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实践是我国管理学研究的优良品格

2024-04-11 18:43   北京  














基于扎根中国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抓手包括讲好中国管理故事、设定管理新议题、凝练标识性管理概念、拓展新的学术话语和实现学理链大循环等。同时,构建稳定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和评价机制是推动管理学研究扎根实践的保障















研究目的















结合多年来努力扎根我国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的点滴体验,论述了扎根中国实践是我国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品格及若干相关问题,期望对我国管理学研究基本属性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学研究质量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属性















管理学研究作为对人类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规律探索与知识凝练,有其特定的内涵与规定性,即有其自身存在并且与其他活动相区别的基本属性,总体上有下面三点:


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基于特定的哲学思维,对管理实践活动规律建构系统化和逻辑化知识体系。因此,管理学研究必然要以一定的哲学思维原则为引导,以识和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这是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


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主要是作为导向的管理问题有着各种类型。但是,不论哪种情况 ,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人们首先是对现 实的管理现象与问题形成直接感官基础上的感知, 再进一步将感知进行提升和凝练,这就是把管理活 动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这时,通过规范的研究范式 ,研究者可以揭示实际问题的普遍性 ,并把握超越其独特性的规律性。 由此可见 , 管理学研究理论贡献的“根”就是管理活动中的各类实践, 因此,我们常说“实践是伟大的思想者”。


管理学研究的时代性

管理理论属于人类关于特定管理实践和典型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的理性认知,所以理论必然要反映出管理实践在特定时段的典型特征。因此,管理理论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所处时代的基本印记,这就是管理学研究的时代性。


管理学研究的时代化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这意味着,任何管理学研究不仅要具备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进行自我审视的能力,还要具备通过自组织过程来修正自己、满足新需求的属性,这一属性被称为管理学研究的时代化。时代化体现了管理学研究生命力中的对学术研究环境和理论问题变化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管理学研究只 有自身具备了时代化品质,才能在生命力基础上,保持自身适应管理活动与问题因时、因地、因情景 变化的鲜活度。


管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管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基于中国管理实践,关注并回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将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社情和人情,注重运用自主创造形成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最具创新价值的我国管理学研究是通过中国化路径实现的,最具实在性的中国化也最能够推动管理学的时代化。















扎中国根管理实践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基本内涵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这一表征是上述管理学研究的实践性、时代性、时代化与中国化等基本属性的形象表达。一般地讲,“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充分表明了管理学研究紧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且以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尊重我国管理问题的本体特征,深度解读我国管理经验和对管理理论的凝练与抽象,形成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管理学研究实践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运用已有的理论解决某个现实问题;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对已有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


(3)根据现实问题需求,提出原创性的新思想和新理论。


以上三种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1)和(2),为运用已有理论(很多时候是指国外管理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第二类包括(3),为已有(国内外)理论出现了能力不足甚至失效,提出原创性的新理论。不难看出,以上从(1)到(3),研究越来越难,层次越来越高,研究创新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需要通过在研究中发现新内涵、揭示新规律和创造新理论,这更符合我们所说的“扎根中国管理实践”这一语境的话语内涵。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历史逻辑

“跟着讲”:由于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历史传承有限,在过去几十年中 ,我们主要集中于学习、引进、传播和研究国外的管理学学术,并将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我国管理实践中。


“ 接着讲”:在原先完全“跟着讲”的基础上,国内管理学有了新的发展驱动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本的一点就是我国管理学研究在“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揭示出更多、更深的超越原有国外理论范畴的新问题、新规律,需要用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创新才能够认识和提出解决方案。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现实逻辑

随着全球各个领域的重大变动,我国社会经济实践中产生了众多新的、复杂的管理问题,究其原因,是这类问题深刻嵌入了我国国情、中华文化背景与特征,甚至表现为全球的“独一无二”性,故而无法依据国外理论和经验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与手段,只有通过“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坚持实际问题的现实性与独特性,才能体现中国管理活动的细节与情景的“原汁原味”。基于此,我国管理学研究“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现实逻辑要求我们:

(1)“扎根中国管理实践”不仅要求管理学者要有“问题意识”,还要求管理学者应具备创造新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适应能力。


