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乞讨要饭的朋友都知道

学术   2024-11-10 16:58   北京  

    经常乞讨要饭的朋友都知道,在大城市乞讨要饭一年可以回老家农村盖起一座小洋楼。    

    但是我不信邪啊,哪里有那么好赚的钱?

    我天天燃灯熬油地码字写公众号文章也没有见到您给我打赏一分钱。

    我就好奇了,为什么你更愿意给路边的乞丐或寺庙的功德箱施舍个10块钱100块钱的,却不愿意给你常看的公众号写手打赏个1块钱2块钱的,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找了一个研究心理学的教授,他给我做了一个分析。

    教授说,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人们在路边看到乞丐,往往是面对面的互动,乞丐的处境可以直接感知。由于人的同理心和心理学上的“即时救援”动机,人们更容易对眼前可见的困境产生共鸣并做出捐助。乞丐的境遇让人很快进入帮助的心态,而我的需求显得“隐性”,让读这篇文章的你难以立即产生“小编需要我支持”的感觉。

    人们在寺庙功德箱中投入钱财,往往是希望能带来一种给自己“积德”的心理满足感。认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安康。这种“功德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给公众号小编打赏则缺少这种与宗教、传统观念的直接联系。

    另外,长期以来,互联网上的信息和内容给您一种“免费”获得的感觉。你习惯了免费享受内容,将其视为“应得之物”,对公众号写手的辛苦付出没有什么感知。这种“习惯性免费”让你不容易产生支付的意愿,反而会觉得付费和打赏成了“多余之举”。

    路边的乞丐和寺庙功德箱中的对象往往都是“完全陌生人”,这种纯粹的陌生感在心理学上反而让人更愿意小额施舍。而公众号写手常常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既不完全熟悉,又有一定的联系。这种半熟不熟的关系,让人没有太强的施舍冲动,反而让您有一种“他能自给自足”的潜意识假设,降低了打赏意愿。

    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乞丐或功德箱,大多数人会立即感受到一种给钱的社会责任的压力,但在阅读公众号内容时,这种责任感并不强烈,甚至被视为“我自己的自由选择”。没有被公开施压去捐助的情况下,打赏变得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教授分析完,道理我明白了,但我还是不甘心啊,为什么正经大学毕业做着正经工作带来的收入在现实生活中却干不过没上过学好吃懒做的人群呢?

    于是决定亲自社会实践一把,今天就在这篇文章里网络云就业,做个云实践,看看在这个短视频时代仍然坚持看我文字内容的高智商高知性的您是否会优雅的给小编打赏1块或者2块钱呢?!

    当然,打赏也不能乱来,规矩还是要讲的,

    我这里敲个锣,喊两句定场词,诚心邀请各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弟弟妹妹、靓女帅哥们——

有钱的捧个钱场,文末打个赏;   

没钱的捧个人场,文末转评赞!

我都会感恩戴德。

    有人可能要问了:“你一个写公众号的,怎么也会缺钱?”其实,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这年头写公众号,尤其是没有官方流量支持的小号,日子还真是难过。每天脑袋瓜子转得飞快,琢磨选题、码字、排版、再三审稿。结果呢?那些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内容,一碗豆腐脑的钱都换不来,与街边的沙雕表演直播带来的收入没有可比性。

    每当夜深人静,我就怀疑自己:为啥还要继续经营这个公众号?无收入、无打赏、无支持,仿佛处在一个信息的荒野,任凭自己辛苦耕耘却毫无回报。

    小编不需要大额捐赠,其实需要的是1块或2块钱的给自己带来的巨大鼓励。这个鼓励是我继续为您持续写下去的动力之源。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打赏的那一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真正的“小钱”,不值一提。但在我们内容创作者的眼里,每一份打赏都是我们这些“网络民工”的“稀缺资源”。   

   所以,如果您觉得我公众号的某些文章还算有点意思、有点价值,那就请随手点个打赏按钮或者转发、评论、点赞吧!

数字生和活
数字化的我们生着和活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