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REPORT
8月
2024
石斑鱼产业
资讯专报
国内产业相关要闻
NO.1
全国渔业统计监测调查人员培训班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办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主办,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牡丹江市农业农村局承办的全国渔业统计监测调查人员培训班在牡丹江市成功举办。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雨、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传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培训班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宏泉处长主持。
培训期间,国家统计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四川省乐山市农业农村局4位专家分别围绕农业(包含渔业)产值核算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渔业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写法及注意事项、淡水设施渔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培训班全面系统学习了渔业统计最新理论,学员们深入交流讨论了基层统计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渔业统计工作质效,对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把握渔业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提高渔业经济形势分析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全国30个省(市、区)渔业统计人员、黑龙江省13个市(地)、7个重点县渔业统计工作人员共计80余人分别在牡丹江主会场、北京分会场参加培训。全省各县(市、区)渔业统计人员及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处站工作人员通过在线视频方式进行学习。
来源:新农村网
NO.2
农业农村部 中国气象局 关于加强海洋渔业气象防灾减灾的通知(农渔发〔2024〕20号)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渔业)、气象厅(局、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近年来,海上极端天气频发广发强发,严重影响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给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等部署要求,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现就加强海洋渔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通知如下: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强海洋渔业气象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能力建设,丰富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产品,深化部门合作、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妥善应对极端天气,着力降低海洋渔业气象灾害损失,推动渔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让渔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重点任务
(一)加强海洋渔业气象观测。各级气象、渔业渔政部门联合探索在渔港、海上养殖网箱及平台、部分大中型渔船上安装气象观测设备,在重要渔区布设海洋气象监测锚碇浮标和漂流浮标,强化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洋流、海温、海雾、雷电等海洋渔业气象要素实时观测。探索在海上养殖设施场所建立气象观测站点,增加海水溶解氧、pH值和盐度等其他海洋渔业气象要素观测项目,进一步拓宽海洋渔业气象观测要素覆盖范围。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管理有关要求,配备所需观测设备,提升海洋渔业气象观测能力。
(二)加强近海捕捞渔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各级气象、渔业渔政部门联合开展渔港渔场间主要航线、捕捞渔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确定影响捕捞渔业活动的气象指标及其阈值,研发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服务公共产品和渔船定制化产品。中国气象局相关直属单位和省级气象局要加强卫星遥感等新资料应用,研发渔场大风、能见度、海浪、海温、海水叶绿素含量等实况监测产品,改进智能网格预报客观订正技术,加强重点渔区快速预报能力建设,提升渔区台风、大风、海上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预警服务水平。
(三)加强海洋牧场与养殖海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各级气象、渔业渔政部门联合研究开展海洋牧场与养殖海区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确定影响海洋牧场和海水养殖的气象灾害风险指标及其阈值,加强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服务范围和能力。中国气象局相关直属单位和省级气象局要研发分区域、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产品,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强化海洋牧场与养殖海区气象精准预报预警服务。支持金融保险机构创新开发海洋牧场和海水养殖相关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加强保险理赔所需的气象信息采集与发布,支撑金融更好保障渔业气象防灾减灾。
(四)加强远洋渔业气象导航与全球气象预报。鼓励气象导航服务机构研发面向远洋渔船不同作业场景的精细化气象预报产品。支持气象导航服务机构与远洋渔业企业、科研单位等组建气象创新联合体,研发远洋渔业生产作业辅助决策数智技术,支撑远洋渔船科学合理安排作业、航行。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牵头组建覆盖全球、满足远洋渔业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指导建立专业化的远洋渔船气象保障服务团队,强化远洋渔船全天候气象服务保障。
(五)加强渔业气象灾害与安全事故应急处突。各级渔业渔政、气象部门要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提前会商研判,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加强各级气象信息平台与渔业安全应急平台对接,强化海洋渔业、气象信息实时共享,指导相关地方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各级气象部门根据渔业安全事故应急处突需要,及时开展机动快速应急气象观测,收集事发海域实时风力、海温、能见度、海浪等气象信息。各级渔业渔政部门利用实时海洋气象信息,科学排布渔业救助力量,提升渔业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能。
(六)加强海洋渔业气象主动服务渠道建设。各级气象、渔业渔政部门要加强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共享,统筹用好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全国渔业应急中心系统、海洋气象广播电台、渔港渔村“大喇叭”等手段,完善渔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主动快速发布渠道。推广气象预警系统在北斗三号船载终端上的应用,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精准推送渠道。加强渔业企业、海洋牧场经营人和养殖捕捞渔民气象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升主动获取应用气象信息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能力。
保障措施
