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
01
深远海养鱼怎么养?
来“智慧渔场”一探究竟→
5月1日12时起至9月1日12时,我国北纬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黄海海域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水产品供应如何保障?发展深远海养殖有利于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近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深远海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平台。眼下,沿海地区投放的深远海绿色智能大型养殖装备,正在高质高效推进今年的渔业生产。
“经海七号”:深远海里忙收鱼
在山东长岛南隍城岛东部海域,“经海七号”养殖平台的深水养殖网箱里正在出鱼。“经海七号”一次养鱼量可达200万斤。今年以来,这个平台已经出鱼12批20多万斤。
在渤海莱州湾的一家养殖企业,经过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鱼这几天也正在收获。这些鱼在陆地上的养殖工厂生长到一定尺寸后,再转移到“蓝钻一号”深远海大型管桩养殖围栏里,在这里生长6个月,到了冬季又被接回到养殖工厂,实现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发育。
水产养殖企业负责人 林好蔚:一个批次可以投放100万条左右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过程中,水的交换量比较大,水质也比较好,鱼的生长速度很快,状态非常健康。目前,年产量在300多吨。
“智慧渔场”科技 打造“蓝色粮仓”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更先进、养殖技术更领先、产业链也更加完备。“经海七号”地处黄、渤海交接处,是全国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那么在深远海到底是如何进行养殖的?
在平台上,记者看到,各种传感器,水下、水上摄像头,雷达信号传输管线随处可见。控制室里,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获得养殖水域的相关信息。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平台养殖中心经理 刘玉磊:通过水质监测系统,能够看到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叶绿素……各种指标都有,是实时的。反馈到后台以后,会有及时数据分析。
刘玉磊介绍,在养殖平台,光摄像头就安置了50多个,这些设备可以给鱼扫描、拍照。就连每条鱼的大小、重量都可以追踪拍摄,以此判断哪条鱼达到了可供捕捞的标准。
而通过远在几十公里外的陆地大屏幕,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也能同步获知养殖平台的生产情况,并适时进行指导。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关长涛:大型化养殖设施的出现,实际上是跟我国设施装备制造、材料以及工业化水平整体提升密切相关的,契合我国海水养殖逐渐由近海向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战略需求。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型化养殖设施发展了50台套左右。
深远海养殖如何保障超大渔网安全?
深水网箱养殖,网衣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时间一长,它容易被海水中的附着物粘住,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就会受损破裂,导致网箱内的鱼大量流失。
记者看到,在深水养殖平台上,由于采用液压式动力转网技术,可让60米长、32米宽的超大渔网,自下而上360度旋转,使网衣经常得到晾晒和清洗,确保安全使用。
为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在一些国家实验室里,更多的科技产品正在加紧研发,飞向深远海。
实验室助力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
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新研发的风电设施网箱进行性能测试。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春伟:这是海上风电和海上渔业融合的设施,网箱尺寸是边长为10米,养殖水体是1000立方米。因为是试验性的,所以养殖水体并不是很大,养鱼量可以达到年产15吨成品鱼。
测试团队专门模拟了5米巨浪海况进行网衣状况测试。
在大连理工大学一个重点实验室里,研究团队利用水池中的造波机、造流系统、造风机等装置设备,模拟出最接近真实深远海海域的海洋环境,以此来试验网箱的安全性。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赵云鹏:我们将实验室模拟的波浪增加到10米量级,可以看到在这种大浪作用下,网箱运动更加剧烈,可以说在这种海况下,网箱非常危险。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抗风浪能力更强的养殖网箱。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关长涛:到更深更远的水域发展,我们就自然地会遇到浪大流急、台风灾害、远离岸线这样一些制约因素和制约瓶颈,那么如何来突破这些制约瓶颈?首先要把设施装备搞好,要保证这些设施装备的安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02
2024年度一季度
全国渔业经济平稳发展
2024年以来,全国渔业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为“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一季度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市场成交量额双增,价格同比下跌,出口和进口均量增额减,贸易逆差同比扩大。
水产品产量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据对全国20个月报省份生产情况统计,一季度国内水产品总产量1419.15万吨,同比增长4.37%。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16.89万吨,同比增长1.60%。海水养殖产量402.25万吨,同比增长5.73%。淡水捕捞产量17.64万吨,同比下降0.45%。淡水养殖产量782.37万吨,同比增长4.58%。
市场成交量额双增,价格同比回跌。据可对比的45家水产品批发市场数据,一季度水产品成交额696.18亿元,同比增长2.69%;成交量240.91万吨,同比增长3.22%。据对全国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情况监测,一季度水产品综合平均价为25.18元/公斤,同比下跌2.73%。其中,海水产品45.64元/公斤,同比下跌5.06%;淡水产品17.36元/公斤,同比上涨0.40%。
