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制作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吗?-从传统艺术的定义到新兴创作形式的思考

学术   2024-10-23 08:08   北京  

注意:本系列文章版权归属《数字生和活》公众号,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

引言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艺术创作到音乐生成,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游戏设计。它不仅在技术上带来了突破,更在文化和社会层面引发了广泛的变革。


1. 艺术领域的应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通过算法,艺术家们能够生成独特的视觉艺术作品,甚至与机器共同创作。

  • AI艺术生成

    • 工具如DeepArt、Artbreeder和DALL-E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生成视觉作品。艺术家可以通过简单的输入(如关键词或草图)获取独特的艺术作品。

    • 案例:2018年,一幅由AI生成的作品《Edmond de Belamy》在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00美元的价格售出,引发了人们对AI艺术价值的广泛讨论。

      AI作品:《Edmond de Belamy》

  • 艺术家合作

    • AI不仅是工具,更是创作伙伴。许多艺术家通过与AI的合作,探索新的风格和创作方式,从而推动了艺术的边界。

    • 实例:艺术家Refik Anadol利用GAN创建了一系列名为“Archive Dream”的作品,通过对大量数字资料的分析生成动态视觉艺术,表现了人类与数字世界的关系。


2. 音乐创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方面同样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它可以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并生成新的曲目。

  • 音乐生成平台

    • 平台如OpenAI的MuseNet和Jukedeck能够生成各种风格的音乐,用户只需输入风格和情绪,AI便能创作出相应的音乐作品。

    • 案例:在2019年,Jukedeck的生成音乐被用于多部短视频,显示了AI在背景音乐创作中的应用潜力。

  • 个性化音乐推荐

    • 生成式AI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生成个性化音乐推荐,提升听众的体验。

    • 实例:Spotify等流媒体服务利用AI分析用户的听歌习惯,为用户量身定制播放列表。


3. 文学创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创作模式,激发了新的写作方式。

  • 自动化文本生成

    • 工具如GPT-3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支持短篇小说、诗歌和剧本等多种体裁的创作。

    • 案例:某些在线写作平台利用GPT-3为作家提供灵感,帮助他们克服创作障碍,激发创作灵感。

  • 互动文学

    • AI还可以用于创建互动故事,通过用户的选择生成不同的故事情节,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个性化和沉浸式。

    • 实例:平台如Twine允许用户与AI互动,根据其选择生成不同的故事走向,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


4. 游戏设计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游戏设计,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游戏体验。

  • 动态内容生成

    • AI可以在游戏中实时生成地图、任务和角色,使得每次游戏体验都独一无二。

    • 案例:在《No Man's Sky》中,程序生成技术创建了一个几乎无穷无尽的宇宙,玩家可以探索不同的星球和生物。

  • 智能NPC

    • 通过生成式AI,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NPC)可以表现出更加自然的行为和对话,使得游戏世界更具真实感。

    • 实例:在某些角色扮演游戏中,AI驱动的NPC能够根据玩家的行为作出实时反应,从而增强游戏的互动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创作风潮,不仅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边界,还挑战了我们对创作者身份、艺术价值以及创作过程的认知。然而,要回答“AI艺术是否是艺术”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传统艺术的定义出发,分析AI生成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并探讨AI艺术的独特性和局限性。


传统艺术的定义与本质

    艺术在传统定义上是一种创造力的表达,是艺术家通过视觉、听觉或身体的媒介,传达个人情感、思想或文化背景的作品。艺术的本质特征包括:

  1. 创作者的主观性:艺术作品通常源于创作者独特的视角与情感表达,背后往往有深厚的个人经历或思想支撑。

  2. 意图性与美学判断: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的有意识选择,作品中蕴含着对美学的判断与追求。

  3. 文化和历史背景:艺术品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诞生,与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密切相关。

    这些定义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艺术离不开人的主观性与文化背景。然而,AI艺术的生成过程与此不同,这也使得一些批评者对AI艺术的“艺术性”存疑。


