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产业动态资讯【2024年6月】

文摘   三农   2024-07-02 11:52   海南  

国内产业相关要闻

  2024年6月



01

中韩联合举行2024年渔业资源

增殖放流活动



本网讯6月19日,2024年中韩渔业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韩国京畿道华城市举行。

本次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双方共向黄海放流小黄鱼、大泷六线鱼、真鲷、绿鳍马面鲀、许氏平鮋、梭子蟹等水生生物近430万尾,超过了此前四次联合增殖放流活动的总和。活动中,双方均表示愿意本着“相互尊重、友好协商”的原则,推动两国渔业关系平稳发展,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长期以来,中韩在共同管理和养护黄海渔业资源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2018—2023年,双方联合开展了四次联合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向黄海放流水产苗种超过360万尾,养护了水生生物资源,保持了水域生态平衡,推进了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广大渔民的致富增收,符合两国渔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期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韩国国立水产科学研究院代表参加此次增殖放流活动。中韩渔业联合增殖放流中方永久举办地烟台开展了同步放流。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02

刘国中:保护和利用好水产

种质资源 加快推进渔业科技

创新海上牧场建设



(原标题:刘国中在山东、江苏调研时强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深走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16日至19日到山东、江苏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刘国中先后到山东青岛、济南和江苏南京、苏州等地,走进村庄农户、种养基地、产业园区等,实地了解乡村振兴、农民增收、防汛抗旱等情况。他强调,要坚决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充分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强化联农带农,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要大力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活力。要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刘国中强调,要时刻绷紧防灾减灾救灾这根弦,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压紧压实水旱灾害防御责任,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警,深入排查消除风险隐患,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减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调研中,刘国中还走访了水产科研机构和企业,听取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介绍,详细了解深远海养殖发展情况。他强调,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要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保护和利用好水产种质资源,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和海上牧场建设,提高水产品稳定供给能力。(涉渔部分已用蓝色标出)

来源:新华社




03

汛期和干旱期间水产养殖

防灾减灾技术指引(2024年版)



近期,针对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为扎实做好防汛抗旱,积极应对灾害天气,抓好灾后生产恢复,降低水生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汛期和干旱期间水产养殖防灾减灾技术指引(2024版)。

该技术指引具体内容如下:

一、汛期水产养殖防灾减灾技术指引汛期强降雨往往伴随大风,直接造成池塘水位急剧上升,溢塘风险加大,同时将带来水温下降、pH骤降、溶氧下降、盐度下降、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等问题。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池塘围栏设施、池埂损坏甚至坍塌,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减缓相关影响。

1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池塘和水库养殖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或池外水的流入;网箱养殖要注意预防洪水冲击造成网箱被冲走、冲垮,可采取加固固定绳索和网箱框架等措施,及时清理浮游生物。开展抢险救灾时,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生产过程中不可进行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涨水时要及时将网箱拉到水质好、避风浪、远离泄洪道的地方;退水时要及时将网箱移离岸边,防止搁浅;尽可能在泄洪道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拦网等。

2

海水养殖池塘及时排淡,

防止雨水倒灌

一是降雨前先将原池水排掉约1/3后立即加到最高水位;二是检查池塘周围是否有陆地雨水进入池塘的通道,防止大量雨水进入池塘;三是强降雨时及时打开上层排淡闸板和排淡管道,将表层低盐度水从上部溢出,保证池水上下层盐度基本一致,防止因上下层水比重不同造成的池水分层,使上层富氧水不能通过垂直对流传到底层,导致池底缺氧及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

3

及时增氧

正常情况下通过日常换水的方法可基本保证养殖水体溶氧量,但汛期建议采取以下增氧措施。1. 机械增氧。有增氧机和微孔增氧设备要及时开机增氧。开机时间一般选在夜间或凌晨,该时段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间,此时开机除起增氧作用外,还可降低水温。另外,可加大池水上下层交换力度,防止池水分层。2. 化学增氧。严重缺氧时还可投化学增氧剂救急。3. 人工增氧。无机械增氧设备的也可人工摇小舢板船搅动池水,尽量使池水充分活动起来。池水溶解氧要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即使在强降雨后的短时间内底层水溶解氧也不能低于3毫克/升。