(2)“扎根中国管理实践”不仅是管理学研究的源头,也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链,并且在其中完整地体现出管理研究的洞察力与想象力,路径设计、结论检验及实践操作能力等,防止扎根研究全过程的链条断裂。


(3)“扎根中国管理实践”不仅要求我们不能在管理研究过程中仅从可能性推断现实性、用概念证明概念、从预设性推断合理性,而且要求有研究结果的实践性证明、现实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操作性与执行力。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逻辑

在当下,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性社会变革,这决定了我国管理学现实问题中大量涌现出复杂性、独特性甚至唯 一 性特征,因此,在当下,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性社会变革,这决定了我国管理学现实问题中大量涌现出复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特征,因此,既不能完全依赖西方管理思想和理论,也不能简单地从我们自己过去的管理经验中找到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套路。只有通过深入、具体地扎根于中国管理实践,才能推动管理学研究,提高我国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深度,也才能够实现原创性理论创新。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与建构我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

自主,直接意思是自己做主,表明了主体对某一活动目标与行为依据选择的独立性。在管理学研究语境下,自主性蕴含着以我国哲学与国情为引导,确立对管理问题本质属性的认知。当然,自主不是排他,而是对国内外管理文明的互补、互鉴和包容并蓄。另外,自主不是空洞的口号,要拿出自己原创的普适性知识变革与学术主张、并要能够用自主性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管理学研究对管理活动的贡献表现为要能够讲出、讲清楚、讲深刻基本、基础的道理。知识是道理的现实载体,理论是知识的系统化与逻辑化,无论管理思想与理论都是通过一个普适性、可表述、可运用的知识化过程形成的。知识化过程的最终结果是成为系统性与逻辑化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有着完整、稳定的架构,不是简单无序的堆积,还要有能够清晰表述的话语体系


上述这些,既是建构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品质要求,又是扎根中国管理实践范式的本质属性。















开展管理研究的基本路径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的主旨意识

管理学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重要性各不相同,其中,重大问题通常是高质量管理学研究的起点。这主要是因为重大问题通常蕴含具有全局影响力的理论内涵,且研究成果具有前沿性和突破性。要想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需要研究者不可对实践“跑马看花”或者“浅尝辄止”,而要静下心来真正“沉浸”到管理实践的深处,一丝一缕地梳理清楚现实问题的情景特征、逻辑纹理以及演化轨迹 。在 这一过程中,不宜对一些新现象、新感知过早地用自己所知的知识做预设、下结论,否则容易错失发现新规律、形成新理论的机会。在“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种主旨理念。


“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的主体意识

在形成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我国管理实践的本质,深入解读我国的管理经验,并准确抽象管理理论。这一过程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理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与国外不同的国情、环境、情景、哲学思维和文化逻辑等,而这些因素对管理理论逻辑与表达方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以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精神,推动我国管理研究在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与国外学术进行积极对话和交流。


所谓“抓手”就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要“切入点”。具体如何确定“切入点”,主要取决于管理学研究的核心目的性,这实际上也是开展管理学研究的价值选择。例如,为了凝练时代性管理科学问题,为了解释我国独特性管理问题、揭示管理问题的客观规律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自主构建源于中国管理实践又具有普适性、基础性管理理论等等。现实中,根据以上不同价值取向,“扎根中国管理实践 ”开展管理学研究 的主要抓手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讲好中国管理故事

在我国特有的管理场景和问题中产生的,具有浓厚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管理现象与原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在全世界基本上是独一无二的。


(2)设置新的话语议题

设定新议题,特别是设定具有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前瞻性和普适性的新议题,能够吸引国内外学术界多层次、多视角的关注并引发深入研究。这有助于在不断反复锤炼中达成对构建或重构理论话语的共识,进而夯实学术基础。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来实现新议题的原创性:①提出直接源自中国情境、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的独特的学术主张,或者将中国情境元素融入学术研究以实现中国化的学术拓展;②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致力于诠释、应用、指导有预见性的新议题;③努力摆脱过度依赖国外学术 为构建具有自主性和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做出贡献的新议题。


(3)凝练标识性新概念

管理学研究必须建立在专门的科学语言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就是标识性概念。中国的管理学理论创新需要重视对学术概念的提炼和定义,否则很难说提出了自主学术主张。

