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别桥,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低语,历史的见证。近期,别桥镇文旅办精心策划“文博小讲堂”栏目,带领大家了解别桥文物精髓,品味别桥文化遗产风土,感受别桥文物遗产的魅力。
此刻,让我们轻踏岁月的石阶,穿越千年的尘埃,深入古代匠人的智慧殿堂,探寻史前先民生活的质朴与巧思,聚焦于那沉甸甸的石锛与锋利的石凿,一同领略它们所承载的原始力量与工艺之美!
今天介绍的文物是距今6000-5000年的石锛和石凿。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别桥现境内的马家村和后周地区、观阳村唐头,分别出土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工具石锛、石凿。
第一件文物石锛,其长5.75厘米,锛口宽3.22厘米,把宽2.86厘米,重35克。
这件石锛,乍一看与普通的长条形石块无二致,但关键在于其下端的切面。这切面不是自然断裂形成的简简单单的切面,而是经过人类细心磨制的单面刃,且顶端和两侧也是有明显的人工形成的长条平面。
遥远的五六千年前,人类尚处在新石器时代,别桥境内已有先民居住,那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使用磨制石器。磨制石器是较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更为精细的石质工具,人们先把石块打制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把它放在砺石上蘸水加砂磨光,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石器表面平整光滑,器型规整,刃部锋利,可多次使用。
石锛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它的斜切面形成的刃可以用来砍砸、刨土,相当于现在人们用的斧子。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再磨去一块以方便手握,叫“有段石锛”,有的还能装上木柄,应该就是斧头最初的模样吧。
所谓“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我们可以遥想别桥先民们用它砍伐、加工树木的场景,或许在这样的工具帮助下,人们剖凿砍削树木制成了一条小船和船桨,经常划着船到附近的河里捕些鲜美的鱼虾回来改善伙食。
从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也由原先的狩猎、采集发展到了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相应的,来源稳定的食物也让聚落方式由被动的迁徙方式转变成了固定的村落。由此可知,在距今约6000年,至少在今别桥马家、后周地区、观阳村一带已形成了村落,人们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聚居的人们,从事劳动生产的工具多有石锛、石斧、石镰、石刀。
第二件文物石凿,其一长22.5厘米,刃口宽5.69厘米,重1.54千克,另一个长8.63厘米,刃口宽5.63厘米,把宽4.28厘米,重0.3千克。
这两件石凿都是经过精心磨制过的,一件体长、色浅,另一件稍短、色深,圆柱形,双面斜刃,刃角突出,器形完整。两件石凿通体光滑,很明显都是使用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它们看起来很小巧,却是属于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加工工具,这种灵巧又实用的工具可以用来加工其他石质、骨质、木质工具。
今天介绍的这三件石制工具,在别桥的众多文物中显得是那么的粗糙与简单,粗糙到看上去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简单到只有一个尖尖的角,似乎随处可见,毫不起眼。或许,在很多很多年前,它们曾经被人捡起,因过于普通而被随手丢弃,又隐入时光的尘烟里。然而,它们又是那么的不普通,这些小小的石块,是数千年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劳动工具。这上面凝结了先人的智慧与探索,承载着多少人生存的希望和对更好生活的憧憬。这上面铭刻了时间,凝视着它们,让人不由得想象着岁月的悠长和自然的变迁,慨叹着人类文明道路的遥远漫长。
这一期的“文博小讲堂”就到这里啦,让我们敬请期待下一期吧!
宋白瓷盖罐
供稿:文旅办
编辑:闫 侠
审核:吴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