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袤的田野上,新质生产力正在蓬勃兴起,一系列变革正在重塑传统农业。即日起,看秀洲推出“田间‘长’出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展现农业领域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聆听田野上新的丰收之歌。
调配农药、放置水泵、预设喷洒区域……在王建根的一顿操作后,伴随着急速的“嗡嗡”声,一架无人机在葱绿的麦田上起飞,开始均匀、精准地喷洒农药。
“这机器比我们人工干得快,还干得好。”王建根是秀洲区新塍镇的种粮大户,种粮已经近40年时间,但这几年却让他种出了新感觉、新滋味。
王建根的新感觉,来自村里2021年开始推行的一项改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这项改革涉及新塍镇15个村、8.56万亩土地。主要是围绕全域空间优化、全域农房集聚、全域要素整治、全域产业整合及全域土地流转展开,通过建设用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升耕地集中连片程度,优化农村路网河网,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由碎片化向规模化转变。
“要让生产力释放活力,只有改革。改革开放初期,包产到户把大田分成小田,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呈现全新面貌。而如今,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后,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是我们改革的初衷。”新塍镇副镇长沈勤峰表示。
经过改革,小田变大田。这轮改革中,农户李培龙家原本分别在3个生产小组的6亩地,被合成了一块地。“以前割、耙、种需要跑好几块地,从东边地赶到西边地,至少半小时,现在一次就完成了。”李培龙告诉记者。
化零为整的同时,还实现了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从“满天星”到“万亩方”,天福村耕地面积从7002亩增加到了8910亩,其中种粮面积新增2370亩。同时还新增灌溉排涝面积1320亩,新建低压管道灌溉面积2700亩、灌排渠道79.8公里,实现农田退水“零直排”治理全覆盖。
“我今年又承包了200亩高标准农田,扩大种植规模。”顺着王建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一望无际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成方连片的麦田长势喜人。他告诉记者,小田变大田后,无法实现机械作业的问题完全解决了。现在他种田用上了开沟机、拖拉机、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穿着皮鞋,也完全能种好田了!而且以前亩产最多1000斤左右,现在最高可以达到1700斤。”
改革带来的效应不止这些。小田变大田,让高效农业成为可能。作为农业大村,天福村地势平坦、灌溉方便,曾吸引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前来考察,但一直未能签约。“以前问题就出在我们土地分散,现在有了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我们真正成了香饽饽。”天福村党委书记陆卫忠开心地说。
改革后,天福村与嘉兴本土知名企业五芳斋集团旗下的禾天下种业公司签约,流转了5700多亩高标准农田,由禾天下托管,用于糯稻种植,构建优质稻米全产业链新样板和浙北种业高地。
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后,大部分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租金。村民吕金海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亩地1000元,光租金,一年的收入就比原先高。不种田之后,我带着家人到市区做点小生意,现在收入蛮不错。”
如果说土地流转是农村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那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解锁土地增收的“金钥匙”。集碎为整、成方连片,小田变大田;推掉田埂、整合墒沟,耕地变“多”了;深松深耕、精确栽培、绿色防控,耕防收全程机械化,差田变肥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平台发包,闲田变忙田。经过一番“乾坤大挪移”,地还是那块地,种出来的价值却已今非昔比。
来源:区传媒中心
记者:蒋彧淼
编辑:徐金平
审核:张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