4

及时修复养殖设施

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池塘堤坝、稻田养殖田埂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对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如用2~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池塘或网箱中暂养,等水位回落后放养,减少受灾损失。对于池塘精养区,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应回水减少水位差,防止逃鱼;其次要及时检查修补进排水口,防止渗漏,以防养殖品种再次逃逸。

5

适时补放水产苗种

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剩余养殖品种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养殖品种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养殖品种对草料、饲料摄食量,估算养殖水域剩余水产品数量。对于养殖量的估算,可根据摄食情况来估算存塘量;每次投饲后2小时检查摄食情况,以基本吃完、略有剩余为宜,再根据投喂量的3~4%,推算出存塘量。苗种补放根据当地养殖习惯及苗种存量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品种,可以通过回捕、调剂、秋季繁殖等方式解决苗种问题。在苗种补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水产品苗种的质量问题,杜绝购进病苗、伤苗、弱质苗、假苗,最好由当地渔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把好苗种的种质关和补放技术关,以免造成二次损失。

6

防止疫病发生

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焚烧等,其中以生石灰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较为常用,具体可参见行业标准《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坚持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发生。坚持早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及养殖对象有无浮头、发病等现象,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同时,因强降雨后的养殖环境突变,易造成养殖对象产生应激反应,抗病能力降低,要做好科学投饲,提高鱼体免疫力。此外,要加大水生动植物疾病测报和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一旦发现疫情,应通过规定程序及时上报,做好应急处置。此外,要提前开展物资储备,做好养殖设施和房屋加固,避免突发灾害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干旱期间水产养殖防灾减灾技术指引长期干旱致使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位持续下降,直接导致养殖水体减少,并增加水质下降的风险,部分区域甚至可能出现池塘干涸,养殖品种受旱死亡。同时,少水或缺水还导致苗种无法繁殖或者无法投放,影响渔业正常生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减缓相关影响。

1

做好防旱准备

密切注意气象部门的旱情预报,加强与水产技术部门的联系,接受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做好充分、必要的抗旱物资准备,以抵御旱情。

2

保障养殖用水

苗种生产与养殖单位应及时购置抽水设备,增设供水设施,采取筑坝蓄水、疏浚沟渠、引水灌溉、泵站提水、打井抽水等办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养殖用水。

3

加强水质管理

减少施肥和饵料的投喂量,及时清除残饵、杂物,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施用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杀灭病原菌。适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干旱时期为防止鱼虾蟹浮头甚至“泛塘”,应进行增氧,确保鱼虾蟹养殖安全。

4

加强巡塘管理

在干旱期间应坚持早晚巡塘,加强日常管理,密切观察养殖品种的摄食情况和行为变化,特别注意观察黎明前鱼虾蟹的活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5

及时补投苗种

干旱期间应做好补投苗种的准备工作,待旱情缓解后,适时补投大规格苗种,最大限度地满足灾后的生产需要,将干旱对渔业生产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6

及时销售

及时组织成鱼销售,减少水体负载,缓解溶氧压力。及时将达上市规格的水产品捕捞上市,减少载鱼量,缓解溶氧压力,确保未达上市规格的养殖品种安全度旱。

7

加强病害防控

定期泼洒生石灰,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具有提高免疫作用的饲料添加剂,以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在日常巡塘中注意观察养殖品种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发现异常现象及时进行检查和相应的治疗。

来源:中国农网




04

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

深海养殖装备完成升级



“哗啦啦……”近日,随着20万尾绿鳍马面鲀游进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标志着这个屹立于连江定海湾海域的海上巨无霸完成了升级,聚力做强做优深远海养殖智慧渔业,助力“海上福州”建设。

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

“闽投1号”

