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它,安陵容早已死在了62集

旅行   2025-01-11 16:02   上海  


      冬天到了,又到了滑雪、溜冰的季节。早在清代,我国的冰雪运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影视剧《甄嬛传》里的安陵容就是靠着冰嬉绝技成功复宠。如今,科技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个传统的竞技运动。从一双普通的冰刀,我们就能窥见科技如何推动体育运动不断突破极限。



01

冰刀的进化


   冰刀根据结构和运动特点大致可分为:速滑冰刀、短道速滑冰刀、花样冰刀、冰球冰刀。冰雪运动经 2022 北京冬奥会在我国得以普及推广。冰刀作为关键器材,助力各项冰上项目开展,为实现 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助力。


01

我国滑雪运动的历史渊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发源地之一,在新疆的阿勒泰岩画上就出现了滑雪场景,经证实早在距今1万至2万年前阿勒泰地区就已经存在滑雪运动。

阿勒泰滑雪岩画


我国有正式文献记载的冰上运动是在隋朝,《隋书·北狄传》有记载:“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绕吐纥山而居……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俗皆捕貂为业,冠以狐狢,衣以鱼皮。”清代冰雪运动尤为盛行,乾隆曾作《冰嬉赋》,并将其定为国俗。清代,滑冰已经有了细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足球、冰上抛球、冰上射天球、打雪挞及冰上摔跤等项目纷纷登场。

《冰嬉图》局部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02

早期冰刀鞋的形质发展

      冰刀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北欧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冰面覆盖广泛,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在冰面上行走或滑行的工具。

     最早的冰鞋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其中动物骨骼是主要的材料来源。考古学家在芬兰北部发现的骨底冰鞋实物,经过碳14年代测定,大约制作于公元前200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种骨制冰鞋的出现,标志着冰刀鞋的雏形开始形成。

骨质冰鞋

(图片来源:荷兰驻华使馆网站)


     大约在公元1200年左右,铁质冰刀鞋在芬兰和荷兰等地开始出现。现存最早的铁质冰刀鞋收藏于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历史博物馆,该冰刀鞋制作于1225年,其外形与当今的冰刀鞋十分类似。铁质冰刀的出现,使得冰鞋的耐用性和功能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续冰刀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荷兰出土镶铁木质冰鞋

( 图片来源: 荷兰驻华使馆网站)


     1850年,美国费城出现了刀体全钢制冰刀鞋。这种全钢冰刀鞋的出现,标志着冰刀鞋材料的一次重大突破。全钢冰刀鞋不仅提高了冰刀的硬度和耐磨性,还使得冰刀的制造工艺更加精细,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好的滑行体验。


03

冰刀的技术性变革

    1883年,俄罗斯天才速滑运动员亚·恩·班申发明了管式刀体冰刀鞋。这种冰刀鞋的设计,使得冰刀的重量更轻,同时提高了冰刀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管式冰刀鞋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冰刀鞋的基本形态,对世界速滑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式刀体冰刀鞋


     20世纪末,生物力学技术被引入冰刀鞋的设计中。克莱普(Klap)冰刀鞋的出现,将大道滑冰的成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冰刀鞋的刀桥与鞋身的固定点只有一个(前端固定) ,后端是非固定的脱位结构。这可以使运动员滑行时膝关节蹬伸角度增大,节省运动能量,延长蹬冰时间,提高了滑行速度。

克莱普(Klap)冰刀鞋

(图片来源:cadomotus.com.cn)

04

冰刀用钢材料

及冶金工艺的进步

    冰刀用钢也有其独特的性能要求,首先冰刀刃口要锋利,越锋利入地越深,其抓地力也就越好。而刃口锋利度又取决于钢种的韧度和硬度的完美结合,选择一种刚柔并济的钢种才能做到入地深且不易于崩坏。钢材的硬度取决于马氏体和贝氏体晶体的颗粒大小,钢材的韧性取决于残留奥氏体的精细结构,二者的结合性能又取决于热处理工艺。

    近年来,粉末冶金技术被应用到刀体设计中。这种技术使得冰刀的柔韧性和硬度同时得到改进,进一步提升了冰刀的性能。粉末冶金技术可以制备高速钢,具体流程是,钢水通过高压惰性气体或高压水雾化,得到的细小钢粉末,然后在高温、高压下压制成形,再经烧结而制成高速钢。粉末冶金钢冰刀具有更高的硬度和更好的耐磨性,同时保持了良好的韧性,能够更好地满足运动员在高速滑行和激烈对抗中的需求。

05

冰刀鞋身材料的技术进步

     除了刀体技术的变革,鞋面材料的改进也在不断升级中。过去的冰刀,纯牛皮材质的鞋面在短道速滑项目中常常难以支撑大角度的倾斜。运动员们不得不用强力胶和纱布多层加固,但这种临时的解决方案仍存在断裂的安全隐患。尽管如此,在那个年代的运动员们依然在不断突破着世界纪录。

     现如今,即便是入门级的冰刀也采用了航空级碳纤维材料制造。这种高科技材料不仅让冰刀更加轻便,还具有极高的强度。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技术革新,现在的初学者在半年内就可能达到12秒的成绩,而在过去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杨扬

(图片来源:ourchinastory.com)


02

AI时代的体育新征程

    除了器材革新,科技在体育竞技的公平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鹰眼技术的应用让界内界外的判罚更加精确,在体操、花样滑冰等打分项目中,AI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基础动作的评分,使评判更加客观统一。

     国际奥委会推出的“Olympic AI”计划展望了AI技术在奥运会中的应用前景,涵盖了器材创新、裁判判罚、规则制定等多个方面。在运动员选拔领域,传统方式往往过分依赖基础身体素质测试,如跑、跳等项目,这可能会错过一些具有特殊天赋的运动员。在科技的帮助下,未来的选材或许能更全面地发现和培养人才,但同时也要警惕过度依赖数据而忽视人的潜能与可能性。


Olympic AI

(图片来源:euronews.com)



03

坚守体育价值

     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新年贺词中强调的“价值先行”(Value First),在拥抱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更要坚守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令人期待,但体育精神与人文价值永远是这项事业的根基。科技正在重塑体育世界的方方面面,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将永远指引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巴赫发表新年贺词

(图片来源:k.sina.cn)





*本文由新年大会演讲内容整理而来

演讲者:杨扬(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短道速滑奥运冠军)

文稿撰写:张萍(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馆员)

图文指导:章佳敏(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中心馆员)

编辑:张萍、小叮当



— END —


你的文章也可以登上科技馆官微和官网啦

投稿请戳 tougao@sstm.org.cn



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于2023年3月31日起闭馆实施升级改造工程,计划于2025年完成建设,重新向公众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