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1)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2)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但也要客观冷静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用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是走向成熟的表现。(1)接纳自己,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①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②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③既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2)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①欣赏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的努力,欣赏自己为他人的奉献;②欣赏自己,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目中无人,而是成长道路上面对压力与挫折的自我鼓励与自我奋进;③欣赏自己的同时,善于向他人学习、与他人合作,才能成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我。(4)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1)通过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注自己喜爱的领域。 (2)通过广泛参与多方面的活动,发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1)基本情绪:喜、怒、哀、惧(2)复杂情绪:害羞、焦虑、厌恶和内疚等。 ②它可能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向上,也可能让我们因为某个小小的挫败而止步不前。①善于激发正面的情绪感受,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烂多彩。②学习积极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同样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11.情绪表达的影响(为什么要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①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即使没有语言的交流,一个人的表情、声调、姿态和动作所表达的情绪,也会影响周围的人。②情绪的表达不仅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关乎人际交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它们,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常用方法:改变认知评价、转移注意、合理宣泄、放松训练等。(1)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2)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3)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4)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1)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2)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2)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4)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5)守护精神家园,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1)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产生这些负面的情绪感受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2)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挫折会使我们更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挫折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1)面对挫折,发掘自己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3)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我们在坚持目标和不断努力的道路上,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20.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怎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对自己)(2)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对别人)(3)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对社会)(1)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1)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生命拒绝冷漠。(2)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2)与伟人相比,更多的人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当人们为生活则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3)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①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②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①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③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1)“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2)“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1)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2)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美好。(3)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1)需要开放自己。敞开心扉,主动表达,朋友才不会彼此错过。(2)需要持续的行动。只要真诚待人,我们就有机会找到朋友。(2)需要学会尊重对方。要给朋友一些空间,把握好彼此的界限和分寸。(3)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处理冲突的基本策略:保持冷静、坦诚交流、及时处理、勇担责任、换位思考。)(4)呵护友谊,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①积极影响: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拓展人们的交往圈;网络交往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②消极影响:有时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1)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2)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5)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增加真实而贴切的感受,为友谊奠定可靠的基础。(1)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1)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2)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3)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3)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1)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我们要再接再厉。(2)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3)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1)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2)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3)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这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师生彼此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和劳动成果等。(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3)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1)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1)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3)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或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随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1)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2)作为两代人,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亲子冲突有时难以避免。有效地化解冲突,即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有效地化解亲子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1)爱是需要呵护的。互相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能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2)作为子女,要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尝试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①含义:集体并不是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整体。②集体力量来源: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①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②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③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④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⑤集体有助于我们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获得成长。③集体生活为我们搭建起与他人、与周围世界交往的平台。在集体中我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 ①美好集体是民主的、公正的;②美好集体是充满关怀与友爱的;①在美好集体中,集体成员之间的和而不同、相互激励和竞争是集体发展的动力,也是集体活力的重要表现。②在集体生活中,竞争是以承认、尊重为前提的,集体成员之间交流互鉴,合作学习,共同提高。★24.怎样建设美好集体?(如何在共建美好集体中尽责?)①集体建设有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愿望和自主行动,需要我们自主建设、自主管理。②在集体中,我们对共同愿景、共同目标的理解和认同需要时间,也需要共同经历的过程。③要共同制定集体的规则与制度内容,协商确定对组织领导者的品格与才能要求,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乐于服务集体、有责任心的组织领导者。②集体的事务需要每个人去分担,事事都要有人做。为集体出力,需要每个人从实际情况出发,各尽其能,发挥所长。④集体荣誉是我们共同的利益和荣誉,需要我们悉心呵护。(1)承担责任既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也是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2)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承担责任,是自我磨砺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事,提高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扩大自我成长的空间。(3)勇于担责可以为自己赢得信任,可以让自己被赋予更大的责任,从而拥有更多发展的机会。(4)学会接纳他人,理解和包容他人;学会关爱他人,互相帮助;学会参与,学会担当。(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2)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3)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4)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②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①在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1)理性参与网络生活: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2)传播网络正能量:①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②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2)种类: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习惯,做到自觉遵守规则。(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2)积极改进规则。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考虑他人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是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与热情的帮助。(2)平等对待他人。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3)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4)学会欣赏他人。我们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1)含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2)表现: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正、举止文明等方面。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3)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4)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2)地位: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1)树立诚信意识。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1)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责备,甚至受到处罚。(2)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1)我们既然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勇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正确的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无论怎样,我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2)虽然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3)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1)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对他人)(2)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谅互让,相互尊敬,与人为善,增进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对社会)(3)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对自己)(1)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2)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3)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只有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地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3)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我们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培养敬业精神,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好准备。 (1)经济增长成就显著,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5)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陆续出台,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6)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看到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正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3)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4)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11.为什么尊敬和学习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1)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正是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3)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12.怎样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怎样理解实干创造未来?)(1)把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2)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1.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为什么说少年强则中国强?)