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地坚实的艺术,必定超前或反叛它所在的时代

文化   2024-08-27 08:31   北京  


观看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会有审美快感,甚至更丰富的情感震颤;我们也喜欢听艺术家的八卦故事,好奇他们如何成为传奇,还有天才背后的代价。这些是普通人与艺术相遇的时刻。但你是否好奇过,身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是怎么生活的?艺术如何从一个人和他的日常生活中生长出来?一幅作品如何穿越历史,辗转市场、展馆和收藏家等各种媒介,最终进入大众视野?其背后有关权力的经济的真相是怎样的?

曾焱《艺术是一场冒险》就做着这样的提问。在书中,她重绘了布鲁塞尔街头、米兰老楼中艺术留下的痕迹,不断挖掘莫迪利亚尼自毁式的精神世界、贾科梅蒂恒久疏离的自我定义和弗里达充满病痛的创作生涯.....她在序言中写的“质地坚实的艺术作品……必定开阔、交汇、渗透,超前或反叛出它所在的时代”,也未尝不是对一名出色的艺术写作者的期许。

今天单读分享张宇凌为《艺术是一场冒险》撰写的书评。她看到一位艺术写作者做出的努力,如双面“间谍”一般,“我们对艺术的忠诚,时时刻刻在影响和刺激我们对写作和历史的忠诚。为我们的偏爱脸红心跳,潸然落泪之后,仍然需要告诉读者大部分的真相”。因而进入这本书的世界,本身便是一场沉静的历险记。




沉静历险记

撰文:张宇凌


曾焱在她的文集《艺术是一场冒险》的跋中说道:“能够流传于世的、质地坚实的艺术作品,往往都不满足于描绘艺术本身,它必定开阔、交汇、渗透,超前或反叛出它所处的时代:艺术是一场冒险。”


在赞同这个论断的同时,想要为写作者补充的是,作为报道和评论艺术的人,其实同时在经历着另一场冒险。因为创作出这些作品的艺术家、收藏了这些作品的收藏家和机构、促生了这些作品的爱恨情仇之中,通常都挤满了人类历史上顶尖、强大、滚烫而狡黠的一个又一个“自我”。在这些超大型自我之间游走、观察和汇报,是一个高级“谍报”任务,它需要你具备一个好“间谍”的基本素养:把你自己的自我调成静音和隐形,同时又让它辛勤游走,从容应对,耳目大张,保持绝对敏锐。


艺术家们用色彩、声音、质地、影像、空间震动我们的感性器官,刺激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把我们从原地裹挟到另一个时空,在审美快感中微笑、落泪或是恐惧、憎恶。让时代的躁郁症在宁静中融化,或者在刺激下迸射。他们为我们铺设童年的大草坡,让穿笔挺晚装的人突然膝盖酸软,心中的孩子开始就地撒欢儿打滚儿。他们在人类社会各类规则的悬崖边,架设雄伟的辩护席,让受压抑的人内心的小丑迈出躯壳,开始为另一个自己高声辩护。


这就是大多数在优秀的作品前,突然安静久伫的人,内心发生的“冒险”故事。


大多数人此时也已经心满意足或是精疲力竭,他们不会记得,也没有必要向作品提问,向艺术家提问,向收藏家和美术馆提问,向媒体、基金会、画廊和拍卖行提问。一个专业的艺术作者,要干的正是这件事儿:需要在体验过这一切之后,仍然保持提问的能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提问,我们重新把艺术家还原为人,把创作还原为生活的一部分,展现一件作品后面的权力和经济行为,给整个传说去魅然后放回时空的定点,让站在作品前的每一个人都看清通向这一场幻梦的现实之路。邀请你参加另一场更加内在和理性的冒险:关于历史,关于真相,关于人。这也要求这个作者,具备某些超出艺术家掌控和作品框架的“开阔、交汇、渗透、超前”,甚至“反叛”。