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统筹规划海洋渔业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制定海洋渔业气象观测装备技术要求、数据格式、预报服务等系列标准,强化工作指导。地方各级气象、渔业渔政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形成海洋渔业气象防灾减灾整体合力,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强化工作经费保障。加大跨地区、跨行业、常态化业务交流和专家互访机制,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伏季休渔等重点时段,加强科普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海洋渔业气象防灾减灾社会氛围。
实施过程中遇重大问题,及时报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
来源:农业农村部 中国气象局
NO.3
全国首座深远海封闭式综合试验平台在山东荣成投入运营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与荣成市携手打造的“渔机1号”深远海养殖综合试验平台在山东省荣成市北部海域成功布放并投入运营。
据了解,“渔机1号”平台作为全国首座集深远海养殖新品种开发、工业化养殖模式研究及试验观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封闭式舱养系统综合试验平台,设有4个大型及20个小型封闭式试验舱,养殖水体达5000立方米,能够满足多样化的深远海养殖实验需求。
8月23日拍摄的“渔机1号”深远海养殖综合试验平台
(无人机拍摄照片1)
8月23日拍摄的“渔机1号”深远海养殖综合试验平台
(无人机拍摄照片2)
8月23日拍摄的“渔机1号”深远海养殖综合试验平台
(无人机拍摄照片3)
来源:新华社
NO.4
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云南腾冲召开
2024年8月23-24日,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云南省腾冲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专业委员会、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水产学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何建湘,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平华,腾冲市市委副书记王兴庭,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勇等领导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企业技术骨干共130余人参加会议。
何建湘认为,海洋牧场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海洋牧场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牧场相关技术原理与应用实践系列研究进展显著,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蓬勃发展,一批海洋牧场科技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应用,不仅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渔业资源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渔民增收、推动渔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希望与会代表能够在此次会议上积极交流优秀学术成果,通过智慧碰撞,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推动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再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后,中国水产学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李苗副处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教授、海南大学王爱民教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唐丹玲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陈丕茂研究员、舟山六横海洋牧场有限公司刘永虎总经理、大连海洋大学田涛教授、大连海洋大学陈勇教授受邀分别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情况与发展展望”“关于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一点思考”“热带海洋牧场发展类型与产业方向”“海洋风泵的生态效应及其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应用思考”“现代化海洋牧场开发和渔业资源养护”“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模式初探”“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运维新模式探索——区块链海洋牧场”“现代化海洋牧场——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为题做了主题报告。
会议以“生态优先、新质驱动、融合发展”为主题,邀请28位专家到会做主题报告及专题报告,收录论文摘要100余篇。会议交流氛围热烈,与会代表们就当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牧场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如何发挥海洋牧场在践行“耕海牧渔”“大食物观”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会议期间,何建湘还带队赴腾冲市荷花镇、猴桥镇等地就鲟鱼养殖及加工基地建设、三文鱼产业发展与市场流通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NO.5
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携手中国船级社、中国银行共促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
8月26日,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与中国船级社、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关于推动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的三方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船级社总部举行。中国船级社副总裁王宏伟、中国银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沈力、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总经理张竞等出席签约仪式。三方签约后进行了友好会谈。
近几年,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强力引导推动和政策支持下,我国深远海养殖业加速发展。三方认为,推动深远海养殖发展,践行“大食物观”,建设好海洋牧场、“蓝色粮仓”,需要统筹兼顾安全与发展。通过此次合作,打造“技术支撑+渔业保险+银行信贷”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加全面的服务,是三方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三方将发挥各自在政策、技术、信息、保险、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在深远海养殖业装备检验技术、风险保障、金融信贷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并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逐步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要素、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各方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多元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共同向海洋渔业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优质、有效的保障和服务。
来源:中国渔业报
省内产业动态
NO.1
海南坚定渔业“三个走”战略方向,以科创赋能渔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双向耕海 让“蓝色粮仓”更丰盈
在乐东龙栖湾海洋牧场,渔民纪新向抱起一条在深远海养殖了10个月的军曹鱼
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到如今的“前浪”,吴坤明既感慨,又暗暗加快了奋斗脚步,“再不抓紧向前冲,我们怕是要被‘后浪’们拍倒在沙滩上了!”