AI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1. 创作过程的差异:算法驱动 vs. 主观表达

    传统艺术作品依赖于艺术家的情感与直觉,而AI艺术的生成过程主要依赖于算法和数据集。例如,DALL-E或DeepArt生成作品时,基于大量已有图片数据和神经网络训练,输入参数或关键词后即可生成新图像。

  • 生成机制:AI通过深度学习,从庞大的数据库中学习图像风格与结构,并生成新的视觉内容。这一过程更多是一种“再组合”,而非从无到有的情感创造。

  • 人类的介入:虽然人类可以提供初始输入和审美指导,但创作的核心过程是机器完成的,这让AI艺术的“情感性”大打折扣。

2. 艺术家身份的模糊化

    传统艺术作品的价值与艺术家的身份密切相关。艺术家通常被视为其作品背后的灵魂,而AI艺术作品却模糊了创作者的身份——当一幅作品是由算法生成时,谁是创作者?算法的设计者?输入参数的人?还是算法本身?

  • 案例:佳士得拍卖行出售的《Edmond de Belamy》就引发了这样的讨论。虽然其表面作者是AI模型,但背后推动这一模型训练的艺术团体Obvious是否应被视为作品的真正创作者?

3. 作品的独特性与原创性

    AI艺术生成过程中使用的数据集来自于已有作品,这意味着AI艺术的独特性与原创性可能受到质疑。尽管生成的新作品可能在表面上看似独特,但其本质上是大量数据的再组合与模仿。

  • 对比:传统艺术家受到外界灵感的启发,创作出的作品带有个人风格与思想痕迹。而AI生成的作品则更多表现出数据训练的痕迹。



AI艺术的价值:超越传统框架的可能性

    尽管AI艺术与传统艺术有明显的区别,它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潜力。

1. 加速创作与启发灵感

    AI工具如DALL-E和Artbreeder为艺术家提供了快速生成创作素材的能力,缩短了创作周期。例如,设计师可以使用AI生成多种视觉元素作为草图,启发灵感或加速创意过程。

2. 新的合作模式与跨界创作

    AI并非取代艺术家,而是成为创作过程中的辅助者合作伙伴。艺术家可以利用AI生成的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或与AI互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 实例:Refik Anadol的动态数据艺术就是AI与人类艺术家合作的典范,其作品将大量数据转化为视觉艺术,在博物馆和公共空间展出。

3. 公众参与和艺术民主化

    AI艺术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使没有传统艺术背景的人也能参与艺术创作。通过简单的文本或图像输入,任何人都可以生成视觉作品。这种创作方式使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大众化与民主化


AI艺术的局限与争议

    虽然AI艺术充满了可能性,但它也面临诸多局限与争议。

1. 缺乏情感与人性

    AI生成的艺术作品虽然在技术上精美,却难以传达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想。情感的缺失使得一些人质疑AI艺术的价值。

2. 伦理与版权问题

    AI艺术的生成离不开对大量已有作品的学习,这引发了版权争议——生成的作品是否侵犯了原作品的版权?此外,当AI生成的作品被用于商业用途时,如何界定作品的所有权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3. 艺术价值的重新定义

    AI艺术的兴起挑战了人们对艺术价值的传统认知。如果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可以被自动化和算法化,那么艺术的核心价值究竟在哪里?这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结论:AI艺术是艺术吗?

    AI艺术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认知边界,但它也引发了对创作过程、艺术价值和创作者身份的深刻思考。虽然AI艺术的作品缺乏传统艺术中的情感与人性,但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推动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在回答“AI艺术是否是艺术”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应简单地用传统标准来评判AI艺术,而应认识到它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新进化。AI艺术不仅是一种技术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在技术进步中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延展。正如每一场艺术革命都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正在推动艺术世界的重塑与创新

数字生和活
数字化的我们生着和活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