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醉迷敲韵寻雅趣,弘扬传承播真情
和韩秋萍女士相识好多年了,互相也有过文字上的切磋交流,曾拜读过她早些年写的《在冬天里回忆春天》和《谁是那个念旧的人》两本散文集。文集里那些温馨而生辉的词句,常常回旋在脑海中沁透肺腑,回味无穷。今年中秋假期,又收到她从故乡寄来的最新出版的诗歌集《时间之穴的回声》。
经过几天的阅读,觉得秋萍女士就像陇东大塬上的一棵钻天杨,在阡陌中成长,大风中挺立。又像九龙河里的一朵浪花,在澎湃中穿行,波涛里吟唱。但她更像一只会说话的燕雀,时而飞舞在陇东大源上听风吟雨,时而蹲伏在沉寂的文物堆里寻找《生命的符号》聆听《太平的声音》。在一曲《清平调》中用天然无雕饰的诗句涂沫自己的心境,吐纳静默中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壮美与瑰丽。
当读到《时间之穴的回声》里的第一首《永生》时,心旷神怡的瞬间,就使积聚在心头的震憾汹涌澎湃。能把上万年的一根牙化石,用一颗颗带温度的文字吟成诗,并让它有了生命。让沉寂上万年的一颗牙,以挺立的鲜活成为另一种风景。没有解读千年回声,收藏岁月之大领悟,是不可能从笔尖下流淌出,文物生命的情与感之间摇曳出的寂寞与叹息。
在断断续续地翻阅中,发现那些亘久的佛性,轮回的孕肓,叶落归根的催放,随遇而安的沉默,泛着历史尘埃的久远生命,都在韩秋萍文字的膜拜下,一件件,一个个站立成了一种骄傲,一种敬仰。都在激清飞溅的弥散回音中和谐如画,祥和永久。韩秋萍用诗人的独语解读着那些“唐彩绘、六博俑、邮驿图、辛店文化、仰韶文化……”这都是她采用大文学史观进行研究的成果体现。让人在通俗易懂的阅读中渐渐爱上历史,爱上文物,并且心生想近距离去谒拜,触摸之冲动!
写诗读诗的人都知道:诗,是文学中的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之外还要有它自己的特色。诗贵创新。创新,既见诸构思,还见诸题材的开拓。韩秋萍在《时间之穴的回声》这部诗集里写的好多题目都是我们在陇塬大地上,名胜古迹里常常见到的文物。比如:“马家窑文化类《旋纹尖底瓶》”作者选题目叫《迸发》并用独到、发现美的眼光“独辟淡远深郁境”用既不晦涩的词汇精心构思的叙事,写出了令人津津乐道的上乘之句。“……平息了五千年的一次炸裂/它是马家窑的一只蚯蚓/疏松了封存的一罐陶土/因为众生的抚摸/迸发出阳刚之美”。我觉得作者可能不是单单为了博取读者惊异的眼光,才踏歌而行的。是由于她真正懂得古人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才用准确而传神的汉语神韵,概括出自已内心与历史面对面的朴实谦虚。把善良拙朴的远古文明折叠成愿望,传承给下一轮岁月,并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从广义上讲,诗语最能体现文学艺术的深层感悟。这些看似陈旧的诗语,主宰概括出了一种全新意象的地方缤纷。用词凄婉雄挚,蕴借有味,以萧散之意度,构建出了一幅幅水流云出的宿命和大美。作者秋萍因为是一位常年和文物面对面的学者。又对保护文物的工作特别挚爱,所以才能用栩栩如生的诗意,给读者带来一首首既美感又厚重的作品,让读者在和历史文明的对峙中有了心灵的共鸣。
秋萍用不一样的视角让一个“尖底瓶”、“元釉里红高足杯”等,有了生命的淳朴和原始的气味。这就得用爱去拥抱历史和那些不说话但却有灵魂的文物,才能点铁成金。在直抒胸臆的基础上,构成浑厚、古朴、奇崛的个人艺术风格。如:《所为何事》这首,简简单单几笔就勾划出了远古人的相貌,而远古人所代表的文明更是绕有趣味的,它现在是上古文明最后的活标本,从它的相貌可以使我们想象更远久的大文明。
其实,给远古的文物配文,最不好做的是解读,最出力不讨好的也是解读。古人云:“诗无达诂”,虽然每一首诗中都有作者的原意。但其妙处在于,作品能否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阅读者要不要根据自己的体会,投射出自己的审美观,价值现。如秋萍给《西周铜卧虎》配的句“……一只卧虎的寓意/越过了最高的山峰/小河游荡,大江滚滚/上古时候遗落的王/啸声锈迹斑斑,却让风/都感到威猛”这几句不仅仅是诗人情感与文物本身的共鸣,更是在向读者传递一种久远的昨天和厚重的文化!而最出彩的“啸声锈迹斑斑,却让风都感到威猛”这句,给人一种猛虎已去,屐痕永存之感。
能在一行诗句中遇见最美的它们又诗意地文物。得感谢秋萍用文字给我们解读了历史。为的是让我们体会从诗句中散发出的那些虽然遥远却特别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件件在普通人眼中的小物件,却在秋萍的笔下婀娜多姿,更加妩媚多姿,美成一幅想象的画卷,醉洗尘埃。如:那头《漫不经心的牛》和那只《负重前行》的铜龟等。都是简练而传神地用几笔勾勒,就意在言外,使人在涵咏时有了无限想象。
诗人不但用诗句阐释着文物的本身经历,还原着历史。更是让沉睡了千万年的“俑,盆,瓶,砖,瓦,钵,陶,罐,瓷”等有了诗意的温度,生活的气息。在诗人和这些残砖器皿的无语对视中,诗人把倾心听到的那些遥远中的呢喃,还有岁月深处的那些穿越。一件件,一句句地记录下来,并用感恩的语句复述给我们,不但释译出了文物的真蕴,更是用文字剪裁出了二百八十一页遐思,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陇原大地上最值得夸耀的便是历史和文物。在有着8000年文化的大美甘肃,我们所见到的陶啊,罐啊,等都姿势古怪,土里土气地布满灰尘。可在诗人秋萍眼里它们都是见证过上千上万年岁月轮回的文明,是上天留给陇原大地的文化遗产和无价之宝。它们骄傲的以贴近泥土为荣,不难看也不卑微,它们在诗人秋萍心里都是伟岸的、意气风发的一首首散文诗,一阕阕西江月。它们只是缺少一束光芒的庇佑和朗照,而诗人秋萍正好成了庇护它们的护航人。
每一处古迹,每一件文物,都见证过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彰显伟大的重要凭证。有的文物集中地表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东汉铜奔马》《汉“巨阳大利”纸》等!它们在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中如一枚枚盛开的彩虹,不但调动起了读者的视觉。更用优雅有韵的诗意让读者有了担负起保护文物,珍爱文物的责任。感谢诗人让我了解到了这么多宝贝的出生地,居住地。更知道了它们历经岁月和一路走来的不易。读着有故事的诗,观赏着精美的国之宝贝,觉得它们历经的任何坎坷和艰辛都是一种伟大,更是一曲颂歌。
笔墨将至,真心祝愿这些不说话的文物,在秋萍女士团队的庇佑下,永远诗意地绽放在闲淡的日子里,用高格的禅意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同时,愿读过此诗集的人,都能成为文物的守护者,都能成为历史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播者。
最后,为感谢韩秋萍女士千里赠书之谊,特写一首打油诗为谢:
法律顾问:甘肃银汉律师事务所胡世银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