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小讲堂(第十四期) | 中国法帖之冠、丛帖始祖——《淳化阁帖》刻石

旅行   2024-10-23 19:00   江苏  


前言



千年古镇别桥,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低语,历史的见证。近期,别桥镇文旅办精心策划“文博小讲堂”栏目,带领大家了解别桥文物精髓,品味别桥文化遗产风土,感受别桥文物遗产的魅力。

此刻,让我们携手踏入淳化阁帖那深邃的字海,细细品味其中蕴藏的无限奥秘,一同迷失在那流淌着遒劲风骨与千年积淀的文化长河之中吧!


今天介绍的文物——《淳化阁帖》刻石,虽属明朝天启年间,但其渊源却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建立初期。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命人将珍藏在宫中秘阁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书法名家103人420篇作品,分类整理成十卷,第一卷为从汉章帝以来包括晋武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在内的帝王作品,第二、三、四卷为张芝、钟繇、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等历代名臣作品,第五卷为苍颉、夏禹、孔子、史籀、李斯、蔡琰、卫铄、怀素、张旭等诸家古法帖作品,第六、七、八卷王羲之作品,第九、十卷为王献之作品。这些书法珍品被刻在枣木板上,并制成拓本若干,赏赐给王公大臣收藏观赏。《淳化阁帖》由此而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楷、行、草、隶、篆各书体齐备,被誉“中国法帖之冠”、“丛帖始祖”。


然而至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宫中失火,《淳化阁帖》拓刻的木板以及宫中收藏的历代名帖被大火烧光。痛惜之余,庆幸还留有那些散存各处的拓本。其中有一本,被赵氏郡王府收藏。

石刻拓片

到了南宋初年,宣议郞虞维(字敦素)娶赵郡王府郡主为妻,郡主自小酷爱书法,对府中所藏《淳化阁帖》拓本爱不释手。于是,这套帖被当作嫁妆,带到了虞家。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虞维携妻子及两兄弟,带着家中老小,由丹徒黄泥坝来到风水宝地允定(今别桥)定居,建房置田,繁衍子孙,世代居住,《淳化阁帖》作为虞氏族中之宝世代传之。

虞家保存原址

淳化阁帖石刻 溧阳市博物馆藏






时光辗转到了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虞家珍藏的《淳化阁帖》拓本被肃王府征集去以作重新摹勒上石之用,历时七年完成,被称为“肃府本”。而“肃府本”刻成后,拓本却未见归还虞家。虞氏族人便设法以“肃府本”为模版翻刻了一套帖石,这个传家宝即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这套《淳化阁帖》刻石。现存世的《淳化阁帖》石刻只有三套,即兰州“肃府本”、西安“关中本”和江苏“溧阳本”,“溧阳本”即是别桥虞家留传下来的这套,三套刻石中,只有“溧阳本”是私刻。虞氏《淳化阁帖》刻石所用石料为溧阳周边山脉石灰岩中的上乘材料,单块长80—82厘米,宽30—32厘米,厚11—14厘米,单面刻字,在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劫难和“文革”浩劫后,经修复,现存刻版116块、亡佚8块。别桥《淳化阁贴》刻石1957年是江苏省革委会最早公布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江苏省第一、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淳化阁帖》肃府本

明重刻《淳化阁帖》

阁帖残毁碎石

书法家赵孟頫曾这样评价《淳化阁帖》:“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这应该是对《淳化阁帖》存在并传承的价值、意义之所在的最好注解了吧。


这一期的“文博小讲堂”就到这里啦,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期吧!





乡试石



供稿:文旅办

编辑:闫   侠

审核:吴湘琴

发布:潘   超




别桥原乡
溧阳原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系别桥镇人民政府所属国有公司,公司旨在发展和建设别桥镇文化、旅游产业,负责宣传别桥形象,展示别桥风貌,传播别桥文化,服务别桥人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