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常家茶书香(50)
家族荣耀
榆次车辋常氏宗祠前的双斗旗杆
榆次车辋常氏宗祠(也称北祠堂)建成于光绪八年(1882),据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设施最齐备、规格非常高的祠堂建筑群。
北祠堂大门为7开间门房,中心间开门,门楣上悬挂着“常氏宗祠”匾额。门前四周用五尺多高的石头围拦围护,形成一个石围栏外院。大门两侧有两头石狮子,还竖有两根高大的双斗旗杆,旗杆高三丈三尺(约11米),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和斗五部分组成,这两根双斗旗杆不是用来升旗的,而是家族荣誉的象征。下面照片即为现在常氏宗祠大门、双斗旗杆和庄园门楼。
有资料介绍:常家竖立双斗旗杆,是因为常家有许多人获得了朝廷授予的官位。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家族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享受此种荣耀。也有书中是这样表述的:门前的旗杆,标志着家族中出现过具有最高功名的人物,我国古代的最高功名就是进士。经过我的仔细考证,常氏宗祠前竖立着的双斗旗杆,确实是因为常家出了一位进士。
自隋代开始,中国就实行科举取仕制度,一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经历了漫长的1300多年。那时,每每随着科举功名的出现,彰显其荣耀的仪式、行为也随之产生,竖立旗杆便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旗杆也称“功名旗杆”,多立在获取功名人家族祠堂或府第前,以此彰显家族的荣耀,同时也起着激励后辈勤奋读书、努力进取的作用。
明朝以后,科举制度中有明确的“赏赉(lài)”。清朝在“赏赉”中规定[i]:新科举人或进士均有旗匾银及冠服之赏。旗匾银又称牌坊银、坊价银,专供中式者竖旗、制匾、建牌坊之用,以荣耀乡里。关于旗匾银的数额,也有相应规定:新中式举人,各按名给旗匾银二十两,顺天举人于户部领取,各省举人于布政司领取。新登科之进士,每人赏旗匾银三十两,由礼部于户部领取后颁发,例于上表谢恩之前。
然而,举人或进士应该竖什么样的旗杆,没有查到相应的官方规定。我也请教过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吴馆长,他回复说:目前没有看到特别明确的制度性规定,从现有各地立旗杆的情况看,不尽相同,有地域特色,说明跟当地的风俗有一定的关系。
但在民间,却自发形成了惯例[ii]:功名旗杆有石质旗杆或木制旗杆;若是进士出身,旗杆上半部有两个四方斗,举人做一个四方斗,状元则有三个斗,贡生没有斗;如果是文功名,则旗杆的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刻座狮。
石旗杆也好,木旗杆也罢,甚至是清朝后期出现的铁旗杆,都由旗杆夹固定,下面是从网上下载的旗杆夹照片。
功名旗杆的主人署名、取得功名的时间,以及获得的具体功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下面是从网上下载的刻有文字的旗杆夹石,文字包括取得功名的主人、年份和名称。士煦三叔说:小时候见过北祠堂双斗旗杆,也是有旗杆夹的,但没有留意上面的字。
旗斗,也叫旗杆斗子。外方内圆没有底,在传统文化中,意喻警示科举文人,登科及第后,要为国家和民族担当,不得自满,要廉政清明。父母官要方方正正,形象端正,具备领导能力,守一方平安。下面是现在常氏宗祠门前旗杆上的双斗照片。
另外,功名高低还与旗杆底部的础石有关。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
常氏宗祠大门前的双斗旗杆,就是在常麟书获取进士后竖起来的。但究竟是哪一年竖的旗杆,没有找到相应的文字记录。
按照清朝的“赏赉”规定,常家也制作了“进士”匾额。士煦三叔告诉我:解放前,祠堂正门两侧外墙上挂有“进士”“举人”“贡生”等许多功名的匾,并不带“第”,多为蓝底金字,落款为“中功名的人名、时间和场次”等。解放后,这些匾额不知失落到何处。现在的常家庄园有一块“进士第”匾额,挂在养和堂街门门楼上(见照片)。
常麟书(1869∽1927),字绂章,又字味经,别号约斋,榆次车辋常氏第十四世,养和堂。下面是常麟书的照片,由常孝东(车辋常氏第十九世,榆次常氏儒商文化研究会会长)提供。
常麟书出生时,是常家商贸的鼎盛时期,因而童蒙时代受到家中浓厚书香的熏陶。他自幼聪慧,三岁时开始识字,稍长后“读不逾三,过能成诵”,有“神童”之称。
光绪十二年(1886),常麟书17岁,应童子试,获榆次县第一名。光绪十二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的五年中,他赴太原连续参加十四次考试,竟有十三次名列榜首。
光绪十七年(1891)乡试,22岁的常麟书考中第五十一名举人,他是车辋常家第二位中举者。次年,赴京会试。此次虽未得中,但他的才学受到了当时大儒翁同龢的赏识,将他选入国子监南学深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常麟书赴开封参加会试,后进京殿试,考取三甲第八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他34岁,成为车辋常氏家族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进士。下面是常麟书的殿试试卷(常孝东提供)。
下面这张照片是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吴馆长转发来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进士题名碑拓片,上面有常麟书的名字和籍贯(红色标注部分)。
前面已经提到,光绪十七年(1891)常麟书中举时,是车辋常家第二位举人。在他之前,常立教于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在他之后,常第春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常赞春、常旭春和常麟图昆仲三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同榜中举。按例,家族中出了举人,也可以立旗杆,但《常氏家乘》未见记载相关内容。下面是常麟书等六人的照片(常孝东提供),左起:常宝春(第十四世,贵和堂)、常第春、常赞春、常麟书、常旭春、常麟图。
常立教(1856∽1919),字敷五,号弼臣。第十三世,养和堂。
常第春(1872∽1916),字杏樵,号酆甫。第十四世,贵和堂。
常赞春(1872∽1941),字翊臣,后改子襄,号迂生。第十四世,贵和堂。
常旭春(1873∽1949),字晓楼,号孝麓,第十四世,贵和堂。
常麟图(1876∽不详),字子仪,号紫漪,第十四世,养和堂。
除以上五位获得举人功名外,还有常憬(第十二世,体和堂)获得“赐举人”,常建春(第十四世,慎和堂)、常蕴春(第十四世,纯和堂)、常泽春(第十四世,锦和堂)三人获得“赏举人”。
查阅资料时发现,在南方,如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家族祠堂或宅院门前竖旗杆的还有不少,有的甚至立了很多旗杆,见下图,这是从网上下载的,可惜没有标注拍摄地点。
下面的作品释文:与古为徒。
注释:
[i]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张希清 毛佩琪 李世愉主编,李世愉 胡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ii] 《东莞旗杆夹略考》 刘炼 东莞市博物馆 《科举学论丛》2010,(0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