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中暴露真实水平,国军中央军为何是表现最差的?

文化   2024-11-03 11:00   河北  

引言

1933年,日军在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政权后,又将侵略的目光转向了华北地区,悍然挑起了榆关事件,长城血战一触即发。

此时的蒋介石,还将重心放在江西“剿共”上,直到榆关失守,古北口危急,才匆匆调派中央军前往支援。但是,即使全军将士誓死相搏,最后仍然只能将长城关口拱手相让,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为何蒋介石装备精良的嫡系部队中央军,在此战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

一、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从第1军到“中央军”的崛起之路

蒋介石的王牌嫡系部队“中央军”,在抗战前可以说强得可怕,无论在的待遇,还是武器装备上,中央军都遥遥领先其他部队。

但是,抗战开始后,这支中央军却连番败绩,致使无数国土沦陷于日寇之手,造成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战略战术失策,还是这支部队虚有其表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支“王牌部队”抗战前的具体表现。

中央军的重要骨干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1924年第一批学员毕业后,黄埔军校教导团成立,这其中就包括了军校教官、优秀毕业生。

(黄埔军校毕业生)

第一次东征中,教导团优异的作战表现令各路军阀刮目相看。在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中,蒋介石担任军长,此后又吸纳了粤军第4师,中央军的雏形由此形成。

此时的国民革命军共有7个军,以蒋介石的第1军为首。蒋介石的这支部队被叫做“校军”或“黄浦军”。

第二次东征后,蒋介石趁机又扩编了第1军,使其成为了拥有五个师十七个团的庞大部队。

(蒋介石的中央军)

在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又利用校长的身份,不断招募军校新生和收拢军阀余部,新编了第21和22师,此时的第1军就拥有了7个师。

1927年蒋介石又成立了新编第3师,以及八个补充团。1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后,对黄埔军进行了整编,成立警卫司令部,此时这支嫡系部队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

1928年7月,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借缩编军队的契机,裁撤削弱了其他各派的势力,壮大了黄埔军,即使缩编后也保留了六个师15万人。

(蒋介石的中央军)

二、榆关失守华北危急,中央军姗姗来迟

毫无疑问,抗战前的中央军,在国民党武装力量中一马当先,表现非常亮眼。部队士兵军事素养高,装备好,战斗力自然也强。

但在抗战初期,中央军的姗姗来迟,就已经出现了大溃败的先兆——他们战略目标的重心根本不在抗日。

1932年,日军侵占东北建立伪满政权后,又将目光转向了华北,在1933年元旦制造事端,借由榆关事件挑起了入侵华北的战火。虽然经过激烈的战斗,但是榆关最终还是失守了。

(榆关抗战纪念碑)

1933年2月,无心抗战的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派出代表到北平和张学良商议热河保卫方案。虽然表面功夫做足,但蒋并没有过多的实际行动,此时的他正忙于重兵围剿红军。

当时热河驻军约有十几万,但因为缺乏统一调度和有效领导,基本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连弹药和粮食等关键问题都被一再搁置,无人问津。

(长城抗战)

2月21日,日军从锦州出兵,热河守军不战而溃,3月4日日军就顺利占领承德。热河失守的消息令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国民党当局遭到舆论猛烈攻击。

直到这时,被口水淹没的蒋介石才被迫将在江西“剿共”的中央军调往前线抗日,此时的长城重要关口,集结了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多支部队在内的几十万大军,大战一触即发。

(长城抗战)

三、中央军受挫,长城激战大溃败

平心而论,在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军事实力参差不齐,即使是装备最精良的中央军都远远落后于日军。不仅炮弹供应不如日军充足,而且重型武器也极度缺乏。

与之相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他们每个师团都配备了一个野战炮兵联队,而且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截止1937年底,日军仅野战重炮兵联队就设置了11个,此外还有独立野战炮兵联队和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

(长城抗战中的国军)

正是因为重炮少,中央军每开一炮都十分谨慎,甚至吝啬,完全无法压制日军火力。

当时的长城战场分为西线、中线和东线三大主战场,中央军主要在密云的古北口御敌。前期驻守在此的是东北军二师,但是面对日军力量悬殊,时刻面临失守的危险,此时蒋介石才匆忙调派中央军17军25师关麟征部前往支援。

日军以飞机大炮为掩护,大举进攻占领了将军楼高地,并向二十五师右翼部队发起猛烈攻击。无奈之下关部只好先占领古北口河道支流北岸,作为阵地暂时休整。中途他们遭到日军埋伏,关麟征还被炸伤。

(关麟征)

经过3个昼夜的殊死搏杀,暂时稳住了右翼防线。但是在此后的3次大规模交锋后,还是因为伤亡过大,最终退出了古北口。

最令人气愤的是,当古北口战役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时,蒋介石却在上海和日本进行了停战密谈。日方的条件之一是,中方部队必须立刻从长城前线撤军。

很快日军就终止了密谈,向古北口一线的中央军发起大规模进攻。5月10日,日军第8师团突袭17军阵地。结果在15日,蒋介石就下达了调离密云的军令。19日,日军不战而胜,占领了密云县城。

(日军占领古北口)

5月23日,何应钦等人奉命前往密云,与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密云觉书”。

5月31日,蒋介石又与日军秘密签订了《塘沽协定》,包括中央军在内的中国军队,全部撤退至延庆等线以西以南,变相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实际占有。

可以说长城抗战中央军的惨败,除了装备不给力,最大原因就是蒋介石那套“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和汪精卫“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直接导致军队士气萎靡。

(国民党与日本密谈)

长城失守不是中央军将士抗战不力,而是蒋介石根本无心抵抗,在战略战术上都犯了极其低级的错误。对比起来,还不如台儿庄战役中的一众杂牌军!

所谓将熊熊一窝,中央军即使想誓死抵抗,也架不住蒋介石一心求和,“要先消耗杂牌军实力,保存中央军实力”的想法。

因此中央军战场失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史料不及此
历史文化,激励人心,带你勇往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