进出口量增额减,逆差同比扩大。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水产品进出口总量245.18万吨,进出口总额100.2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0%、下降4.87%。其中,出口93.21万吨、46.0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08%、下降7.46%。进口151.96万吨、54.1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0.95%、下降2.56%。贸易逆差8.17亿美元,同比扩大2.29亿美元。展望全年,预计渔业生产有望保持平稳,产量基本稳定,大宗淡水鱼价格逐步止跌企稳。水产品出口下行压力大,进口可能小幅波动,水产品贸易维持逆差状态。
来源:渔业经济形势分析专家组、
中国渔业报
03
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系列
政策措施推出建设“蓝色粮仓”
向海洋要食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如何优化管理?养殖用海清退如何处置?近日,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建“蓝色粮仓”
养殖用海是我国用海面积最大的海域使用类型。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我国现有海水养殖面积3111万亩,养殖用海成为18亿亩耕地之外,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扩大食物供给的重要资源要素保障。
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通知》立足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提出了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当前,我国近岸海域开发强度大,局部海域利用方式粗放、效率偏低。通过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与布局,鼓励发展多层次综合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海水立体空间,进一步提升海域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国,通过优化养殖用海管理,推行生态化养殖用海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海水养殖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稳定和扩大海水养殖产品供给,为建设“蓝色粮仓”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当前,部分地区海水养殖的不规范发展对局部海洋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围海养殖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滨海湿地功能。通过优化养殖用海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围海养殖规模,不得占用自然岸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稳妥处置存量,分类管控新增,推进绿色养殖
优化养殖用海管理,对维护海域资源所有者权益、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通知》从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与布局、分类管控新增养殖用海、稳妥处置现有养殖用海、全面规范养殖用海审批和出让、积极推行生态化养殖用海和切实加强养殖用海监管等6个方面,提出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要稳妥处置存量,分类管控新增。
我国大规模海水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养殖用海历史悠久,具体问题错综复杂,有些已不符合现有空间规划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有些未依法办理用海审批手续,要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处置。
与此同时,我国养殖用海方式多样,经营主体多元,需要分类采取管控措施,明确管理要求。对于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围海养殖,要严格控制新增用海规模;对于经营性养殖用海,鼓励以市场化的方式出让;对于人工投礁式海洋牧场,要科学评估,合理确定用海方式和规模。
另一方面,要减轻渔民负担,推进绿色养殖。
维护传统渔民的基本权益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划定一定范围的渔民传统养殖海域,进一步优化养殖用海申请审批程序,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切实减轻传统渔民负担。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设施装备更先进、养殖技术更领先、生产方式更高效、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要积极鼓励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进养殖生态环保材料应用,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明确规定养殖用海清退范围和处置原则
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为维护海域管理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现有养殖用海的两类情形要有序清退。《通知》要求稳妥处置现有养殖用海,对现有养殖用海清退范围和处置原则做了明确规定。
哪些养殖用海必须退出呢?
一是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内且不符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文件管控政策的养殖用海;二是生态保护红线外没有合法合规不动产权利证书或权利证明、养殖证等且不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岸带规划以及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养殖用海。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在不扩大现有水产养殖规模前提下开展符合管控政策的养殖活动。考虑到人工鱼礁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具有一定作用,并且已投放的人工鱼礁回收难度大、成本高,清退会对海洋生态功能造成破坏,因此已投放人工鱼礁的海洋牧场不在清退范围内。
现有养殖用海处置按照依法依规、尊重历史、稳妥有序原则推进。
一是依法依规。沿海各地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养殖用海涉及违法用海的要依法查处,因清退给合法合规养殖生产者带来的经济损失要依法补偿。
二是尊重历史。养殖用海是长期存在的传统用海活动,涉及广大渔民基本生计和切身利益,因此在处置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结合事实与政策,客观公正处理有关问题,符合“两证”办理条件的应当尽快补办。