情感视角下的研究表明,从事组织不端行为可能会引发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增加或减少。通常情况下,从事组织不端行为往往会导致行为主体付出情感代价,然而,存在一些因素可以抑制消极情绪的产生或促进积极情绪结果的出现。


(4)拓展新的学术语言

当前,管理出现了从系统性到复杂性的整体演化趋势,这势必在人与新技术相互共生与共同发展的同时,引发出技术与管理、技术与伦理、技术与人的行为之间的潜在冲突和供需不均衡。此外,随着管理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和复合学科的不断涌现,基本学理的合理性、兼容性和拓展性等一 系列基础性新问题也会大量出现 。针对这些新问题的思考、表述、分析和交流等,将出现学术话语体系上的匮乏甚至空白。这表明,先进信息技术在提供强大管理研究能力的同时,还形成了管理学研究“话语空白地带”,迫切需要我们去填补


(5)实现学理链大循环

在当前的管理学研究中,存在着某个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需要构建完整的学理链来解决。这个学理链包括理论哲学思维、核心概念体系、基本原理体系、科学议题体系以及方法论与方法体系 。每个环节都要能反映出问题的本质属性,并且在转折节点处要有合理的转换逻辑。这样的理论研究路径不仅仅是对某个具体理论专题的思考,更是对整个领域一般性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这类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可以被视为最重要、最完整、最具标志性的管理理论创新路径。















必要价值与文化学术生态















在我国管理学研究宏观整体性层面,需要构建良好的“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的生态环境与机制。这样,可以让一批有志趣、有能力的学者在比较稳定和相对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中聚精会神于管理学大问题、真学问的深入研究,并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取得有较大影响力与贡献度的中国化管理学术成果。


之所以强调需要构建这样的稳定和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主要是因为这类中国化管理学术成果不仅体现了学术高水平、前沿性,还可能具有突破性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理论成果的突破性是管理理论研究高水平的标志,相较于现有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 ,它们通常需要提出新概念、新原理,以及设计基于这些新原理的重要科学方法和解决重大复杂现实问题等。事实告诉我们,要能够取得这样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仅需要“扎根中国管理 实践”,而且要在“扎根”中:

(1)要充分认识到完成这一任务的艰巨性,要有充分的学术研究韧性,例如需要研究者长期坐“冷板凳”思考科学问题。


(2)要有充分的创新精神,从实践中挖掘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规律 ,往往无经验、无案例、无样本借鉴,要求学者具有丰富的学术想象力以及“无中生有”的集成能力。


(3)要认识到“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与一般的以我国管理实践为案例的研究不同。一般的以我国管理实践为案例的研究往往是以国外管理学术思想与理论体系为准绳,通过我国实践作为案例论证国外学术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共生性,或者仅仅做少许改进与拓展,最终还是囿于国外学术思维框架。这样的范式虽然有其一定的意义,但往往缺乏自主性学术创新内涵。 因此,如果仅仅如此,这样的案例研究还没有达到“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品质。所以,我们应当把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开展管理学研究与一般的管理实践案例研究区别开来,前者作为一类“高质量”管理学术中国化研究范式,在学术质量、水平以及对我国管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一般方法论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结论















“扎根中国实践”的内涵极其丰富,不能把“扎根”简单地理解为研究路径的单向“往下”,它同时包含着通过汲取实践的营养,强壮管理学研究的生命力和保持鲜活的生命性,并且在管理哲学思维引导下,最终使管理研究之树枝繁叶茂、顶天立地。所以,“扎根中国管理实践”是我国管理学研究可贵的优良品格















其他















参考文献

盛昭瀚.扎根中国实践是我国管理学研究的优良品格[J].管理工程学报,2024,38(02):1-7.















往期回顾

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方法 | 怎么回答导师:文献查全了吗?

写作 | 文献综述在前言与正文两次出现的四个原因与区别

观点丨程絮森: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前景

方法 | 量化研究论文要注意三个关键环节


新书速递







征稿信息

HICSS-58 Minitrack Call for Papers


美编:任昱菡

:王天姿

来源:管理工程学报

系wangtianzi0402@ruc.edu.cn删除


RUC互联网新经济
分享数字经济、数字商务、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等研究前沿动态,包括学术期刊与会议讲座动态、研究方法与写作技能、数字化发展主题产学研政最新观点。本公众号由RUC数字经济与商务协作实验室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