作为近海养殖户,吴坤明夫妇于2022年率先响应政府号召,退出生态红线,进入位于文昌会文镇的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起近千平方米的楼房养殖东风螺。两年来,园区盖起了越来越多的“海鲜楼”,不仅厂房面积更大,还设计得更加美观大方,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露天养殖到上楼养殖,从渔排养殖到深水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近年来,我省海水养殖模式呈现出两条方向清晰的转型“路线图”:以海岸线为界,一条往岸上逐渐延伸,另一条则向深海挺进。
我省坚定海洋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战略方向,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大力发展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休闲渔业制度体系,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使“蓝色粮仓”愈发丰盈。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渔业产值309.09亿元,同比增长5.2%。水产品产量83.72万吨,同比增长4.7%。休闲渔业产值22.06亿元、接待人数752.41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0.87%、27.95%。
拓宽养殖空间
既往岸上走,也往深海走
近日,走进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一幢幢由当地养殖户盖起的两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都是专门给鱼虾贝类盖的养殖厂房。
凭借得天独厚的海岸线资源,冯家湾大力发展近海养殖业,曾是全国有名的“虾苗谷”。但因环境污染,当地政府下定决心,一边清退生态红线内的养殖场,一边启动了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项目,引导养殖企业和大户有序往岸上走,吴坤明便是其中一员。
“过去进行露天养殖,每逢大风大雨,我们的心总会提到嗓子眼。如今上楼养殖,不仅保护了环境,也让大伙干起活来更安心。”吴坤明说,此外,园区里的生产配套比较完善,水电供应稳定,为养殖户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测算过,在楼房里养的东风螺质量更好,成活率明显提高,效益至少比原先提高三成!”
上楼养殖让吴坤明尝到了甜头,也让更多退养户萌生了同样的念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踊跃投入上楼养殖事业,成为渔业转型发展中的一波又一波“后浪”。
与此同时,冯家湾渔业产业园吸引很多实力雄厚的水产种苗企业不断进驻,大力发展种苗规模化繁育、智能化养殖装备技术研发等产业,推动渔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目前,该园区已引进渤海水产等52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项目55个,总投资额77.6269亿元。
陆海联动,接力发展。在大力“往岸上走”的同时,海南渔业“往深海走”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去年以来,我省以全国最大的奖补力度,推动深远海养殖由重力式网箱为主向大型桁架类网箱升级,新增养殖水体近100万立方米,总量超过800万立方米,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桁架类网箱4个,推动在建9个,计划建设13个;初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11个,其中5个被评定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在建现代化海洋牧场2个。
以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为主要发力点,通过打造海上渔业示范区和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我省传统渔业养殖不断走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发力种业创新
传统渔业注入“芯”动力
近日,走进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一幢幢由当地养殖户盖起的两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都是专门给鱼虾贝类盖的养殖厂房。
凭借得天独厚的海岸线资源,冯家湾大力发展近海养殖业,曾是全国有名的“虾苗谷”。但因环境污染,当地政府下定决心,一边清退生态红线内的养殖场,一边启动了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项目,引导养殖企业和大户有序往岸上走,吴坤明便是其中一员。
“过去进行露天养殖,每逢大风大雨,我们的心总会提到嗓子眼。如今上楼养殖,不仅保护了环境,也让大伙干起活来更安心。”吴坤明说,此外,园区里的生产配套比较完善,水电供应稳定,为养殖户们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测算过,在楼房里养的东风螺质量更好,成活率明显提高,效益至少比原先提高三成!”
