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外的世界,从Queer到双灵!--千人调查结果震撼:82%的家长对于子女出柜竟然持这样态度!

学术   2024-11-12 11:59   北京  

    除了LGBT之外(LGBT不是“老公变态”的缩写哈,关于LGBT含义,请参阅我的上一篇文章:LGBT大行其道的困惑),其实在性少数群体中还有更多的身份类别和多样化的性倾向。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LGBT之外的性别和性倾向类别。

1. Q:Queer(酷儿)

  • 含义:最初“Queer”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指代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或性取向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词汇被性少数群体“收回”并赋予了正面含义。如今,Queer被用作一种包容性的称呼,代表任何不符合传统性别或性取向的人。它强调的是流动性、非二元性以及个体对性别与性取向的多样理解。


  • 韦伯斯特大厅的变装舞会,1920 年代。许多酷儿认同的男性远离男同性恋者作为女性化“仙女”的“公然”公众形象。
  • 实际情况:许多不愿被具体标签限制的人会使用Queer来形容自己,因为它更为模糊、弹性强,适用于不想被归类为“LGBT”某个具体身份的人群。

2. I:Intersex(双性人)

  • 含义:Intersex通常被称为“双性人”,指那些出生时具有生理性别特征不完全符合“男性”或“女性”二元分类的人。双性人可能在生殖系统、性器官或染色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 实际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每2000个婴儿中约有1个属于双性人。许多双性人从小会被医生或父母“选择性”地安排进行手术,以符合“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但如今这种做法逐渐受到反对,因为许多双性人认为自己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的身体。事前一卦,掌控人生!

3. A:Asexual(无性恋)

  • 含义:Asexual指的是没有性吸引力或性需求的个体。无性恋者对性行为不感兴趣或没有渴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具备浪漫需求。很多无性恋者仍然希望拥有情感亲密的关系,只是这些关系可能不会包含性行为。

  • 实际情况:无性恋是一个较为隐蔽的群体,因为性往往被视为人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性吸引的个体经常被误解或被质疑“性冷淡”。随着性少数群体的多样性被逐步关注,越来越多的无性恋者开始公开表达自己的身份和需求。

4. P:Pansexual(泛性恋)

  • 含义:Pansexual意指“不限性别”的性吸引,即对所有性别(包括男性、女性、跨性别等)都可以产生吸引力。泛性恋者在寻找伴侣时往往不关注对方的性别,而更注重个性、性格和灵魂契合。

  • 实际情况:许多泛性恋者会自我认同为“Queer”或“性别盲”,因为他们的性吸引力并不会因性别特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泛性恋者常常被误解为“性欲旺盛”或“滥情”,但实际上,泛性恋是基于对个体本身的吸引力而非对性别的固定偏好。

5. Non-Binary(非二元性别)

  • 含义:非二元性别是指那些不认同于传统“男性”或“女性”二元性别划分的人群。非二元性别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同时具备两种性别特征、不属于任何一种性别,或是性别认同在不同时间或状态下有所变化。

  • 实际情况:非二元性别并不是指“生理性别”上的模糊,而是一种性别认同上的流动性。许多非二元者会选择模糊的称呼、性别中立的代词(如英语中的“they/them”),以表达自己的独特身份。随着“性别中立”观念的兴起,许多国家在官方文件中也逐渐允许“非二元”性别选项。

6. Genderfluid(性别流动)

  • 含义:性别流动指的是性别身份随时间或情境变化而改变的一种性别认同。这些变化可能是日常的,也可能是阶段性的。性别流动者的自我认同在“男性”、“女性”及其他性别之间流动。

  • 实际情况:性别流动的个体往往不受二元性别限制,他们可能在不同的时间里表现出不同的性别认同,或同时展现多种性别特质。性别流动是一种完全个体化的体验,这种身份对外界而言可能显得难以理解,但对个体而言却十分真实。

7. Demisexual(半性恋)刚测完,智商还能看懂什么是半性恋

  • 含义:半性恋指的是只有在建立了强烈的情感联系后才会产生性吸引力的人。半性恋者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性吸引力,只有在有了深度情感连接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性欲望。

  • 实际情况:半性恋的概念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与无性恋相比,半性恋并不是完全没有性吸引,而是其性欲往往伴随情感关系而产生。半性恋者通常不会被陌生人吸引,而是倾向于在安全、稳定的关系中产生性需求。

8. Two-Spirit(双灵)

  • 含义:Two-Spirit是一些北美原住民的独特身份,代表一个人具有多种性别精神或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特质。这个称呼在许多原住民部落文化中是神圣而尊重的身份,被视为“天赋”。

