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别桥,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低语,历史的见证。近期,别桥镇文旅办精心策划“文博小讲堂”栏目,带领大家了解别桥文物精髓,品味别桥文化遗产风土,感受别桥文物遗产的魅力。
此刻,让我们悠然漫步于岁月的玛瑙小径,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探索古代工匠智慧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聚焦于那清雅脱俗的玛瑙竹叶依门石前,一同沉醉于它所展现的苍翠生机与匠心独具。
今天介绍的文物玛瑙竹叶依门石,现位于别桥镇马家村马家祠堂大门两侧,配有青石基座,通高1.89米,长2.63米,厚0.3米,其中玛瑙竹叶石高1.63米,长1.73米。2001年7月被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对玛瑙竹叶依门石还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明嘉靖年间,别桥马家为马从谦建解元进士牌坊时,此对石立于牌坊前。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驻军溧阳,在溧阳城东门建造侍王府,将马家的这对依门石运往溧阳,竖立于侍王府门前。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为防止此石被侵占,自此开始,凡溧阳县令更迭一次,马氏族人即将证明此物为马氏所有之书牍上呈一次,数十年未中断。到进入民国时,堆积的陈证函碟高度已超过一尺了。民国七年(1918年)赵汝梅任溧阳县知事,拟改建县府,马家的马敬培(字厚子)时任省参议员,二人友情深厚,马敬培与赵汝梅一再商请,终将此石运回至马家村,置于马氏大宗祠马世祠厅首。文化大革命期间,村上人将石埋于土中,方免遭“破四旧”之灾,得以保存下来。
依门石又叫门当、门当石,没错,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中的“门当”。户对多为木雕或砖雕,在门楣或门楣双侧,门当石则放置于宅院正大门两侧,在地上,都是成对出现的。那为什么在婚嫁时要讲求“门当户对”呢?因为在古代,门当和户对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是可以随意置放的。门当形状也有讲究,圆形为武官,象征战鼓,方形为文官,象征砚台。此依门石在门外部分正是圆鼓形。所以门当在民间又被叫作“门鼓石”或“抱鼓石”,就是缘自圆鼓的形状,古人认为鼓声能通神和辟邪,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除夜雪》一诗中以“击鼓人驱鬼”开头,南宋诗人陆游在《村饮》中写有“击鼓驱殇鬼”,认为击鼓发出的宏阔威严、厉如雷缝的声音可以震慑妖魔。
一般的依门石,表面都刻画有瑞兽、花卉等各种纹饰,而这对依门石却是表面不仅无雕刻装饰,反而异常平滑、光亮可鉴,这正是此石的特别之处,曾在天朗气清时将三里外别桥集镇的景象映照其上,若以铜元摩擦石面,可吸而不落。更为神奇的是,在淡红玛瑙色的石头里面,片片淡灰黄色竹叶清晰可见,原是竟有竹叶化石藏于其内,实属罕见。
这一期的“文博小讲堂”就到这里啦,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期吧!
供稿:文旅办
编辑:闫 侠
审核:吴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