上楼养殖让吴坤明尝到了甜头,也让更多退养户萌生了同样的念头。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踊跃投入上楼养殖事业,成为渔业转型发展中的一波又一波“后浪”。
与此同时,冯家湾渔业产业园吸引很多实力雄厚的水产种苗企业不断进驻,大力发展种苗规模化繁育、智能化养殖装备技术研发等产业,推动渔业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目前,该园区已引进渤海水产等52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项目55个,总投资额77.6269亿元。
陆海联动,接力发展。在大力“往岸上走”的同时,海南渔业“往深海走”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去年以来,我省以全国最大的奖补力度,推动深远海养殖由重力式网箱为主向大型桁架类网箱升级,新增养殖水体近100万立方米,总量超过800万立方米,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桁架类网箱4个,推动在建9个,计划建设13个;初步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11个,其中5个被评定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推动在建现代化海洋牧场2个。
以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为主要发力点,通过打造海上渔业示范区和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我省传统渔业养殖不断走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发力种业创新
传统渔业注入“芯”动力
继2023年实现黄鳍金枪鱼国内首次人工养殖后,陵水黄鳍金枪鱼海上养殖示范基地今年又成功实现了人工产卵孵化,标志着其人工繁育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
苏眉鱼和红瓜子斑于去年在海南同时实现了全国首次人工繁育,如今,红瓜子斑人工养殖在我省已初步实现产业化;
今年7月,我省“东星斑(豹纹鳃棘鲈)人工家系构建”成果通过现场验收,标志着国内首次建立东星斑全人工家系技术,为东星斑新品种的选育奠定良好基础。
一个个全国“首次”,折射出海南在渔业种业科研领域的“硬核”实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产种业发展,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支持渔业科技创新,将水产种业纳入“国家南繁硅谷”规划,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筑牢“蓝色粮仓”,渔业良种是关键。海南的种鱼产卵早、质量优,其中石斑鱼、金鲳鱼等早繁卵苗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是全国名副其实的海水鱼“早繁”基地。目前全省有各类苗种繁育主体近千家,规模企业138家,相继引进了正大、渤海、明波、恒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年平均生产各类优质水产苗种2000亿尾以上,销售对虾亲虾30万对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达40多家,拥有全球家系最全的罗非鱼种质资源库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石斑鱼水产原良种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主任包振民认为,南海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海域,是我国开展深远海养殖的重要区域。在这方面,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种质资源优势,可以为国家发展深远海养殖提供重要的种业支撑。
包振民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沿海省份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企业需要投入很多价格昂贵的大型装备和设施。此外,种苗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占比较高,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成本压力。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可行性,是深远海养殖模式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适合深远海大规模养殖,且经济价值比较好的品种还比较缺乏。养什么?就成了发展深远海养殖首先亟需解答好的问题。”包振民说。
近年来,我省聚焦“三鱼一虾一螺”(石斑鱼、金鲳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东风螺)做大热带特色种业,培育壮大水产种业主体规模,依托科研力量和“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推动水产种业科技创新和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海南水产种业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相继落户三亚南繁科技城,中国水产科学院在海南建设渔业科技创新研究基地,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地方队”联合推动创建省级种业实验室;建设陵水、东方、琼海、文昌等一批国家种业提升工程项目,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一大批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重大基础设施平台不断聚集。
“海南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科研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集聚的优势,加快分子设计育种、生物多组学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应用,选育出更多适宜深远海养殖的新品种,助力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包振民表示。
优化产业结构
休闲渔业“蹚”出更多新路子
休闲渔业产业链条长,新业态、新产品多,已成为国内新兴的消费热点。近年来,出海观光、海上垂钓、增殖放流、赶海拾趣等多种休闲渔业新业态逐步兴起,给海南渔民提供了更多“靠海吃海”的新方式。
