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档今读丨古徽州人一生有“礼”

2024-11-19 17:34   安徽  


古徽州地区自古儒风独茂、人文荟萃,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从朱子《家礼》到族规家训,从“三书六礼”到徽州祠祭,使徽州地区蔚然形成一种“村无稗俗,里存俭让”的礼仪生态,礼仪文化渗透到徽州的每个角落。走进安徽省档案馆“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展厅,众多珍贵文书档案为我们揭开了徽州成为“礼下庶人”典范背后的故事。



徽州宗族的“家礼”



徽州为程朱阙里,深受朱子思想的影响,崇礼亲仁,民风淳朴。徽州宗族在伦理、生活等方面,悉遵朱子《家礼》行事,通过各种形式普及、践行礼仪,留下很多关于礼仪方面的徽州文书。


在此次展览中,休宁县档案馆馆藏的《茗洲吴氏家典》格外引人注目。“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茗洲吴氏家典》中这样写道。南宋理学家、新安朱氏后裔朱熹在哲学思想上不仅给“礼”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地位,而且为之著书立言,以表明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为此他专门编了一部《家礼》,对家族中冠、婚、丧、祭等四项主要活动以及人们起居、言语、出行等日常生活细节,提出明确规定。朱熹的《家礼》逐渐成为徽州各宗族族规家训的思想精髓,而《茗洲吴氏家典》正是一部以《家礼》为范本的家族礼书。


《茗洲吴氏家典》为清雍正年间茗洲人吴翟根据明代吴子玉《茗洲吴氏家记》并结合本宗族情况编成,涵盖了家规以及冠昏丧祭等各项礼仪的相关规定,共有八卷,卷一开篇罗列八十条家规,从“忠、孝、节、义”四个方面规定家族成员行为规范,卷二至卷八详细讲解家礼,提倡修身持家、自省自励,是一部关于家礼、家训方面的著作,堪称徽州礼教的典范,是研究徽州文化的重要史料。


《茗洲吴氏家典》的家规部分,用了十数条来规范宗族子孙的日常行为,要求尊重长辈、行为端正、惩戒赌博、行善积德、扶危助困。特别是家规第34条,对出仕者还提出了具体要求:“子孙有发达登仕籍者,须体祖宗培植之意,效力朝廷,为良臣、为忠臣,身后配享祖宗之祭。有以贪墨闻者,于谱上削除其名。”茗洲吴氏家族将为官忠良作为族人死后配享祖祭的前提,一旦违法贪墨,家族则以从宗谱上除名的方法对其进行惩处。又如家规第39条规定:“家道贫富不等,诸妇服饰,但务整洁,即富厚之家,亦不得过事奢靡”。这些行为规范,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书六礼”论婚嫁



在古徽州,婚嫁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被视为一生的承诺和责任,因而婚礼习俗遵守传统汉族结婚时的“三书六礼”。“三书”乃婚姻之文书,分别为聘书、礼书和迎书,以书面契约的方式,公证婚姻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六礼”则为六道礼法,按婚礼流程,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三书六礼”也被视为明媒正娶的标志。


如今徽州传统婚礼依然被传承和延续。(资料图片)


通过此次展览中黄山市档案馆馆藏的《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程敦伦所书礼端》可以看到,在这张大红纸上罗列了婚礼所需相关器具和物品,比如“银器全堂,红青布四对,建布青二对,绿布一对,美人红一对……”此外还有喜烛彩炮、信纸笔墨、红笼大轿,由此可见徽州人筹备婚礼十分讲究,面面俱到。到了迎亲当天,唢呐清鸣,迎亲搬嫁妆的队列走在前,后面就是那红艳艳的大花轿,与围观的村民一起热热闹闹的去接新娘子咯!


在另一份档案《清代结婚礼书》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书写在带有吉祥图案的红色纸张上。清代结婚重视生辰八字,八字相合是当时婚姻能否结成的关键因素,因而徽州婚嫁中就专门有合八字的环节,男女的八字相匹配,也宣告双方婚事初露曙光。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篁墩程氏统宗祠司年合併拾年轮表》。


徽州婚嫁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传统仪式和民俗。例如,在新婚之前,新人双方要穿红色衣服,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在婚礼上,要进行敬酒、敬茶等仪式,这些仪式表达了新人和双方家庭的尊敬和友好。此外,在徽州婚嫁中,还有舞龙舞狮、放鞭炮、吃喜糖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使整个婚礼更加生动、热闹。


相比简约的清朝婚嫁文书,民国时期的婚书则精致不少。比如黟县档案馆馆藏的《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结婚证书》,生辰八字、聘礼等内容已经不再体现,取而代之的则是“情敦鹣鲽”“祥叶螽麟”“永结鸾俦,共盟鸳蝶”等华丽辞藻,并绘有比翼鸟、花卉等吉祥饰物。这份结婚证书上不仅有新郎新娘的名字,还有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的名字,不仅内容丰富,样式也更加精美。


徽州婚嫁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蕴含着徽州人积极向上的婚姻观、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承载了徽州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和现代婚礼相比,安徽人的爱和浪漫在这些婚嫁文书中体现得更淋漓尽致。




古老的祭祀礼仪



清明时节对先祖的思念,祭祀成了最主要的形式。自古以来,徽州人便以虔诚的态度对待祭祀礼仪,认为这是表达对祖先敬意、祈求家族兴旺的重要形式。


在此次展览中,黟县档案馆馆藏的《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黄箓法坛龙简》真不一般,这可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民间家庭祭祀祈祷上天地府的石刻档案。这份珍贵的龙简载体为黟县青石中质地上乘的浅灰绿岩,龙简上一共有205个文字,将祭祀情况刻记其上。在龙简的文字记录中,详细记录了大宋监察御史汪义端为其母大祥家祭开设黄箓法坛进行超度等活动。


那一年,汪义端专程返回家乡歙县会昌乡,此行的目的便是为母亲的“大祥”之礼。所谓“大祥”,就是古代父母去世二周年的祭礼。此时的汪义端,已经从太学博士做到枢密院编修、再到秀州知州、监察御史等官职。因此,“大祥”这个祭礼在注重古代礼仪的古徽州来说,注定是一场大操大办的礼仪。为了让祭祀场面看起来比较隆重,汪义端特地请来一名道士在会昌乡设立了一个黄箓法坛做法,为母亲祷告超度长达五个昼夜。当家祭结束后,依照礼制这块刻有记录了整个祭祀过程的龙简被放入汪义端母亲的坟茔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无意间从地下挖了出来,随后它被黟县档案馆征集进馆。也使得今天的人们,通过其上的文字,能够一睹当年民间的祭祀场面。


而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篁墩程氏统宗祠司年合併拾年轮表》,则提到流传于古徽州的另一项重要祭祀礼仪——“徽州祠祭”。通过这份档案可以了解到,当时徽州有程氏支派141派,分成10组,每十年一轮,制订了一整套详实的宗祠祭祀的轮值表。


宗祠是徽州人寻根问祖之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徽州祠祭是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民俗活动,是维系家族群居的精神纽带。徽州祠祭寓教于乐、寓教于礼,倡导“忠孝礼仪”,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让徽州人感受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文:安征 王晓峰



END





扫码关注我们






安徽档案
安徽省档案馆官方公众号。发布档案信息,宣传档案工作,传播档案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