三是稳妥有序。沿海各地要坚持人民立场,增强大局意识,强化责任担当,逐步推进处置工作,不得采取“运动式”“一刀切”措施。涉及社会稳定风险的,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在维护传统渔民合法权益方面,《通知》明确了因地制宜划定渔民传统养殖海域、优先保障当地传统渔民用海、切实减轻渔民负担、围海养殖区内允许建设必要设施等具体举措,要求各地根据海域资源状况、养殖用海现状和渔民数量,划定一定范围的渔民传统养殖海域,保障传统渔民生计。
来源:(人民日报5月13日第3版)
省内产业动态
2024年5月
01
刘小明在调研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工作时指出强化规划引领科技赋能
着力构建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5月15日,省长刘小明到陵水黎族自治县调研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并在海口市主持召开工作推进会。
刘小明先后来到陵水晨海种业有限公司、陵水新村渔港码头,乘船前往陵水黄鳍金枪鱼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疍家海上共享渔庄,了解全省渔业和南繁水产种业发展、企业种苗繁育和生产经营、陵水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全省深远海养殖规划布局和产值效益、休闲渔业发展等情况,并登船与渔民交流,查看伏季休渔期渔船管理、涉海涉渔安全生产和渔民生产生活情况。
刘小明指出,海南是海洋大省,因海而生、向海图强,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经济发展、关于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树立“高效商定一件事、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理念,锚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转型方向,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再造一个“海上海南”。要强生产链、补加工链、延服务链、建合作链,发展以工厂化养殖、深远海养殖、外海捕捞为主要特色的现代设施渔业,推广稻渔稻虾综合种养和大水面生态养殖模式,推动加工生产技术和装备升级,加强水产种苗生产和供给,完善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创新宣传推介方式,打造渔业品牌矩阵,做大“渔业+旅游”文章,着力构建渔业“产、加、销、贸、服”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探索打造面向亚太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中心。要强化规划引领、金融支撑,形成全省规划一张图,做好全方位要素保障。要强化科技赋能,聚焦“筑巢引凤”建设渔业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引育”结合强化渔业人才保障,聚焦“三新”推动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创新,聚焦“联企联农”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加快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保障渔民利益,实现企业和渔民双增收。各市县要因地制宜、错位布局发展,打造好“拳头产业”“当家品牌”。
副省长顾刚,省政府秘书长符宣朝参加有关活动。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02
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
示范区在三亚揭牌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5月16日消息(记者 利声富)5月15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揭牌仪式暨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石斑鱼深远海养殖关键节点控制及陆海接力养殖技术》启动会在三亚举行。
作为海南省农业龙头企业,三亚农投集团一直致力于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目前以三亚海上现代渔业产业园为载体,在蓝色种业、深远海养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及其资源开发等领域多向发力,推动形成水产育繁推产供销一体化、渔旅有机融合、现代渔业全产业链的业态布局,打造独属于三亚特色的“蓝色名片”。
5月15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三亚揭牌。三亚农投集团供图
同时,三亚农投集团联手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共同申报的《石斑鱼深远海养殖关键节点控制及陆海接力养殖技术研究》项目获批立项并正式启动,项目将解决海南石斑鱼养殖工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突破近海养殖空间限制,促进石斑鱼养殖走向深海,实现养殖模式转型升级,进一步筑牢“蓝色粮仓”。双方将以项目为载体,为海南石斑鱼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将石斑鱼产业打造成海南省渔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代表和标杆。
随后举行的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石斑鱼深远海养殖关键节点控制及陆海接力养殖技术》项目启动会上,三亚农投集团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项目研究目标、内容、解决关键技术与创新点等。该项目预期研究成果可从根本上解决海南深水网箱养殖品种相对单一、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石斑鱼等高值鱼类的养殖陆强海弱等一系列瓶颈问题,突破近海养殖空间限制,促进石斑养殖走向深海,实现养殖模式转型升级。
来源:南海网
03
今年前四个月,海南出口
水产品货值超10亿元
海南日报海口5月17日讯(记者 曹马志 通讯员 林华婷 实习生 谢城安)今年前4月,海南出口水产品4.7万吨,增加11.4%;货值10.5亿元,增长23.8%,出口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海南日报记者5月17日从海口海关获悉的。
海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质的水源和丰富的种质资源,水产苗种培育周期短、效益较高,水产品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出口产品。“为助推水产品‘畅游海外’,海关采取了货物‘抵港直装’、水产品‘边检边放’等便利措施,实施‘源头把控—合格评定—过程监控’监管模式,有力提升水产品通关速率。”海口海关所属海口港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甘佳勇说,海关还选派业务骨干开展出口业务专题培训,“手把手”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原产地签证规则,推广实施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确保出口水产品顺利清关并享受进口国关税优惠。
