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当地时间10月4日,欧盟就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举行投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声明显示,投票中欧委会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提议获得了欧盟成员国的必要支持。
去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启动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今年7月4日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征临时反补贴税。8月20日,欧盟发布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草案,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7%-36.3%的反补贴税,今年10月4日,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地。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关税,中国政府及多家汽车制造商表达了反对态度。
媒体舆论显示中国老百姓很生气,认为欧盟在欺负中国。
其实呢,这只是冤冤相报而已。
很多人可能忘记或者根本不知道,中国当年对欧美进口汽车的关税,收的比这次欧盟狠多了。
4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口汽车关税的最高税率曾达到200%以上。
稍微动手查一下新闻,你会发现:
1985年以前,中国整车进口关税税率为120%-150%,之后又在原有基础上加征了80%的进口调节税。
1986年开始,中国将关税与进口调节税合并征收,汽油轿车排量3.0升以上进口关税税率为220%,排量3.0升以下税率为180%。
后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进口关税才逐渐降下来。
欧盟及中国为啥对进口汽车收这么高的关税?很简单,保护本国汽车产业!
上个世纪的中国汽车产业,如果没有政府强力关税保护,一两年就会被欧美车企给团灭。通过提高关税,逼迫欧美车企在中国合资建厂,向中国转让技术,给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成长争取时间和空间。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制造业已经是全球最强的存在。
那年,中国搞小院高墙,欧美高呼自由贸易。
现在,欧美被搞小院高墙,而中国则整天高呼自由贸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世道,变的太快
继续讨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贸易争端,而是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博弈。
当前,全球汽车市场正处于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刻,而中国无疑已经在电动汽车产业上取得了显著的领先优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60%,远超其他国家或地区。这种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欧美国家的关注和担忧,尤其是欧盟,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正面临中国电动汽车大量涌入带来的竞争压力。
欧盟之所以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背后的原因不只是单纯的贸易逆差问题,更是对本土汽车产业的保护。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算,中国电动汽车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补贴,价格上有着巨大优势,而这种价格优势正在侵蚀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市场份额。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军企业,如大众、宝马和奔驰,都在这场竞争中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因此,欧盟希望通过加征关税来为这些本土企业提供一定的缓冲空间。
然而,这种关税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奏效,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首先,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也正在加速进军海外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90%,其中欧洲是最大的目的地市场。即便面对关税壁垒,这些企业依然有可能通过调整产品定位或与欧洲本土合作的方式,继续扩大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欧洲本土汽车企业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步伐相对较慢,且成本居高不下。据麦肯锡的研究,欧洲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较中国高出20%至30%。这种成本差距使得欧洲汽车企业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处于劣势。而随着中东战争风险加剧、能源价格波动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中东局势的变化,也为全球经济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若中东战争进一步扩展,甚至演变为全球性冲突,国际能源市场将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石油供应。欧盟国家依赖中东地区的能源进口,而一旦供应链中断,能源价格飙升,将进一步抬高欧洲汽车制造的成本,尤其是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与此同时,中国由于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链上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可能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
从长期来看,中东局势如果引发全球范围的全面战争,其对全球供应链、物流体系、能源市场的破坏将是难以估量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汽车产业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对于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潜在风险不仅在于直接的能源供应问题,还在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出口市场的冲击。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内需市场,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之一,中国依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稳定。
总结来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举措,短期内可能会为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争取到一些缓冲时间,但从长期看,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中东地区潜在的战争风险,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来说,如何在全球市场中保持技术优势,同时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将是未来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