符名林曾是地道的渔民,2017年,他和邻村返乡大学生冯启精租用闲置村屋,在琼海市潭门镇石碗村建起了“无所·归止”海景客栈,并在2019年成立渔民专业合作社。
潭门一带海滩地势平缓、沙子细腻,适合开展赶海、骑摩托艇、潜水捕捞等多种休闲娱乐项目。看好休闲渔业发展前景,符名林和大伙儿商议后,又向政府拍下了潭门镇排港村附近的12公顷海域的15年使用权,于此开设海景餐厅,打造潜捕赶海体验基地。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如今我们‘无所·归止’的整体布局已经成型,去年人流量超过10万人次。”符名林说。
近年来,海南通过出台休闲渔业一揽子制度,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了省级层面较为完善的休闲渔业制度体系,并首次提出共享渔庄概念,探索打造“民宿+渔业”的新型产业业态。
随着休闲渔业内涵外延的不断完善,不少具有海南地域特点的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我省相继认定陵水疍家渔排、琼海“无所·归止”和临高浪花小筑等全国首批共享渔庄;创建临高东英滨海休闲渔业特色小镇;开工建设沿海市县12个美丽渔村。
一个个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垂钓赛事基地打造起来,一座座渔业小镇、美丽渔村、共享渔庄逐渐成型,宛如镶嵌在美丽海岸线上的一颗颗“珍珠”。在环岛旅游公路的“纽带”作用下,这些“珍珠”被精心串联起来,打造成休闲渔业精品旅游路线。
如今,不仅琼海潭门“无所·归止”海景客栈成为“网红打卡地”,临高博纵村也通过丰富的赶海活动成为“网红民宿村”;三亚、万宁等市县举办开渔文化节、赶海节、钓鱼公开赛等活动,以独特的渔业风情吸引各地游客。
游客来了,渔民们在村里开起了餐馆、咖啡厅、酒馆等,发展垂钓、赶海、网红打卡点等体验式休闲渔业。换了一种方式“吃海”,渔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来源:海南日报
NO.2
万宁“中国东星斑之乡”背后的30亿大产业
一条鱼能产生多大的价值?在市场上,是几十元的食材;在餐厅,是上百元的佳肴;在万宁,是30亿的产业。
东星斑,海南海鲜的代表之一。作为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养殖鱼类里的明星产品,东星斑这两年热度很高。海南是我国东星斑苗种的主产地,万宁又是海南东星斑产业的集聚区和示范区。近两年,万宁市通过工厂化集约化手段,实现了东星斑养殖的工厂化、规模化,东星斑商品鱼年产量超1.27万吨,年产值高达30亿元,位列海南省第一名,并占全国总产值的35%以上,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在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石斑鱼产业技术体系、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组织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推荐下,6日,万宁获颁“中国东星斑之乡”区域特色品牌称号,标志着产业步入品牌化发展新篇章。
“玫瑰红”带动“产业红”
在万宁东澳镇蓝田村的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东星斑养殖基地内,一个个装满水的养殖池在打氧机作用下咕嘟冒泡,水下,一条条东星斑欢快地游动着。
“养殖池需保持24小时活水运行,控制水温不低于21℃。此外,光照、饵料也很有讲究。”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山健豪说。目前市场上东星斑主要以人工养殖为主,人工海水养殖东星斑对水质、温度等环境要求相当高,而万宁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恰恰满足东星斑的生长所需。
东星斑是石斑鱼家族的优秀品种之一,因通体红色,享有“海中红玫瑰”美誉。万宁养殖的东星斑其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被奉为上等佳肴,在市场上一直是供不应求,仅福建、广东两地,市场占有率就达到75%以上,更是畅销上海、天津、北京及港澳地区的美味食材。
高质量养殖才能养出高质量的鱼,自然条件优越、产业规模化加上领先的养殖技术使万宁东星斑在全国具有重要竞争优势,特别是东星斑种质保存、优种选育、种苗繁育等技术属全国领先水平。其冻精技术不仅能够保存东星斑的优质种质资源,还能在母鱼产卵期更好地实现人工授精,提高配对率;对种鱼植入个体识别芯片,通过DNA检测基因,防止近亲繁殖,保障鱼苗健康生长,做到“优生优育”,为东星斑养殖业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的苗种,逐步提高主导品种养殖优良。
据统计,当前,万宁东星斑商品鱼年产量超1.27万吨,年产值高达30亿元,位列海南省第一名,并占全国总产值的35%以上,产业规模优势明显。
高标准工厂化养殖保质又保量
自2016年以来,在万宁市示范推广工厂化养殖,促进万宁市东星斑产业蓬勃发展,目前,万宁东星斑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500亩,并呈现逐年往上增长。
2022年,万宁山根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海南鑫闽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海水养殖产业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采取高标准工厂化养殖模式,“比起传统养殖模式,室内环境可控,温度恒定、光照可控、空间利用率高,再加上自主选育孵化技术,将推动东星斑养殖从室内科学化的选苗、孵化、养殖到终端销售一体化发展。”海南鑫闽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卢连丰说。
万宁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万宁市工厂化海水养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规范设施农业用地备案和工厂化养殖建设方案,进一步指导、督促、鼓励建设工厂化海水养殖基础设施。
“从海底深层抽取的无污染海水经过特殊处理后进入养殖车间,采用流水式循环回收利用,少量达标排放,养殖环境优良。”万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厂化养殖还会对东星斑产品质量安全、养殖环境、药量使用、尾水排放等管控,建立从种苗质量、养殖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密度控制、病害防治、兽药使用、产品检测等贯穿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了东星斑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9%以上。