  • 实际情况:Two-Spirit的概念在北美原住民社区有悠久的历史,往往与文化、宗教和部落习俗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身份,Two-Spirit不仅仅是性别或性取向的表达,它代表着一种文化认同和精神联系。


  • 乔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1796-1872年)在萨克族和福克斯族的大平原上画的画。描绘了一群男性武士围绕着一个穿着女装的男性战士跳舞,他将这幅画命名为《Dance to the Berdach》

9. Omnisexual(全性恋)

  • 含义:Omnisexual和泛性恋相似,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全性恋者倾向于对所有性别产生性吸引,同时他们也会意识到对方的性别。全性恋者在寻找伴侣时会考虑到性别,但这不会影响他们的性吸引力。

  • 实际情况:全性恋的身份近年来逐渐在年轻一代中受到关注。尽管与泛性恋的界限并不分明,但全性恋更偏向于“性别意识”存在的吸引模式。

10. Polysexual(多性恋)

  • 含义:多性恋是指那些被多种性别吸引,但并不包括所有性别的人。与泛性恋不同,多性恋的吸引力会基于个体的具体性别特征,而非完全的性别无关。

  • 实际情况:多性恋在寻找伴侣时,往往更注重某些特定性别类型,而不是“全性别包容”。他们可能对男性、女性或跨性别者有吸引,但并不一定会对所有性别产生吸引。


    社会是多样性的,不同的性别和性取向群体有各自独特的身份和需求。标签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分类,却是也为每个特殊人群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归属”,让个体在性别和性取向上拥有表达的自由。

    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待特殊人群不能只有理解和尊重,也应有相应的约束,不能让他们腐蚀了正常社会人群的价值观。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做过一个有关LGBT的调研LGBT大行其道的困惑,截至本文发稿时已经有1015人参与并提交了他们的观点。调查结果是震撼的。

    这个调查结果实际上揭示了很多关于社会对LGBT群体态度的现实,也反映了中国当前社会观念的复杂性。以下是我对这一数据的专业分析和解读。

1. 父母群体的接受度较低(82%)

    大多数父母(82%)选择“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LGBT”,这个比例相当高。可以推测,绝大多数父母的价值观比较传统:

  • 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代际观念较为根深蒂固的家庭中,传宗接代观念仍然普遍存在。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够“正常”结婚生子,以延续家庭血脉,而LGBT身份对这一传统期望形成了挑战。

  • 社会舆论和外界压力:尽管LGBT的观念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接受,但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LGBT仍然被看作“异类”。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如果公开自己的LGBT身份,可能会遭受社会偏见、职场歧视等问题。这种担忧实际上反映了父母们对孩子未来社会地位和生活幸福感的忧虑。

  • 对自身价值观的冲击:一些父母对LGBT的了解较少甚至完全没有了解,可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反常”的行为,甚至与心理问题或道德问题相关。教育和认知的不足让父母无法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导致他们在得知孩子是LGBT时产生强烈抵触情绪。

2. 选择支持子女的群体(15%)

    选择“能,只要ta快乐”的人占比15%,这是一个相对较小但却非常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态度说明了观念的变化和社会认知的危险倾向。我们可以看到:

  • 逐渐开放的观念:在大城市、年轻一代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中,LGBT群体的接受度有所上升。15%的比例虽然不算高,但也表明有部分人已经从孩子的幸福出发,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

  • 对子女幸福的重视:这些父母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开放,能理解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愿意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种开放的心态有助于减少子女的心理压力,创造一个更宽容、理解的家庭环境。

  • 或与生活经历有关:支持孩子是LGBT身份的父母可能受到自身经历的影响,接触过LGBT朋友或文化,对LGBT群体有一定的理解。虽然人数占比仍较少,但这类群体可能代表未来更广泛的趋势。

3. 小部分LGBT群体(3%)

    有29人,也就是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本身就是LGBT。这一部分人选择在这样的问题上直言不讳,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有相当的自信和认可。这种选择值得关注,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含义:

  • 勇于表达真实的自我:在一个关于父母接受度的调查中公开表明自己的LGBT身份,这显示出一些LGBT个体在面对家庭关系时选择不隐瞒、不逃避的态度。他们也许并不期待立即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但至少希望在社会上为自己发声。

  • 暗示LGBT群体对接受的渴望:尽管3%的比例较小,但这部分人群可能希望借此机会传递出自己对家庭接纳的需求。对于他们来说,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极大提升他们的心理幸福感,减少被孤立和歧视的感觉。

  • 揭示LGBT群体的现状:该群体在调查中表露真实身份说明,尽管LGBT在中国是少数群体,但他们也逐渐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渠道。社会的逐渐开放,让更多LGBT个体敢于坦诚自己的身份,尽管仍有困难,他们也会争取自己的空间。

数字生和活
数字化的我们生着和活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