中的各种动物。近一两年来,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训练能力的提升,我们加快了这一进程,并通过向一个组织提供支持,进而扩展至更多组织,以提高整体工作的效率。
近期,我们正着手开展一项试点项目,旨在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等专业机构展开了合作。我们期望通过训练,能够为未来的志愿者或教师提供一种工具,使他们能够识别儿童的情绪,并进行初步的交流。我们把它称之为工具,是因为我们坚信AI一定是科技向善的。AI的首要任务是为一线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并促进知识的普及。

馆长对谈葛燄秘书长

倪闽景:鉴于当前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人工智能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非常关键,例如腾讯目前进行的研究。施校长,您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教师和学生可能带来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施洪亮:前段时间,美国国家奥数队前总教练罗博深先生来到我们学校,为学生们带来了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精彩分享。他提到,在去年,他尝试让人工智能解答数学题目,特别是奥数题目,当时人工智能的得分率相对较低。然而,今年大约有87%的题目人工智能解答正确,表现甚至已经超越了他。

我们需要反思当前教育体系,改变依赖于题海和知识灌输的模式。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鼓励主动学习。未来教育将强调个性化,人工智能使定制化教育成为可能。通过AI,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根据他们的学情、兴趣和内在动力,配备合适的学伴或学习智能体,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学习素养。

馆长对谈施洪亮校长

倪闽景: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阿尔法学校(Alpha School)采用人工智能教学,学生每天只学习两小时,其余时间参与体育和艺术活动。这种模式将后进生的数量降至为零,因为传统教育只按照中位线为准,往往忽视了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这是一项引人深思的创新。那么,陶指导觉得未来人类是否需要与人工智能进行体育比赛呢?

陶璐娜:我正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究射击项目,重点是智能扳机开发。项目目标是将扳机操作中的时间、压强、稳定性和瞄准规律等关键数据量化,以便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好读出来。智能扳机将用于人才选拔,确保优秀少年得到发掘,并作为训练监控工具,帮助分析和改进射击动作。上海交通大学为我提供了重要支持,我相信我们未来的体育课一定是科技赋能的,才能战胜更多对手。

倪闽景:刚才杨扬提到人工智能在选拔人才时可能有它的道理,然而,这样的话未来实现逆袭就真的很难了,人工智能未必能准确评估一开始表现不行的孩子。

陶璐娜:在选拔人才之后,还必须配合有效的训练方法。究竟哪一套训练方案能够针对我们的运动员进行提升,我认为这也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

倪闽景: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智能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但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人工智能不足之处?是否有相关的实例呢?

陶璐娜: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智能设备在判断比赛时间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它有可能是由于程序智能方面的失误所导致。

馆长对谈奥运冠军陶璐娜


悲观?乐观?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及未来


倪闽景: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观点各异。乐观派认为它将让人类像神一样,甚至有预测称2025年将是人类成为神的元年。相反,悲观派担心它可能取代人类或改变人类进化。正如赵东元院士提出,人工智能可能演变为硅基生命形式,其强大的算力替代掉我们,我们就如同曾经的恐龙一样灭绝。为了解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邀请了多位专家探讨,对于未来,比如2025年或2026年,以及十年之后,人类社会将会如何发展?我想先请施校长说说。

施洪亮:我倾向于谨慎的乐观派,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新一代工具可以完成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人工智能有望实现许多很难实现的事情。但人类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创造力仍是其无法做到的。因此,我们应保持乐观,同时也要谨慎地对AI发展进行适当监管。

娄永琪:我是一名乐观的悲悯主义者。作为技术,人工智能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什么人,在怎么用它。因此,我们需要设计机制,确保人类能善意地利用人工智能去做对的事情;防止坏人滥用,去做坏的事情。这个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设计命题。不应该仅仅强调人类如何去适应人工智能技术,而应该将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置于人类社会和价值的框架下。人工智能的缩写“AI”只在中国人的语境下可以解读为“爱”,可能对外国人而言,它仅仅是AI。相对于做什么,有的时候不做什么可能更重要。我担心的是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但我们并没有把省下来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任务,从而让人成为了机器。

陶璐娜:我或许是一位盲目的乐观派,我坚信人工智能一定会改变生活。我持有积极的心态,因为在体育竞技中,失败是常有的事,必须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我深信人工智能将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幸福。例如,在教育领域,它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发展思维能力,积极地思考问题;在体育锻炼方面,它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让青少年在蓝天下、草坪上奔跑;在医疗卫生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扮演医生角色,指导患者用药,我认为这将有助于延长人类的寿命。因此,我坚信未来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幸福,甚至有可能实现躺着工作的生活方式

葛燄:从短期来看,我是持谨慎乐观态度。这是因为就像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变革可能导致某些职业和人群因未能及时适应而面临更多挑战。然而,从长远角度考量,他们或许能发现其他发展契机,这正是历史演进的常态。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可能导致部分人群被边缘化,那些未能有效利用这些技术的人将面临更多困难。因此,我们一直在说科技向善,我认为有必要动用一部分力量去帮助这群人。更好的技术不应仅停留在实验室,而要跟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其具有普惠性。

倪闽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正面临算力和能源等技术瓶颈。然而,将来丁洪院士领导的铁马量子芯片出来以后,这些难题有望得到解决。我觉得今天在台上的各位同志普遍持有乐观态度,我也比较乐观。前两天我看到杭州某家公司向网约车司机发出了一则温馨提示,告知他们无人驾驶技术即将投入使用,建议他们做好找工作的准备。我曾提出,人工智能将替代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工作。实际上,未来我们将参与更多与设计、艺术、体育、慈善等相关的活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去爱。我相信,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人类社会必将不断进步。

新的一年快到了,我们通常会有新年的祝福,我在此提议,让我们每位在座的嘉宾为2025年,向自己以及所有人表达一句诚挚的祝福。

施洪亮:我们的孩子更快乐,有更多的时间能够从题海中间脱离出来,到科技馆来!

葛燄:2025年能够让我们一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陶璐娜:让体育、让科技给生活注入更多活力!

娄永琪:快乐是一种选择,快乐是设计出来的!

倪闽景:今天非常感谢大家能够来参加我们的科学之夜(活动),尽管时间有限,但这是一次非常好的连接。我相信科技向善,人工智能、科学教育以及科技馆的建设,实际上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们,等一下我们将把舞台让给孩子们,因为孩子们怀揣着无限的梦想! 再次谢谢各位嘉宾,也谢谢在座的每一位!


内容来源:本文改编自2025“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科学新年大会“馆长有约”跨界对谈内容。

撰稿作者:芦季苇(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

编辑:rain


— END —


你的文章也可以登上科技馆官微和官网啦

投稿请戳 tougao@sstm.org.cn



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于2023年3月31日起闭馆实施升级改造工程,计划于2025年完成建设,重新向公众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