2022年万宁市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范围覆盖山根镇、和乐镇、万城镇、东澳镇等4镇,园区以水产养殖为主要方向,东星斑是其中的主导产业之一。据初步统计,2023年产业园总产值85.85亿元,其中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51.83亿元。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
在东星斑养殖发展基础上,积极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品种培育、种苗繁育、健康养殖和下游水产品加工产业、冷链物流、电商和市场营销方向延伸,带动饲料加工、数字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产业链紧密联结,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产以东星斑工厂化繁育和养殖为基础,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绿色高效的良种培育和苗种扩繁产业示范基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提高良种自主研发能力,原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和覆盖率,增强优质种苗供应能力,为东星斑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优良苗种。
二产以东星斑水产品加工为基础,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国内市场对东星斑认可度以活鱼鲜食为主,林兰水产、洲仔岛等一批龙头企业正加快建设水产品冷链加工,渔用机具制造、专用饲料生产、渔用动保产品生产、开口饵料生产等加工业项目。项目建成后,二产发展速度将实现突破,加工业水平迅速提升,更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三产以服务、休闲渔业、线上线下销售为基础,紧密依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以旅游业为带动,以企业为主体,设立网红工作室和海产品集散加工交易中心进行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海产品推广,打造完整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实现休闲旅游业发展与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并催生发达了海洋运输业和冰鲜运销业,极大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万宁市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
来源:南海网
NO.3
万宁市东星斑养殖气象指数保险为养殖企业保驾护航
近日,平安财险海南分公司向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支付保险理赔款2.25万元,为养殖企业灾害预防、财产损失赔偿、灾后复产提供有力保障。
近期,受台风“派比安”影响,海南省万宁市迎来强降雨与大风天气。按照万宁市东星斑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合同约定,平安财险海南分公司向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支付保险理赔款2.25万元,理赔时效仅3天。
近年来,万宁市致力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创建“中国东星斑之乡”区域特色品牌,东星斑养殖面积逐年增长。为帮助养殖经营者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万宁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气象局、金融监管支局等部门共同指导下,平安财险海南分公司作为主承保人积极研发创新农业保险产品,2024年1月成功落地万宁市首单渔业养殖保险,为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提供了225万元风险保障。该保险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自筹”方式支付保险费,由政府补贴60%,企业自筹支出40%。在标的水产遭遇极端天气,气象指数达到触发条件后,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极大地保护了养殖企业的生产利益。
后续,平安财险海南分公司将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立足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定位,持续推进渔业养殖保险产品多样化,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保险服务,为海南东星斑养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海财经·证券导报
NO.4
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科创赋能绿色转型“上楼”耕海 打造海产“硅谷”
八月十七日,在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文昌鲲诚现代化海水养殖创新产业园工作人员在喂养东星斑
“再过十几天,这批东星斑就能上市了。”8月17日11时许,位于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以下简称文昌冯家湾产业园)的鲲诚现代海水养殖创新产业园(以下简称鲲诚养殖园)车间里,负责人徐冠军抓起饵料朝八角形的鱼池撒去。霎时间,鱼儿跳跃、池水翻涌、水花四溅。
鲲诚养殖园入驻文昌冯家湾产业园一年有余,即将迎来第六批收获。相比起传统养殖,这样的养殖效率让徐冠军直呼:“不敢想。”
和“住在”车间里的东星斑为邻的,还有“喝”着循环水的东风螺、在恒温池里“恣意游走”的南美白对虾、享受着科技光照的海葡萄等十多种水产品,这些选育出来的优良水产品正从文昌冯家湾产业园走向全国——甩掉过去粗放式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水产渔业在这里展现出现代化新面貌,昔日的“虾苗谷”如今有了“水产硅谷”的称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发展新质生产力更为具象。
绿色转型
养殖“上楼”效益攀升
不就是养东星斑吗,是什么让养殖老手徐冠军“不敢想”?
