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常家茶书香(43)
张库大道
成就榆次车辋常家辉煌之道
“张库大道”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五十卷二册中,有卡尔•马克思的这样一段话:“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茶叶陆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上的张家口(或口外)……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拍摄的。
下面这张就是“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正门照片。
李桂仁在《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国际运输线--张库商道》中提到:“这条作为贸易之途,大约在汉唐时代已经开始。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当时运送物资所走路线,多依驿路。这条运输物资的驿路、官马大道就是后来的张库大道。”
在八大晋商(专指皇封御赐八大皇商,常家不在此列)介入张库大道贸易之前的公元12世纪,蒙汉民间就有交往和贸易。《蒙古秘史》记载:十二世纪中期,蒙古族就与契丹、汉、女真等民族进行了交往,并获得了生产和生活资料,包括大量铁器。这种获得过程,就是贸易的初始。与汉族交往交换的地点主要在今天的张家口和大同一带。据黄序鵷著《海关通志》记载:“北方诸国由陆路通商者,则以大同、宣府……各置市场。”这说明在明朝以前,大同、宣府即与邻国进行着茶马互市。
清代,张家口作为蒙汉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政治、军事和商业地位逐步提高。康熙五十九年(1720),随着清政府在蒙古地区统治的建立和对俄贸易的全面开放,理藩院议准内地商人持执照可前往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与俄商贸易;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同俄国签订《恰克图条约》,正式开启两国商贸。从此,张家口成为京津冀一带对恰克图贸易物资的集散地和储运基地。边境开埠,商业互市,使张库大道向北延伸。张库大道的开通,标志着以茶叶、布匹、马匹、皮毛等为主要货物的中、俄互市贸易开启,沟通了东西方社会的文明与交流,成为“万里茶道”的重要段落,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由此,也带来了张家口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这段文字摘编自张家口博物馆中的展板)
张库大道全长约1500千米,从张家口到库伦,马队行进40天以上,牛车需要60天,冬春两季运输就要靠骆驼,大约需要30天。在“万里茶道”当中,张库大道这一段是最艰难的,茫茫戈壁,地广人稀,水源稀少,天气寒冷,这对于每一个来往于这条商道的商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由此,也培养出了往来张家口的商人无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为张库大道的繁荣,为中、俄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张库大道的基本走向是:张家口-张北-康保-古伊林驿站(二连)-库伦-恰克图。从张家口出发,有三条路线可以到达张北。第一条出大境门经西沟、石匠窑、南天门、土井子、坝底,登旱淖坝、过猴山到张北庙滩。第二条走平门、苏家桥、万全,过腾房堡,登神威台坝到张北庙滩。第三条是从大境门正沟往北行,走崇礼啕喇庙(啕北营),登五十家子坝,过东营盘至张北二泉井。其中大部分商队走第一条道。下面这张“张库大道”示意图照片是在张北县的元中都博物馆拍摄的。
到达张北后,商道又分为东路、中路和西北路。东路从张北出发,经太仆寺旗,穿越浑善达克沙漠,过灰腾梁、灰腾河,深入贝子庙(锡盟)或奔二连浩特归入中路,或继续向北经东西乌珠穆沁过境,至乔巴山、车臣汉部之阿海公旗,有的还深入到俄国的赤塔。中路从张北庙滩出发,经汽车桥、康保、化德、镶黄旗、滂江、古伊林驿站、乌德、叨林、库伦、恰克图至莫斯科。西北路从张北出发,经馒头营、三台坝,沿阿尔泰军台路至尚义县四台、五台、商都、白音查干一线至古伊林驿站(二连)归入中路,或经丰镇,至归绥(今呼和浩特)一带,也可西行至新疆,北行至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有的还从这条路拐向库伦。张库大道覆盖蒙古的12个盟,150多个旗,辐射到俄国南部边境的大部分地区,如恰克图、赤塔、丁斯克、伊尔库茨克。下面这张“万里茶道”示意图照片是在张家口博物馆拍摄的。
清政府入主中原后,逐渐对蒙、俄贸易实施开放政策,张家口在张库大道上“跑草地”的买卖人越来越多。当时,运输货物的主要工具是骆驼和牛车(老倌车)。骆驼商队每年秋季出发,冬季返回;老倌车队春季出发,秋季返回。在漫漫的张库商道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骆驼和老倌车日夜不停地行走。其中有皇封御赐八大皇商的“山西帮”,有联手经营的束鹿、深州、饶阳、辛集的“直隶帮”,有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京帮”,有小本经营的蔚县、阳原、怀安、涿鹿“本地帮”。这些商人初时统称“通事行”,清末改称“旅蒙商”。旅蒙商从内地采购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砖茶、生烟、红糖、瓷器、铁器、蒙靴、鞍具、小百货等,与牧民交换回马、牛、羊、皮张、绒毛、药材等,与俄国人交换毛呢、毛毯、天鹅绒、银器等。下面照片是在张家口博物馆拍摄的。
《桥西区志》记载:“行走在张库大道的山西商人除皇封御赐八大皇商外,山西榆次常氏家族也是重要的经商力量。清康熙四十年(1701),常威来张家口经商,先在大境门外开布铺,后在原址上创办大德玉杂货店。清雍正六年(1728)常威创立的大德玉杂货店已是颇具规模的字号。”常威的大儿子“常万玘继承父业,稳扎稳打,以布匹、百货为主,陆续在大同、繁峙、成都、汉口等地创办大德川、大德美、大德成、大德瑞、大德正、大德旺等十个以‘德’字为标志的字号,号称‘十大德’。形成以张家口总号为中心,辐射蒙古乌兰巴托和大江南北的商业网络。”常威的三儿子“常万达则瞄准张库大道上的销售终端市场--俄国的恰克图,开展对外贸易。常万达(和他的子孙们)于清道光六年(1826)创办大升玉,道光二十二年(1840)创大泉玉,同治五年(1866)创办大美玉,光绪五年(1879)创独慎玉。他们以张家口为大本营,进军俄国恰克图,大做国际贸易。”
其它的晋商还有:祁县的乔家,参与张库大道兴盛时期的金融业务;祁县渠家开设的“长裕川”,是张库大道茶叶经营中的一个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