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秀才,需先童试
状元频出,名扬四海
徽州书院,星罗棋布
很多人一定会好奇,为何徽州地区能在科举考试中“状元”频出?其实从宋代起,徽州“俗益向文雅”,特别是宋室南渡后,“新安比之邹鲁,博雅之儒,彬彬如也”,从此徽州“文风昌盛”“名臣辈出”,开始跻身于中国文化教育发达区域行列。到明清时期,徽州各种教育机构星罗棋布,形成了教育高度繁荣的局面,被誉为“文献之邦”“东南邹鲁”。
书院是明清时期徽州教育繁荣的主要表现之一,在徽州教育繁荣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明清时期,徽州知名的书院有府属紫阳书院、古紫阳书院,歙县的斗山书院、问政书院,休宁县的还古书院、海阳书院,婺源县的紫阳书院、福山书院,祁门县的东山书院、神交精舍,黟县的碧阳书院、中天书院,绩溪县的颍滨书院等。书院的发达,成为明清徽州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明清时期绝大多数书院把课艺、应举列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清咸丰三年(1853年)海阳书院会课卷》是一份书院内的日常测试卷,通过档案不难看出,当时书院围绕科举考试制定了严格的课艺制度。海阳书院是知县王佐于崇祯八年(1635年)创建,可以说海阳书院是休宁众多状元的摇篮,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休宁县最早的教育学府。
此外,歙县档案馆馆藏《清光绪三年(1877年)紫阳书院课艺》也印证了当时徽州书院的教学方向。通过这份档案不难看到,当时紫阳书院的教学方式是主讲与自学相结合。而另一份档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问政书院甄别童生汪孔祁试卷》,则是国画大师汪孔祁的童生试卷,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试卷记载,童生姓名汪孔祁,考试成绩为“上取,第三名”。这份试卷还保留了原主考官的批语,内容为:“大含细入,高挹群言,非有火候者莫办”。足见主考官对少年汪孔祁评价之高。当时的徽州书院成为众多落选童生就学应举的场所,这一点与这份试卷的性质相吻合。
徽州书院是培育人才的地方,通过“讲会与课艺并行、学术与功利并举”,既提高了徽州学子的学术水平,又满足了他们应举入仕的现实需要,为明清时期的徽州培养出大量人才,见证了古徽州600余年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
文:安征 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