“闽投1号”总长92米、宽36米、高27米,养殖水体约6.3万立方米,预计可年产优质大鱼600吨,年产值达1亿元。“闽投1号”运营部门负责人范永杰说,该装备自2022年9月下水以来,始终坚持以渔带旅、以旅促渔的全新产业融合模式。为了加速从“汗水渔业”迈向“智慧渔业”,“闽投1号”不仅在声呐、光学等探测技术上有所集成,此次升级增加了水下动感捕捉摄像系统及海上气候检测系统,进一步强化智慧渔业的动态数据呈现能力,使得养殖人员能够更详细了解网箱底部状况,并通过实时获取和监测海洋气候数据,为养殖活动提供重要的气象信息支持,实现“一屏在手、一目了然”的智慧管理模式。

据介绍,作为我国首个深海智慧渔旅平台,“闽投1号”平台配套有海景客房、智能会议室、海上餐厅、亲水平台、露天水吧、智慧渔业体验中心、休闲垂钓区、海洋文创天地等,此次在内装与外板等进行全面升级,将为游客提供更舒适、贴心的海上休闲度假体验。同时,新增的水上视频监控、水下摄像、人员落水警告等系统,让养殖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实时监控“闽投1号”及其周边实时海况,增强了养殖过程的透明度、安全性和可控性。此外,还更新了水下生物识别系统、水下聚鱼灯、网衣清洗机器人系统等,全面提升养殖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水平。

“这是首次尝试养殖绿鳍马面鲀,将在国庆节前迎来丰收,预计产量45吨。”“闽投1号”市场部经理冯祺说,当前正以“闽投1号”养殖平台为核心基础,在面积为500亩的海洋牧场内拓展养殖生蚝、绿鳍马面鲀等品种,全面打造“海上粮仓”生态圈,让更多高品质的深海蛋白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福州新闻网




05

汕尾将打造粤东首个

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



6月21日,汕尾举办粤东首个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发布会,汕尾市政府与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汕尾打造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推动“深海养殖+海上文旅+海上风电”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汕尾立足海洋资源禀赋和海洋核心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文旅等海洋产业,规划20片、占地768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在粤东率先实现“拿海即开工”。2023年,汕尾海工装备制造业产值超130亿元。

本次发布会以“新质海洋 汕尾领航”为主题,旨在引入央企投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汕尾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水平。会上,汕尾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与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并宣布成立汕尾蓝色海洋经济联盟。

据会上消息,汕尾将充分发挥双方资源和技术优势,共同建设海洋装备制造基地和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倾力打造中船科技粤东战略要地。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携手集团内黄埔文冲、广船国际、深圳海科、中船九院等海洋装备研发制造企业,714研究所、605研究院等海洋牧场规划设计单位,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养殖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养殖龙头企业和汕尾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推进粤东首个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项目,打造海洋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养殖文旅及海工装备领域示范工程,发展高端海洋经济和装备产业,助推汕尾蓝色海洋经济、“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省内产业动态

  2024年6月



01

助力渔业转型升级

科研双基地落户三亚



6月5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三亚繁育基地”“海南陈松林院士工作站试验基地”正式落户三亚市崖州区海南春蕾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将为海南渔业产业未来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三亚繁育地”“海南陈松林院士工作站试验基地”正式落户三亚市崖州区海南春蕾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副所长荣小军简要介绍了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概况和主要科研成就。他表示,黄海水产研究所将充分利用研究所人才资源和科技力量优势,为建设海洋蓝色产业带、国家级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园和智慧海洋牧场提供必要技术支撑。

海南春蕾天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钢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海南热带海洋产业,依托院士创新平台,积极探索海葡萄、石斑鱼鱼菜共生模式,将循环水与池塘相结合,构建从亲鱼产卵到育苗培育至终端销售一体化体系,实现养殖工厂化的转型升级。今年五月份,海南春蕾天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海南省首宗海域使用权流转协议,将进一步开发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实现陆基种业到深海养殖的陆海接力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也指出,近十年来,我国水产生物技术创新和良种创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生物技术在海洋良种创制中的应用潜力巨大,未来将借助院士创新平台,为三亚发展新时代海洋渔业产业提供新动力、新技术和新方案。

据悉,省科技厅实验室专班、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揭牌仪式。

来源:南海网




02

持续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

海南这样做→



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推动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战略部署以来,海南渔业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6月7日,在“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向海图强 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专场,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养殖处处长宾海作了具体介绍。

“加快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向海图强 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专场