答案就在车间里。
数千平方米的车间里,24口八角形鱼池整齐排列,一条条肥美的东星斑在其中灵活地游动。工作人员杨昌裕在进入车间工作前,也是一名养殖户。他注意到,传统的养殖更加粗放,受季节影响较大,病害也难以预防,东星斑鱼苗成活率仅有六七成。
数千平方米的车间里,24口八角形鱼池整齐排列,一条条肥美的东星斑在其中灵活地游动。工作人员杨昌裕在进入车间工作前,也是一名养殖户。他注意到,传统的养殖更加粗放,受季节影响较大,病害也难以预防,东星斑鱼苗成活率仅有六七成。
“但‘上楼’饲养的东星斑有了技术的加持,成活率高达95%,且养殖时间缩短一半,产量提高了3倍到5倍!”杨昌裕解释,和传统的露天养殖相比,车间养殖降低了台风、雨水对东星斑生长的影响,利用专利技术模拟的深海养殖环境也更适合其生长,且鱼池水温也可以保持恒温。“生活环境‘安逸’了,成活率自然就高了,经济效益当然更高。”杨昌裕说。
从露天养殖到车间养殖,鲲诚养殖园经济效益的提升是文昌冯家湾产业园产业转型的缩影。
得益于海南岛东北部海湾的纯净海水和平稳的海湾环境,冯家湾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吸引了不少虾苗繁育企业的注意,被誉为海南的“虾苗谷”,当地居民“用蛇皮口袋装钱”的故事曾脍炙人口。不过“靠海吃海”的运作模式过度使用海洋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整治、转型迫在眉睫。
如何既要环保,又要经济效益?文昌探索起绿色转型新模式——在清退数千户养殖户的同时,利用沙港崀地区近7000亩国有土地盖起了楼房。这些楼房,如今正是水产养殖的新阵地,已吸引51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带来项目54个,总投资额约76亿元。
一栋栋水产养殖示范厂房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鱼虾螺成功“上楼”。文昌冯家湾产业园创新的多层养殖模式不仅稳定可靠,也让同等面积的土地产出提高六成以上,养殖效益呈倍数放大,养殖的水产品质量和产量也更加有保证,实现了绿色转型促进渔业增产增效。
靠海吃海
用清水更要“还”清水
清澈的海水和车间里养殖的海产品有什么样的关联?在文昌冯家湾产业园海水取水泵站的泵房内,取水指令刚一发出,水泵就开始加压提水,蓄水池内很快就涌入清澈透亮的海水,继而分流到各个需水项目上。
“园区已经投产的养殖项目,以及参与‘上楼养殖’的养殖户,全都用上了海水养殖。”文昌冯家湾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林尤郁说,2023年5月通水的海水取水工程已经成为园区养殖的用水来源,“统一取水、排水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防止近海养殖带来的污染”。
据介绍,文昌冯家湾产业园海水取水工程从园区向海里铺设了管道,统一从近海2公里、海平面以下9米的位置取水,以供整个园区的海水养殖使用。
在鲲诚养殖园的养殖车间里,养殖尾水的处理过程一目了然:排出的尾水经过第一层过滤,会滤除明显的残渣,继而进入装有过滤网的水池内进一步处理。此后再经过生物和微生物净化,达到检验标准的水才能从车间排出。
林尤郁说,养殖尾水一共经过“养殖户(养殖企业)预处理+生态拦截沟渠+鱼虾贝藻净化+固化微生物强化处理”四级净化,达到海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后,才能经周边河道进入海域。
目前,文昌冯家湾产业园海水取水工程已经实现对园区内养殖用水的全面供给,进一步助推园区朝着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前进。
科技赋能
产业升级更有底气
位于文昌冯家湾产业园的海南海王星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王星公司)养殖厂房内,十多个蓝色海水养殖池整齐排列,数不清的石斑鱼苗游弋其中。
“作为一家卖种苗为主的企业,怎样提升出苗率一直是我们要克服的问题。如今经过技术攻关,我们取得了新突破。”看着满池的鱼苗,该公司副总经理郑培说,技术突破使石斑鱼苗不仅实现了全人工工厂化繁育,出苗率还提高了5倍。
种苗问题一直是石斑鱼养殖行业的痛点,依照传统露天养殖,平均出苗率不足10%。现在,海王星公司已实现出苗率达到60%。
如何实现大幅提升?这让海王星公司总经理洪宜展想起公司入驻之初,曾因繁育技术不成熟,出现过第一、第二批种苗出苗率不理想的情况。