电影《方形》


所以,本文首引用的曾焱的话,其实也是她自己的写作理想。对这种理想的追寻和实践,在书中文字里处处可见。


整本书的气质确实非常像一篇篇珍贵的来自老手的调查“汇报”。因为是杂志专文,必须结合迅捷的现场气息和坚实的历史支持。大量翔实客观的现场资料和历史资料经过精心的编排,背后隐约透露某种偏爱的立场。举个小例子,你会被通书来自艺术家或者同时期人物的直接引文所吸引,每每此处感到饮进一口醇酒,不仅看进了每篇文章的瞳孔,还引发心灵的久久微醺。


比如莫迪里亚尼在画角摘录的一段话:“生活是少数人给多数人的馈赠,拥有生活并且懂得生活的人赠给没有生活也不懂得生活的人。”


比如鲍德里亚说:“摄影的欲望大约来自这样一种观察:从全局视角看去,这个世界十分令人失望。从细节上看,让人惊讶的是,世界总是十分完美。”


比如阿波利奈尔看毕加索:“比起所有诗人、雕刻家和画家,这个西班牙人更能像速冻一样伤害我们”。


再比如策展人安妮·罗宾斯评论画家的收藏:“对于画家而言,拥有一件画作,意味着最深层次地与之相处,并在过程中发生一种亲密的、极其强烈的创造性对话。”


电影《莫迪里亚尼》


但写字的人都知道编排名人名言和故事的难度:如果繁星闪烁只为亮瞎读者之眼,就会成为一张庸俗的星空八卦图,而不是恰巧照亮路径,让阅读者更清醒地随作者进入人性的幽微之处。另一方面,仅仅试图用文字描摹再现视觉作品,则是一场必败的战斗。


文字历险和图像历险,历史创作的冷静和当时故事的戏剧性,如果不形成足够的张力,这就是一篇软塌塌或者碎裂的报道。从阅读中可以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完全懂得,名作名人之形象、言语和传说,在感性刺激上绝对早就占了一大先,写作者在这个方面,不如写无名之作和普通人来得有优势。如何保持文字的客观,同时对读者的精神产生和视觉作品不同的贡献,或者说同样大的魅力,这确实是艺术写作的功力所在。而她多年对世界上著名展览、美术馆和艺术人物的报道和写作经验,就是在证明这个功力可以达到的程度。


所以你终究会在这些逻辑清晰、资料翔实的报道之中,读出一丝丝个性的视角和观点,如同事实的巨大山体中自然渗透出来的清凉的细细水流。比如从贾科梅蒂故事里的一丝对理论造神的质疑,从热拉尔·隆多的空间摄影中透露了一丝对“距离”的敬意,在伦勃朗的家乡,看到从古至今“求自由”还是“求安全”的两难,从斯坦因家族的收藏故事,理解了收藏是一个很少被人情软化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从那些或是艺术家或是缪斯的女性故事中,更能看到同为女性作者的深刻认知和同情:她很难掩饰佩吉·古根海姆收藏中的雌竞动力,也不会展开描述香奈儿和纳粹军官的感情故事。


电影《最后的肖像》


原因只有一个,好的艺术作者不仅是好“间谍”,还是双面“间谍”。我们对艺术的忠诚,时时刻刻在影响和刺激我们对写作和历史的忠诚。为我们的偏爱脸红心跳,潸然落泪之后,仍然需要告诉读者大部分的真相。如果你能从此类的报道中,读出作者微妙的不忍,恭喜你,你已经在获得视觉和文字两种快乐的路途上了。


《艺术是一场冒险》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沉静的历险记。


加入单读 2024 订阅计划

经历更多的冒险




单读
单读是单向空间旗下集出版、声音、影像、活动等全媒体原创内容为一体的文化品牌。坚持全球化视野,挖掘新一代创作者和思想者,发表小说、诗歌、剧本、非虚构和视觉艺术作品;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