宾海介绍,2023年海南省渔业产值550亿元,海洋渔业各项工作展现出“优、亮、快、响、实”的鲜明特点。其中,渔业产业结构方面,2023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超过73.9万吨,同比增速9.77%,增速排全国第一位,养捕比例优化到4.3:5.7。2023年全省休闲渔业总产值超40亿元,接待人数近140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90%、73%。渔业发展方面,全省初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11个,其中5个被评定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在建现代化海洋牧场2个。

宾海表示,下一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锚定渔业“三个走”发展方向,发挥海南海洋渔业优势,持续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海南“光、温、水、种”优势,加快实施《国家南繁硅谷规划(2023-2030年)》,建设用好国家种子实验室,打造国家水产种业创新高地;进一步发挥海南海洋资源优势,推动渔业陆海接力发展,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耕海牧渔,建设国家渔业“南海粮仓”;进一步发挥海南热带特色渔业优势,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新型捕捞业和休闲渔业,推动海洋渔业产业升级和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国家热带现代渔业基地;进一步抓实部省共建支持政策,发挥部省政策叠加优势,推动渔业全产业链绿色升级,打造国家渔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来源:南海网



03

万宁打造“种质资源优化+

工厂规模繁育”模式,助推

海水养殖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要靠种业“芯”

万宁市东澳镇的林兰集团林宝种业有限公司蓝田绿色种业基地,工作人员在查看红瓜子斑生长情况

绿色环保材质的圆形标准化鱼池中,一尾尾鱼儿游得欢快。日前,在万宁市东澳镇蓝田村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兰公司)的蓝田绿色种业基地里,忙活在刚投产月余的全循环水标粗车间中,林兰公司建设负责人李林说:“这些鱼儿名贵得很!”

贵在哪里?“人工繁育少,市场价格高。”林兰公司养殖负责人刘青道出其中缘由。

原来,这鱼叫红九棘鲈,俗称红瓜子斑,是石斑鱼中较名贵的一种。多年来,市场供应仅靠野生捕捞,缺口很大。但在林兰公司基地里的,是中国大陆地区成功人工繁育的首批红瓜子斑。“人工养殖的红瓜子斑市场售价在350元左右一斤,价格高,需求大,市场前景广阔。”刘青说。

刘青算了笔账:首批人工繁育红瓜子斑约2万尾,目前已长到1.8斤至2斤左右,预计4个月后即可达到商品鱼上市标准,以每条2.5斤、每斤350元的价格粗略计算,这批鱼产值能超过1700万元。

名贵野生鱼如何实现了人工繁育?这要从2020年林兰公司牵手中国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说起。当时,双方牵手是为了突破另一名贵海水鱼海南东星斑养殖繁育遇到的瓶颈问题。

“在院士团队的科研力量支持下,我们投资2000多万元收集了不同的东星斑亲鱼9000尾进行实验。”林兰公司总经理吴山健豪说,陈松林院士团队为亲鱼植入个体识别芯片,通过DNA基因检测筛选优良抗病性品种,再进行种苗繁育。去年6月,东星斑苗种规模化繁育与种质创制项目通过验收,东星斑苗种存活率提高到60%至75%。在此基础上,2023年11月,双方又共同攻克了红九棘鲈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为万宁石斑鱼养殖产业注入新活力。

为了更好地养殖东星斑、红瓜子斑这些高产值鱼类,林兰公司投资建设了两个全循环水标粗车间,实现自动补水、自动排污、自动恒温、自动监测等功能,提升了智能化、智慧化、现代化养殖水平。此外,该公司还规划建设多功能孵化池、规模化养殖厂等产业配套,竣工投产后可实现年产优质东星斑、红瓜子斑、小金枪鱼种苗4000万至5000万尾、养殖东星斑及红瓜子斑成品鱼150万尾,总产值将超过14亿元。

在万宁成功繁育的名贵鱼类还不止于此。依托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科研力量,山根镇海南万宁高值海水鱼苗种科技小院已实现人工繁育海水鱼33种,其中20个品种为国内首次实现人工繁育,正带动新的海水鱼养殖产业逐渐兴起。

