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常家茶书香(41)
庭有余香
榆次车辋常氏养和堂的一副楹联
榆次常家偌大的建筑群中,几乎每一个“堂”均挂有楹联,有的堂挂的少,有的堂则挂的多;有的楹联通俗易懂,有的则不好理解;有的字多,有的字少。这些楹联,虽然历经沧桑,但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沟通古今、传承历史和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
屋柱为“楹”,对联为“联”,挂在木柱上的联,则为“楹联”。楹联是长久悬挂于厅堂楼阁之上的,与建筑融为一体,并成为主人用以寄托情怀的载体。
常家建筑群内到底有多少楹联,他们原来所悬挂的位置,现在恐怕很难说清楚。在耿彦波主编的、由书海出版社出版的《常家庄园》一书中,介绍了现在常家庄园内的70副楹联,并说明了所在位置。
听老爸讲,原来养和堂的东西两院有好几块匾额,有的匾额下面有楹联,记忆最深的就数下面要讲的这副楹联了。
有一天,老爸拿了张照片给我看,是大表姐郭歌一在养和堂街门前拍摄的,老爸让我看门柱上的那副楹联,上联是:“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下联为:“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初次读到这副楹联,感觉确实不一般,似乎特别适合常家这个书香之家,应该说太棒了,我特别喜欢。为方便叙述,我把它简称为“庭有余香”,
下面这张就是大表姐于2002年,在常家庄园养和堂街门外拍摄的照片,门柱两侧悬挂的就是这副楹联。可惜,照片没有保存好,画面右侧的上联出现了缺损。
这副楹联霸气,有内涵,是谁的诗文?老爸没有提及,我估计不是常家人撰写的。后经查寻,终于找到了我认为比较可靠和可信的诗文来源。
在王海鹏、蔺滕飞著的《山东栖霞弁氏家训》[i]一书最后的“附”中,作者对“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这副楹联的出处做了说明。书中写道:此楹联乃乾隆时期的名联,常形容子孙和睦、家道昌旺。题联者为钱楷(1760—1812),号裴山,浙江嘉兴人,清乾隆朝进士,官至安徽巡抚。钱楷著有《绿天书屋存草》。
此楹联的上联11个字中包含了三个历史典故:
其一、谢草。
谢:指谢灵运。他是今河南人,生活在东晋至南朝刘宋时期,官员、佛学家、旅行家。他开创了山水诗一派,注重字词雕琢,是山水诗派鼻祖。
相传谢灵运在大病初癒后,写下了一首《登池上楼》诗。在这首诗中有一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在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写出来的,故有“谢草”之说。人们常用“謝草”意指兄弟之情。
谢惠连,谢灵运的族弟,南朝刘宋文学家,很受谢灵运赏识。谢惠连因病早逝,得年二十七岁。后人将谢惠连、谢灵运、谢脁(tiǎo)合称“三谢”。
其二、郑兰。
左丘明、杜预集解的《左传》[ii](全二册)提到: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jí),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tiáo)。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这段文字的大意是:郑文公之妾燕姞梦见天使授与自己兰花,后生穆公,穆公名兰。后以“郑兰”指兰花。
其三、燕桂树。
燕:就是指燕山,今北京一带。
桂树:出自窦燕山教子之典故,即大家熟悉的《三字经》中提到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句中的窦燕山,名窦禹钧,宋朝幽州人。幽州古为燕国,故号燕山。其五个儿子仪、俨、侃、偁(chēng)、僖皆相续登科,俗有“五子登科”之说,就是从此而来,并用名贵的桂树来形容。另外,清代乡试榜俗称“桂榜”,因为乡试放榜日期在农历九月上旬至中旬,正是桂花开放季节,由于“桂”是“贵”的谐音,因而代称之。
下联11个字中则点明了三个朝代最具代表性且辉煌的人文方面的成就。
一、唐诗。中国各朝代最优秀的诗词。
二、晋字。指的是晋代的书法。
三、汉文章。说的是汉朝的词赋。
总之,这副楹联,言事用典,即事抒怀,表现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的情感。
那么养和堂的这副楹联又是谁书写的呢?上面照片中的楹联,也就是现在养和堂街门上的这副楹联不知是谁的书丹,但原来在养和堂院内的这副楹联,是由常氏第十三世孙,养和堂东院的常立屏先生书写,这在耿彦波主编的《常家庄园》中有说明。
下面这张是常家庄园养和堂西院二道门的照片。
这副楹联原来不在养和堂西院街门的门柱上,到底在哪儿,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养和堂西院外院东厢房的山墙照壁上,照壁正对着养和堂西院的街门,是砖雕的楹联和图案。可惜,在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西院外院东厢房和东院外院西厢房遭流弹击中损毁了,成了空地。另一说是在养和堂东院里院正房‘宁静致远’匾额的两侧。目前还未找到可供佐证的其它文字或图片资料,尚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考证。
修复以后向公众开放的常家庄园里,养和堂东西两院的外院成了一个大院子,大门也只剩一个高台阶街门,街门门楼上悬挂着“进士第”匾额,两边门柱上有“庭有余香”的楹联。
养和堂的第一任堂主是常氏第十一世孙常秉聪,他是九世祖常万达的第九个孙子、常怀佩的小儿子。第二任堂主是常秉聪的长子常怿。从常万达到常怿,他们均是商界翘楚,为常氏家族的繁荣兴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在经商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随着股东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常氏族人有了更多的闲暇,渐渐觉得经商并非谋生的唯一途径,于是出现了职业的分化。从十三世开始,常家陆续就有考取功名的人,常氏第十三世孙、养和堂东院的常立教是常氏族人中第一个考取举人的。此后,常立屏的长子、常立教的亲侄子常麟书获得进士功名,这在常氏族群中是第一,也是唯一。随着常家商贸帝国的逐渐衰落,经商已不足以谋生,在新中国建立前,大部分族人则以文化人的身份在社会上立足。
榆次常家正应了“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 这副楹联。
下面是我用小篆书写的“庭有余香”楹联。
注释:
[i] 王海鹏、蔺滕飞著,山东栖霞弁氏家训,中华书局2020年出版,P964(电子书)
[ii] 左丘明、杜预集解,《左传》(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P1245(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