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是指17世纪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商贸通道。以榆次常氏家族为代表的晋商从福建武夷山贩卖茶叶,起茗于福建武夷下梅村,跨越武夷山至江西铅山河口,装船后顺信江穿越鄱阳湖至九江,转长江运到湖北汉口,然后一路北上,经汉水运至襄樊,延唐河,到达中原商业重镇社旗后上岸,改骡马驮运,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至呼和浩特,然后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沙漠戈壁,经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茶路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向西北方向经贝加尔湖、莫斯科到达圣彼得堡,全程1万3千公里,形成名符其实的“万里茶路”。后又将茶叶转售于欧洲其他国家,到达欧洲腹地,成为贯通亚欧大陆的大动脉。
《山西历史地图集·清代晋商商路》记述:“大致在乾隆30年起,在山西商人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腹地的陆上国际茶叶商路。在南方,又开辟了由福建崇安入江西铅山县河口镇,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出入长江,沿江抵达武昌,转汉水至襄樊,贯河南社旗,经晋城、长治、祁县、大同到张家口,贯穿蒙古草原至恰克图,这是一条重要的茶叶商路。
说到“万里茶道”的起源,不得不说到俄罗斯人对喝茶的爱好。俄罗斯人对喝茶的习俗要追溯三百多年前,从中国的武夷茶说起。明朝万历四十六年,中国公使携数箱茶叶穿越西伯利亚,历经18个月的旅程,赠送给俄国沙皇,沙皇品尝之后如获至宝,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国上流社会中迅速开始传播。以致在俄罗斯民族,有这样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公元1638年,帝俄使臣墨索维也从中国带约64公斤茶叶至莫斯科,至公元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中国茶叶经满蒙商队运往俄国,由此有了“万里茶道”的雏形。
另外,也受当时政策的影响。自明代始,朝廷把茶列为“五利”之一而加以发展,武夷山脉茶叶的生产与贸易在这一时期得以空前扩大。又由于明初倭寇的肆虐,严重威胁海上航行安全,朱元璋立下不得入海的禁令,完全关闭了由东南海上出口的贸易通道。而地处武夷山脉信江河畔的河口镇,此刻便来到了茶叶生产与贸易历史的重大拐点。据《铅山乡土志》载:“清代铅山茶叶出口的路线分南北两路,北路是一条国际商路,乾隆二十三年后形成,从铅山河口至九江、武昌、樊城、张家口、越内蒙过蒙古直达蒙俄边境恰克图;南路从河口运至鄱阳湖沿赣江而上到赣南,然后越南岭至广州,由广州十三行办理出口。”
自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阻断了长江运输线路,晋商被迫停止了福建采买茶叶,转移到湘鄂一带,武夷茶商只能转向五口通商处的三大通商口岸福州、厦门、广州等拓展贸易。同治元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在京签订,俄罗斯打通了海参威经天津至中国茶叶最大集散地汉口的水上通道,并得到直接到中国茶叶产区采办茶叶和兴建茶叶加工厂的权利,还得到比其他国家低三分之一的税率政策,俄商的轮船开始在汉口装运茶叶。至此,“万里茶道”开通以来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平衡被击破,中国商人在茶叶贸易的利润完全被俄国人夺走,短期内,恰克图买卖城数百家中国茶行字号锐减至十余家。加之中俄贸易中,清政府对中国商人收取的税收将近俄国商人纳税额的十倍,又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恰克图贸易口岸彻底关闭,辉煌了两个多世纪的晋商踏出的“万里茶道”从此也就失去了作用,这条历史著名的商业大道渐渐被人们淡忘。
“万里茶道”是一条由晋商主导,从福建武夷山出发,途经八省区,贯通中、蒙、俄三国的商路,这条活跃了二个多世纪的国际商业大道,是中国通向欧洲的重要国际商道,它贯穿南北、连接起中国广大的茶区,是一条多网络的茶叶行销商路。通过这条商路,中国外销茶叶誉满欧亚大陆,是一条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国际贸易黄金商道,是一段曾经辉煌的国际商业传奇。
万里茶道"不仅是一条中蒙俄之间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民族融汇的和谐之路,更是一条充满了艰辛与智慧,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传奇之路,中国的茶文化就是通过此路传遍世界各地的。如今随着“万里茶道”各种活动的开展,重新唤起海内外对这条茶道的记忆,“万里茶道因具有地域的连贯性、人文的包容性、商道的传承性等,蕴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被唤醒的不仅是沉寂的古商道,其厚重的人文资源也被激活,中国茶叶承载的正能量,正驱动着中蒙俄朝向共同繁荣的方向和谐发展。(晋商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