“当时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问需求,我们就把出苗难的问题跟他们说了,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转机。”洪宜展回忆,由园区管委会出面牵线,很快帮公司联系上海南大学等院所展开合作,技术人员刻苦钻研、突破技术难关后,第三批出苗率有了显著提高,也促成了目前达到的成果。
而在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场里,每一只种虾都佩戴着一只专属的橙色“眼环”,上面的条码记录着这只种虾的基因测序报告。
“有的虾长得快,有的虾抗病强,通过基因检测,园区引进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能对每只虾的‘天赋’了如指掌,再让它们‘强强联姻’,优选出青出于蓝的后代。”该公司项目经理何强说,过去育一个良种需要六七年,现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优化升级,周期已经缩短至两年。
“科技正在赋能园区发展提质增效,我们更要以技术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文昌市副市长韩亮表示,当前文昌冯家湾产业园突出科技引领,正依托海南(文昌)渔业创新研究中心加快推动“揭榜挂帅”项目成果转化,服务生产主体发展,并加快建设智慧渔业平台,全面提高渔业综合生产力和园区经营管理效率,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落到实处。
来源:海南日报
NO.5
深远海养殖分论坛 以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蓝色粮仓”
8月23日,第二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深远海养殖分论坛在崖州湾科技城举办。
本次分论坛围绕深远海水产养殖新品种培育、动物营养与饲料、健康养殖、养殖装备等重点方向,集聚近百名专家学者与高校学子,交流最新科技成果与进展,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搭建协同攻关平台,以科技创新赋能耕海牧渔,以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蓝色粮仓”。
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李丕学表示,海南作为我国率先开展深远海养殖的省份,当前正积极推动三亚崖州湾、儋州峨蔓、琼海潭门、澄迈马袅湾、东方四更等海洋牧场建设。其中,崖州湾科技城以空间拓展和资源高效利用为抓手开发深远海渔业,逐步推动近岸浅水养殖向离岸深水转移,近海捕捞向深远海大洋捕捞提升,推进当地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闫菊重点介绍该研究院聚焦“南繁(水产)”领域开展良种创制、智慧养殖等关键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培育金鲳鱼、东星斑和南美白对虾等热带水产新品种,构建全产业链“深蓝渔业”产业体系的思路。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以日本养殖蓝鳍金枪鱼为例,探讨如何运用金融赋能深远海养殖。他进一步提出通过发展与新市场战略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企业风险技术的支持体系,激励高校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体系和机制等方式,多措并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将科技创新力量、产业力量、资本和金融资本联系到一起,才能真正将中国渔业发展好。”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艾庆辉提出,深远海养殖是未来渔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海南作为海洋大省,不仅有石斑鱼、金鲳鱼等独特的养殖品种,且海水水质条件优良,发展深远海养殖优势突出,前景广阔。近几年许多企业开始涉足苗种产业,包括养殖装备、营养饲料、病害防控加工等。海南自贸港政策对整个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的形成也非常有利。
来源:三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