如今,依托万宁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瞄准东星斑、鰤鱼这“两条鱼”产业,万宁引进各类专业科研力量,以“企业+政府+院士团队”模式搭建水产科创服务平台,不断推进种质资源优化,从而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一种样板。

“包括林兰公司的蓝田绿色种业基地在内,目前推进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包含山根、和乐、万城、东澳4大片区,引进黄海水产研究所、集美大学、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全力突破东星斑、鰤鱼、红瓜子斑等相关产业发展瓶颈,助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万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万宁引导科研机构和入驻企业合作成立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平台、全国重点实验室万宁鱼类种业研发基地和万宁市鱼病检测中心等9个产学研基地、技术示范基地,打造了海水种苗选育实验基地,引进世界各地优质东星斑种鱼进行基因筛选、杂交培育。2023年,万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产值56亿元。

在种质资源优化的同时,万宁还以“种质资源优化+工厂化规模繁育”模式,探索一条以种质资源优化提升、养殖向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创新引领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的科技兴园之路,全方位推进海水养殖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万宁正在和乐镇推动工厂化养殖产业园建设、将洲仔岛海洋牧场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广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新模式等,推动本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来源:海南日报




04

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专注

育良种、选良苗、养好鱼



坚守32年,匠心繁育“三条鱼”

工作人员观察红瓜子斑养殖生长情况

对金鲳鱼的选育已达6代,种鱼重达35斤;实现东星斑的国际首次工厂化室内全人工繁育,鱼卵孵化率高达90%;实现红瓜子斑的国内首次规模化繁育,使市场上有了人工繁育的高品质鱼卵……

近年来,我国多个名贵海水鱼类繁育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的背后,都有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粮)的身影。这家扎根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水产南繁企业,32年匠心专注育良种、选良苗、养好鱼。

日前,蓝粮乐东黄流基地内,身穿运动装,穿梭于养殖鱼池间,该公司董事长陈有铭仔细察看池内种鱼和鱼苗的状态,不时给氧、喂食。

“这是我们于去年年底成功实现人工繁育的红瓜子斑种鱼。通过与陈松林院士团队、包振民院士团队、海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目前我们已经生产520公斤的受精卵,市场占有率达到80%,有效填补了市场无人工繁育鱼卵的空白。”池内,1350条红瓜子斑全身通红、色泽鲜亮,陈有铭笑意绽放。

红瓜子斑是海南推向全国水产市场的“新利器”,它的繁育充满艰辛。

“为了收集种鱼,小伙伴们前往香港、深圳等多地奔波,基本是电话一响,立刻飞往当地收购。”陈有铭透露,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已收集种鱼3000多尾,为人工繁育打下基础。

有了种鱼,技术攻关的“马拉松”才正式开始。“大家对红瓜子斑的繁殖规律、繁殖状态都不清楚,只能在亲本储备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副教授文鑫透露,从2021年开始,团队携手蓝粮开展红瓜子斑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为获得该鱼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大家甚至连春节都蹲守在养殖基地,终于使第一代人工亲本红瓜子斑顺利产卵。

“目前红瓜子斑在北方地区的批量化育苗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鱼卵市场售价最高可达每公斤12万元,高品质鱼卵供不应求,明年3月,国内首批人工繁育的商品鱼有望上市。”陈有铭说。

与红瓜子斑同属名贵鱼类的东星斑,它的人工繁育也有了好消息。

“携手科研团队,我们东星斑8年的选育已进展到第三代,去年突破了东星斑工厂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壁垒,实现了亲鱼室内成熟、产卵、孵化和仔稚幼鱼养殖等全过程的工厂化培育。”陈有铭透露,2024年至今公司销售东星斑受精卵1178.75公斤,培育优质苗种135万尾,种业市场占有率突破60%。

基地养殖网箱中,金鲳鱼种鱼在水中游弋,嘴巴一张一合不断觅食,18斤的“大块头”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第五代种鱼,目前金鲳鱼我们已经18年选育至第6代,金鲳‘蓝粮1号’新品系抗病性更强、生长速度能提升20.16%,今年供应市场鱼卵1072.62公斤,培育苗种3500万尾,金鲳鱼卵市场占有率超过30%。”陈有铭说,金鲳鱼是百姓喜爱的海鱼品类,目前该公司又携手广东海洋大学开展金鲳鱼精准选育,已绘制该鱼的基因图谱,有望2年内实现旗舰新品种的成功选育。

