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随着严寒渐趋,眩晕患者发病率数量惊人,但多数病人往往以为是小毛病或是因感冒等附带的症状,而忽视了它的影响,以为只要到医院打打点滴,等症状过了就没事,但其实“眩晕症”本身就是一种病,若没有根治,还是会不定时复发,轻则影响生活作息,倘若复发时没有人注意,错失急救时机,也有可能致命。因此,当患者出现眩晕症状时,应该先辨明病因再对症治疗。
引起眩晕的原因
1、脑血管性眩晕,夏冬季节由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发生各种脑血管意外,导致脑血管性眩晕的发生。人们应注意多饮水,不要突然改变体位,如夜晚上厕所时猛起,都容易引发脑血管性眩晕。
2、脑肿瘤性眩晕,此类眩晕发病多较缓慢,初期症状较轻,不易发现,应尽早到医院诊治,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3、颈源性眩晕,要注意平时工作、学习的体位,在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应适当活动颈部。枕头高度适宜,不能垫枕过高,治疗上多采用康复方法,如颈椎颌枕吊带牵引等。
4、神经官能性眩晕,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眩晕,首先应解除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间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5、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内分泌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压等。
冬季头昏眩晕的促发因素
1、入冬天冷,人体皮肤肌肉紧缩,全身血管特别是相对暴露的颈项部的肌肉紧缩,由此直接影响脑供血,导致脑供血不足。
2、因天冷,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缓慢。当人体自安静状态突然变动体位时即可能发生眩晕。这就是中老年人常在夜间翻身、早晨起床时发生短暂性眩晕或历时数分钟、数小时不等的眩晕之主要原因。
3、中医方面
头晕最早出现在中医的《黄帝内经》一书,其中一个原因是上虚则眩,意思就是说头晕属于虚症,中医还认为痰饮是头晕的重要诱因,中医上讲的“痰”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而身体出现的疾病都是因为痰液在“作祟”。日常应从以下方面调养预防。
(1)注意颈部保暖,中医认为风邪有内外之分,秋风萧瑟,外风侵袭,有颈椎病的患者在这个时候应注意防风寒和颈部的保暖。风寒之邪会使颈部的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速度降低,诱发眩晕。所以秋凉时节外出应戴围巾或丝巾等,防止颈部受风受寒。此外,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里的“风”多指内风导致的抽搐、眩晕。很多人常感觉工作压力大,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所以人们日常要注意调节情绪、减压护肝、祛除内风。
(2)注意适当活动,中医认为痰也是导致眩晕的病因之一,中医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比如痰浊上犯头部,可引起眩晕。这类患者多具有身体肥胖、睡觉流涎、舌苔滑腻等特征。很多上班族往往是一坐就好几个小时,面对着电脑,长期保持一个姿势,这样不但对颈椎不好,而且还容易造成脂肪堆积,出现痰湿体质,更加容易引起眩晕。所以建议大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确的姿势,尽量不要久坐不动,常起来走走,活动活动筋骨。
(3)注意休息起居,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编辑:办公室
关注公众号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