“在海关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的水产品出口量及品种逐年增加,有力开拓了出口市场。”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贸易部经理陶惠英说。
来源:海南日报
04
培育海洋渔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4个涉海技术创新中心
在三亚揭牌
4月20日,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与三亚农投海洋产业有限公司举行合作签约仪式,热带水产种业创新中心、热带海洋生物资源技术创新中心、海洋功能材料与防护技术创新中心、海洋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涉海技术创新中心分别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三亚市政府、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三亚农业投资集团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
来源:南海网
05
珍珠龙胆石斑鱼“空降”
新疆阿拉尔
5月17日,首批2000尾珍珠龙胆石斑鱼苗种历经20小时,从海南“空降”至位于十四团金杨镇的阿拉尔市陇达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至此,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开启“海鲜陆养”又一新模式。
这两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在新疆盐碱水养殖海鲜成为热门。浙江省加大科技援疆力度,派出科技特派员针对当地特殊的地理和水质条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为第一师阿拉尔市盐碱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等海鲜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为浙江首批援疆科技特派团成员,来自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专家舒妙安和董伟仁在调研第一师阿拉尔市各团镇地下盐碱水有关情况的基础上,研发出盐碱水的“类海水”调控技术。
“新疆地处内陆,与海洋距离较远,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面临着一定困难。作为科技特派员,我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开展技术指导,传授经验,解决技术难题,为盐碱水养殖提供长期的技术指导。”舒妙安说。
浙江省台州市援疆指挥部积极协调资源,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实地调研,为盐碱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和指导。通过召开专题协调会、对接会等形式,提高当地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引进养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成功投放,不仅丰富了当地的高端水产养殖品种,提高了养殖效益,还为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未来,我们将加大对盐碱水养殖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盐碱地变成增收致富之地,让戈壁滩变成‘金银滩’。”浙江省台州市援疆指挥部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组组长陈清荣说。
去年,阿拉尔市陇达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盐碱水已成功养殖南美白对虾。此次珍珠龙胆石斑鱼养殖已投入资金150万元,改造设施大棚1300平方米,已投放鱼苗2000尾,目前长势良好。后期计划投放鱼苗1.2万尾,预计可产成鱼6.2吨左右,每公斤约150元,预计产值可达90余万元。
阿拉尔市陇达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着力打破盐碱水养殖技术壁垒,试验养殖新疆独有的中高端海鲜。
随着盐碱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四团金杨镇紧紧围绕生态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携手科技特派员团队对盐碱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变废为宝,开启了“弃水—养殖—治沙灌溉”的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新技术、新途径,推动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06
2024海南水产品(长沙)
产销对接推介活动举办
现场签约意向合作
金额约4300万元
南海网5月23日消息(记者 王子遥)5月23日,由海南省供销合作联社、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商务厅联合策划的2024海南水产品(长沙)产销对接推介活动举办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海鲜水产品市场举办。在现场,文昌市会文供销社、长沙市芙蓉区花螺专卖海鲜经营部等8家单位签订了多项意向合作协议,总计金额约4300万元。
文昌市会文供销社、长沙市芙蓉区花螺专卖海鲜经营部等8家单位签约
(海南省供销社供图)
海南水(海)产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孕育出品质卓越、口感鲜美的水(海)产品。本场活动结合海南省水(海)产品主产区,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儋州、文昌、琼海、万宁、乐东、陵水、临高等7个市县水(海)产品养殖户带来了当地新鲜、口感鲜美的东星斑、军曹鱼、罗非鱼、东风螺、鱿鱼、对虾及其他水(海)产品干货参加产销对接推介活动。为搭建供销平台,主办方邀请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海鲜水产市场的销售商代表、其他水(海)产品主销地市场销售商代表来到现场洽谈。
企业进行特色水(海)产品展示
(海南省供销社供图)
活动当天,海南省内7个市县的水(海)产品养殖户还实地走访了长沙马王堆海鲜水产市场档口,采供双方展开了深入交流;长沙马王堆海鲜水产品市场负责人就如何推动“琼湘”两地海鲜水产行业的深度合作,长沙水(海)产品需求及发展趋势作了详细介绍;长沙马王堆海鲜水产品市场档口销售商代表介绍了采购需求,部分水(海)产品养殖户代表现场介绍了本地水(海)产品养殖方法、品种、产量、销售情况;现场还连线了海南乐东金瑞石斑鱼养殖基地,供采商就产品品质、产量、价格和销售情况相互交流,共同探讨。
海南代表企业现场进行水(海)产推介
(海南省供销社供图)
海南省供销合作联社二级巡视员林莹表示,海南省供销社将以此次推介活动为契机,建立起一个促进“琼湘”农业产业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广度深度的对接平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共创“琼湘”两地水(海)产品产业合作新篇章。
来源: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