“海南水产南繁产业发展需要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种,我们‘一根筋做技术’,力争做专做精,不断更新产品抢占市场,好种才有好未来。”在企业发展的谋划上,新品种是陈有铭关注的重点,“明年计划推出石斑鱼的新品种,后年推出金鲳鱼新品种,澳洲东星斑的选育也开始探索。”

核心技术加持,蓝粮的发展之路愈来愈宽。全国12个基地内,建有120口深水网箱,40多个品种的海水鱼类每年供卵1.2万公斤、供苗7000万尾,公司年产值突破亿元。

“培育种业产业,关键在技术突破。”陈有铭表示,企业匠心坚守新品种创制,今年将重点建设全国水产引育种中心乐东基地,专注推动南北水产种业合作研发,在海南做实近5000亩深海养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来源:海南日报




05

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海南分社与

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携手推动

水产养殖互助保险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惠农惠渔政策,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业的防灾减灾能力,日前,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海南分社与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海口市签署共同推进水产养殖互助保险发展合作协议,在多个关键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构建组织体系,推动水产养殖互助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和交流,打造一支既懂水产又懂渔民的专业队伍,为水产养殖保险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为水产养殖互助保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次合作,双方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水产养殖保险方案设计、承保展业、定损理赔、生产恢复全过程的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共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水产养殖保险特色发展途径,不断建立健全覆盖渔业全产业链的风险保障支撑体系。

来源:中国渔业报




06

最高奖补1000万元!

海南出台实施细则→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财政厅近日联合印发了《海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从支持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品种选育、南繁科技成果转化等九大方面制定奖补细则,对符合条件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领域市场主体进行奖补,加快推进南繁硅谷建设,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在支持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对2023年以来从国外引进农业种质资源或品种的,给予开展农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费用50%的一次性奖励,单个主体每年奖励总额不超过50万元;2023年以来首次通过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良种良苗繁育基地认定的,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2023年以来首次通过国家级畜禽保种场、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种公畜站认定的,给予80万元一次性奖励。

在支持新品种选育方面,对2023年12月1日以来,获得农业农村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的,给予每件3万元奖励;2018年以来通过审定、登记、认定或者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近三年内全国累计合法推广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给予该品种销售额5%的一次性奖励,每个品种不超过100万元,不同品种可按累计重复原则进行奖励,每个申报主体不超过500万元(2025年起仅对申报年份前三年累计销售额符合条件的进行奖补);2018年以来通过审定的水稻新品种,且在海南任一年度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的,单个品种一次性奖励300万元(2025年起仅对申报年份前一年推广面积符合条件的进行奖补)。

在支持南繁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对2023年以来,开展南繁新品种展示示范和推广,年度展示品种(组合)数量达到30个以上且展示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按当年展示相关费用的30%给予补贴,每亩补贴不超过600元,每个主体补贴不超过200亩;2021年以来,开展农作物集约化育苗,并依法繁育销售自主知识产权种苗,近三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以上的,给予销售额10%的一次性奖励,每个主体不超过100万元。

在支持南繁种业合同研发组织(CRO)发展方面,对南繁种业合同研发组织(CRO)认定之后,其CRO服务业务年度营业收入首次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按相应业务年度营业收入10%给予补贴,每个档次仅享受一次,单个主体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在支持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对种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选种子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培育库的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以及纳入国家种业阵型的种业企业等分别给予奖补。其中,对2023年以来入选种子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培育库的种业企业,按照实际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3%部分的15%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补;2022年以来纳入国家种业阵型的企业,按照企业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或研发投入的5%,给予最高500万元奖补。

此外,《细则》还从支持种业企业营收上规模、种业企业信用资质提升、构建种业发展多元投融资机制、种业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等方面制定了奖补细则。

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省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
海南省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是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由省农业农村厅主管的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体系紧紧围绕石斑鱼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与产业相关的科学技术服务,同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政策咨询与智力支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