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小讲堂(第十一期) | 穿越千年,领略宋代“古韵遗风”:宋白瓷盖罐

旅行   2024-09-27 18:40   江苏  

  前言  

千年古镇别桥,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低语,历史的见证。近期,别桥镇文旅办精心策划“文博小讲堂”栏目,带领大家了解别桥文物精髓,品味别桥文化遗产风土,感受别桥文物遗产的魅力。

此刻,让我们缓步踏上时光的青石小径,穿越千年的风霜,步入宋代瓷艺的辉煌殿堂,深入探寻古代匠人心灵手巧的秘境,聚焦于那温润如玉的宋白瓷盖罐之上,一同品味它所蕴含的高雅韵味与匠心独运。

今天介绍的文物是一只来自宋朝的白瓷盖罐。在别桥镇目前已出土的文物中,属于宋朝的数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其中这只白瓷盖罐尤其令人喜爱。这只宋白瓷盖罐1991年9月出土于别桥砖瓦厂,为宋(960-1279年),通高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6.8厘米,盖径9.2厘米。


制瓷工艺在宋朝进入极盛时期,名窑迭出,名扬天下,且造就了中华瓷器第一个美学巅峰。别桥砖瓦厂出土的这只白瓷盖罐,矮圈足,鼓腹,罐腹一侧刻有折枝梅一枝,对侧刻饰有一弯新月,均着浅褐色。荷叶形罐盖,盖上有虬枝形钮,隆顶平沿,与罐身母口相扣,通体施白釉,釉不及底,底足无釉。

造型规整饱满,自然古朴,典雅素丽,刻划装饰纹理清晰,雅致动人,透露出清新质朴之美。若是白居易见到了,恐怕又要兴之所致,发出“白瓷瓯甚洁”的感叹,准备“此处置绳床”,来一场惬意的水边绿阴下煎茶品茗会,得以醒醒酒、消消食了!

在之前“文博小讲堂”第四期“西周原始瓷罐”篇已经介绍过,瓷器是从陶脱胎而来的,而中国瓷器从商周以降,一直是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白瓷,并非由另外一种物质制造,是从青瓷演变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不同。古代制瓷工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在隋代,能够将原料中的氧化铁成分控制在需要的比例之内,制成稳定的洁白瓷器。

当然,从色彩上来讲,白瓷的“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代科学上通常以“白度(whiteness)”来表示物质表面白色的程度,规定了以氧化镁为标准白度100%。按照现代瓷器的测试标准,“白度”达到70%—80%才算是符合“白瓷”的定义。我们所说的白瓷,包含灰白、乳白、象牙白、白中泛青、白中闪黄等。




进入唐代以后,中国瓷器工艺水平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白瓷制品大量生产,且使用范围很广。“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赞统领唐代瓷业半壁江山的邢窑白瓷“类银类雪”。杜甫曾用“君家白碗胜霜雪”来形容朋友家的白瓷碗,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以致于想向朋友借碗,“急送茅斋也可怜”,真真是难得幽默了一把。

邢窑白瓷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白瓷产地有三个,一个是兴盛于唐代的河北邢台的邢窑,其白瓷制品“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一个是河北保定的定窑,制品“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在宋金时期最盛;再一个就是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福建泉州的德化窑,德化瓷畅销欧洲,被称为“中国白”。从时间上看,这只白瓷盖罐可能来自定窑和德化窑。但是,很巧,在江西吉州博物馆内,珍藏有一只“吉州窑白釉刻花梅枝纹盖罐”,造型和纹饰与这只白瓷盖罐几乎完全一致,那它应该是来自江西的吉州窑没错了。

吉州窑白釉刻花梅枝纹盖罐


古人认为梅花最雅,宋人尚雅,所以宋朝人尤其喜爱梅花。在冬天清冽的寒风中,傲雪寒梅绽放在清冷的夜色下,残月高悬,花筛月影,高洁、孤傲、清幽,一如宋之文人。这“雅”的意境已是足足的了,偏偏还有一个极为雅致的名字——“月影梅”。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的话,那么清雅、文艺就是宋朝的气质。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道出了宋人无尽的风雅。

古镇别桥的特质也离不开“文艺”二字,拥有悠久灿烂历史的别桥正是人文渊薮、人杰地灵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艺繁荣。拥有这只瓷罐的主人定是紧跟了时代的朝流,说不是还是当时别桥地区一名活跃的文艺青年。


这一期的“文博小讲堂”就到这里啦,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期吧!


下期预告:

|玛瑙竹叶依门石I

供稿:文旅办

编辑:闫   侠

审核:吴湘琴

发布:潘   超




别桥原乡
溧阳原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系别桥镇人民政府所属国有公司,公司旨在发展和建设别桥镇文化、旅游产业,负责宣传别桥形象,展示别桥风貌,传播别桥文化,服务别桥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