(1)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必将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2)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3)我们正处在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接续奋斗。(1)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造精彩的人生。(2)我们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3)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积极关切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掌握相应的知识,在与世界各国青少年交流中提高我们的影响。(4)同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5)要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①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②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作你都可以是学习。③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⑥学习中有快乐。学习中也有辛苦。当我们经历了学习的辛苦,收获学习的成果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学习的美好,它是学习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②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充实的生活。④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2)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策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独自思考等)(1)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尤其要正确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压力,调整心态,完成学习任务。(2)我们要迎接升学、就业的挑战,有一些学习压力,感到担心、紧张、焦虑,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我们要坦然面对。①人类正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知识、提高本领,并在创新中不断进步的;②学习对青少年来说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更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所必备的一种能力;我们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1)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了解客观实际,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实践中,我们锤炼自己,丰富人生经历,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3)青少年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要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升。(1)我们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学实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能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2)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1)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职业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2从事一定的职业,这是社会分工的要求,也是个人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径;(4)职业选择越来越丰富,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这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挑战;(5)今天人们的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要把握自己的个性特长,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思考自己能够做什么。(2)当经验、能力与职业的要求差距较大时,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3)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抓住机遇,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1)每一种职业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国家对职业行为有法律规范要求,社会对职业行为有道德要求。 (2)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全身心、富有激情地投入工作,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3)只有热爱本职工作,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我们要学会处理职业与兴趣的关系,在工作中培养兴趣,履行好工作职责,爱岗敬业。(2)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增强法治意识、涵养道德、健全人格,为我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珍惜大好青春年华,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素养,为精彩的明天做好准备。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这是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①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②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③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①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③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1)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1)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2)家庭保护、学校保护、 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3)同时,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4)宪法和法律赋予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①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②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③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④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⑤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1)树立法治意识,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法律;(3)青少年要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①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学会依法维权,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②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含义:(1)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分类:(2)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13.怎样做到遵章守法?(如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 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14.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三个基本特征?①刑法的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刑法的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②犯罪的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③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1)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16.怎样预防犯罪(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年龄小也不可以任意实行犯罪行为。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③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①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受到非法侵害,寻求国家法律救济,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1)含义: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作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原因:①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做法:①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②要见义智为,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避免或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者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③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4)工作原则: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法治政府就是政府按照法治原则运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1)重要性: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①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 ②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公民)③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政府)①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共同要求)②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基本要求)③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公民)④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党和政府)⑤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社会)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0.如何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的关系)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②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1)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⑤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①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②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3)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8.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目的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2)要求: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1)总体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立法方面)
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执法方面)
③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监察方面)
④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司法方面)
⑤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宣传方面)(2)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3)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最高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统称为“司法机关”)①宪法通过设置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②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③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②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④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1)本质: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2)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①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①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②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动准则。③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2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区别)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23.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联系) ①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③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和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2)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2)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26.如何加强宪法监督?(如何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1)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2)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 (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27.为了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参观宪法主题公园、组织宪法诵读活动等(1)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更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2)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3)有助于国家公职人员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还要在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我国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让宪法走近群众,深入人心,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说明】这个问题分少的时候答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即可。(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2)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3)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①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说明】简单概括就是: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具体要求: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具体要求: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1)要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2)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3)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4)要增强平等意识。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1)含义: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③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正义的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1)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1)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2)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3)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1)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 (2)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3)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1)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3)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1)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②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2)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