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4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发布了很多精彩病例,受到了众多读者朋友们的好评,在此感谢大家的认可和关注。现摘选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且充满悬念的病例,分享给大家。2025年,精彩再续,欢迎大家多多投稿~
大家都知道,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和长期并发症的有效方法,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指标”。但HbA1c数值正常,是否就意味着血糖控制良好?答案是否定的!
29岁女性患者,在首次产前检查(孕13~15周)时确诊为妊娠糖尿病,给予胰岛素积极治疗。孕18~20周时HbA1c 5.3%。20周以后(孕21~23周)HbA1c水平突然飙升至8.8%。然而,孕妇患者并没有漏打或减停胰岛素剂量,也适当“迈开腿管住嘴”。医生通过动态血糖仪检查及果糖胺测定,也发现患者血糖水平仍控制在良好范围内。那为什么还会出现HbA1c水平越治越高的情况?
45岁女性患者,有5年2型糖尿病病史,近期出现反复乏力、多汗、心慌、头晕,检查显示肾功能和全血细胞计数正常,HbA1c 5.9%。住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却频繁报警,一天中有13小时血糖低于4.4mmol/L,其中7小时低于3.9mmol/L,9小时血糖高于10.0mmol/L,高点一般出现在餐后时段。该患者平素注重饮食,生活规律,定期复查HbA1c,未曾超过7.0%。但会自行根据症状自行增减胰岛素剂量。难道这是HbA1c“正常”但血糖总像“过山车”的症结所在?
66岁外籍白人男性患者,体形消瘦,肌肉发达,既往有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CDA)和高脂血症病史,空腹血糖正常,但HbA1c水平偏高(10.4%-10.6%),故转诊糖尿病门诊。入院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果糖胺水平和在Quest诊断实验室复查的HbA1c均正常。为什么前后HbA1c结果截然不同?“真假糖尿病”,您如何判断?
扫码查看完整病例~
某住院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同时合并上腹部疼痛和淀粉酶高于上限3倍。同组医生考虑可能是急性胰腺炎,但腹部CT提示无明显异常,影像上也没有看到胰周有渗出。
回顾下胰腺炎的诊断标准:(1)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浓度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3)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上述标准符合两项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由于该患者腹痛缓解和淀粉酶下降的时间很短,2~3天已基本恢复正常,且影像学检查未提示明显的胰腺炎征象。因此排除急性胰腺炎,该DKA患者是合并了单纯的高淀粉酶血症。腹痛和淀粉酶升高不具有特异性,在DKA和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都可以出现。影像学是急性胰腺炎和DKA合并单纯高淀粉酶血症的重要鉴别手段。因此对于DKA患者,若出现腹痛和淀粉酶升高>3倍以上,不能盲目诊断。需积极进行液体复苏,动态复查淀粉酶、脂肪酶,关注腹痛缓解时间和腹痛性质、范围,根据病情积极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
40岁的刘女士平时坚持喝牛奶、吃鸡蛋(不弃蛋黄),还爱好户外摄影。去年七月开始,她出现腰背酸痛,有时甚至痛得难以入睡,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简称免疫法)检测发现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缺乏(12.40ng/ml),遂每天服用1粒骨化三醇胶丸(0.25μg)。两月后,刘女士疼痛缓解,但复查血清25OHD水平增高不明显(13.00ng/ml),便开始每天服用2粒骨化三醇胶丸。七个月后,血清25OHD水平不升反降(11.96ng/ml)。这是什么原因导致?又该如何处理?
李女士(36岁)2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咽痛、咳白色粘痰,痰少,易咳出,于当地诊所先后进行“青霉素”(具体不详)、“左氧氟沙星”(具体不详)静脉滴注,体温一直未降至正常。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了双下肢乏力,伴心悸,无胸闷、胸痛,无头晕、头痛。患病以来,神志清醒,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李女士因持续咽痛就诊于耳鼻咽喉科,却被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体格检查测得体温37.4℃,血压112/77mmHg,心率105次/分,律齐,咽部稍充血,甲状腺I度肿大,左侧叶有触痛,余查体阴性。甲状腺彩超显示甲状腺实质弥漫性改变,甲状腺双侧叶片状低回声区。C反应蛋白:37.55mg/L,血沉37mm/h,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素0.007mIU/L,游离甲状腺素28.00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9.31pmol/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均阴性。最终考虑李女士为中-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李女士体温降至正常,咽痛、颈部疼痛缓解,但血糖却升高。这该如何处理?
53岁女性患者,2型糖尿病病史3年,因血糖控制不佳入院,HbA1c 11.3%,入院后予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平稳后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达格列净治疗,目前控制在6~9mmol/L,未发生低血糖。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服用氨氯地平片和缬沙坦胶囊治疗,住院期间血压110/60mmHg。否认脑梗塞、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史。仔细询问患者所说的“头晕”,实则为头昏,在起床后明显,还伴有一些乏力,平卧后缓解。同时,体格检查也未发现患者具有阳性的神经系统症状。颅脑CT显示患者脑萎缩,颈椎CT显示患者颈椎骨质增生。护士测血压后发现平卧位血压90/50mmHg,看来,低血压,大概率就是患者头昏的原因!但患者没有脱水、失血的可能,也没有过度使用降压药,血压怎么会如此之低呢?
77岁女性患者,因右股骨颈骨折入院接受髓内钉治疗。既往有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骨关节炎、痛风和多结节性甲状腺肿史。否认慢性肾脏病或恶性肿瘤史。日常服用维生素D3片预防骨质疏松。入院当天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4g/L,平均红细胞体积83fL,铁蛋白8mcg/L;校正血钙2.33mmol/L,血磷1.18mmol/L,镁0.77mmol/L,白蛋白37g/L,25-羟维生素D 51n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9ml/min/1.73m2,甲状旁腺素水平2pmol/L。入院第15日,给予患者皮下注射地舒单抗60mg,作为骨折二级预防。同时给予羧基麦芽糖铁(FCM)1g静脉滴注以治疗缺铁性贫血。8日后,患者自诉口腔和肢端感觉异常、肌肉痉挛、乏力,实验室检查提示严重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经分析,地舒单抗和FCM同时给药时,其各自对钙磷稳态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叠加效应,导致血清钙、磷严重消耗。接下来,如何纠正本例患者出现的低钙和低磷?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