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档今读丨75年前, 人民助力渡大江

2024-10-30 17:32   安徽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75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争史诗,至今激荡人心。


在渡江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支援前线的工作中,夜以继日筹集粮草、征用船只,铺路架桥、运送弹药,拥军过江、抢救伤员,为渡江战役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近日,“追梦扬帆忆峥嵘——纪念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长三角档案联展”在合肥开展,通过众多珍贵历史档案,75年前人民群众支援渡江大军的画面慢慢浮现眼前。



波澜壮阔的“支前运动”


渡江战役在1949年4月20日夜打响,但早在1949年1月,为渡江战役做准备的支前工作就已经启动。

据党史记载,1949年2月8日,华东局决定把华中支前司令部与江淮支前司令部合并为华东支前司令部,统一指挥安徽和苏北的支前工作。2月14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在蚌埠召开会议,制定《关于我军南渡的支前计划》。江淮地区一至五地委和蚌埠、合肥市委及皖西区党委进一步部署支援渡江战役,建立健全各级支前机构,为支前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安徽是渡江战役的重要备战基地和出发地。在“追梦扬帆忆峥嵘——纪念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长三角档案联展”中,有一份1949年2月27日《江淮一专署紧急命令》档案,要求各县后勤司令部“为迎接大军行动准备,希速完成如下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抢修公路,在3月8日前,各县要修筑“明光至滁县、滁县至六合……水口至来安等路”,修补“明光至六合、明光至扬州(经盱眙天长)”等路,“各路均需能通炮车、十轮卡汽车之用,路在那(哪)县境内,民工与材料均由那(哪)县负责”;第二个任务是筹备粮草,“六合立即准备现粮两百万斤及五万人三天过境粮”,“来安、大营相官、水口三区立即准备大米一百八十万斤送往乌衣粮站”;第三个任务是组织担架队,“炳、盱两县”“集中全力迅速完成原规定之常备团及普遍组织之二线担架”,待命集中,“六、来、加三县,除修路送粮送草外,原规定之常备营仍须完成,并抓紧整理组织二线担架,待命使用,滁县亦应作二线担架之准备”。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皖西二专署为支援大军渡江告各界同胞书》

兵马未动,粮草先筹。展览中的的另一份珍贵档案《皖西二专署为支援大军渡江告各界同胞书》中特别提道,“一方面应该百分之百完成政府分配的粮草任务,保证大军有饭吃,有草烧,俗话说‘大军未到,粮草先行’,如果我们不事前准备好,则大军一到,必然会形成一时的混乱现象,不仅影响大军的供给,而且会增加群众的额外负担,这是对公私双方都不利的,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做到适当的公平合理,粮多多出,粮少少出,否则造成奇轻奇重的现象,也会妨碍这一任务的完成。”

据不完全统计,仅江淮和皖西两地区人民就提供粮食1.5亿斤。在我党的组织动员下,安徽人民积极投入到支前工作中,夜以继日筹集粮草、铺路架桥、运送弹药,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支前热潮,为战役提供了坚强的后勤支援和物资保障,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军民齐心协力支援渡江

为了保障渡江支前工作开展,华东支前委员会、华东支前司令部相继发布了《支援前线奖惩办法》《船只支前暂行办法》《用船运费暂行办法》《关于江南新区征借粮食的初步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既保证了部队的需要,又兼顾了地方的承受能力和支前民工的切身利益。

展览中展出的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档案馆馆藏《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关于新区征借粮草的布告》档案,详细阐述了当时人民解放军的征借粮草政策:“所有当地人民,必须立即动员起来,按照上述规定,自觉自愿地借给本军以必需粮草,使无匮乏之虞;并必须了解,这种征借,绝对不同于国民党的征粮征实,国民党的征粮征实,只是一种敲诈人民的借口,而解放军的征借,不仅由于一时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抵缴公粮田赋,力求负担合理,一到条件成熟,即将逐渐树立和老解放区一样的一种公平合理的公粮制度。所有各级征借机关,工作人员,必需普遍向当地人民作深入的动员工作,忠实地执行本军征借粮草政策。”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支前民工的利益,我党制定了许多有利的政策。通过档案《皖西一专署关于船工待遇等事项规定的通知》中可以看到,“船工待遇,平时按每日每人米四斤半,家属大人每日每口二斤半,十岁以下小孩每口每日一斤半。”在千方百计保障群众利益的同时,我党也建立了完善的奖惩体制,激发军民积极性,增强纪律性。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档案馆馆藏的一专区支前指挥部颁布的《开展支前立功运动奖惩暂行办法》,明确党政军民各级人员凡在支援前线工作中,完成任务或完成架桥修路等具体任务者,均应予以奖励;有消极怠工、别有用心者,亦严格惩办。

在广泛深入地组织动员下,人民群众政治觉悟高涨,宁可全家挨饿也要保障渡江大军的粮草供应。在合肥、六安至安庆的进军路上,数十万支前民工肩挑、手推、人抬,把大批粮食、柴草和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我军集合地。苏北、皖北等地动员民工320万人,组成担架队、运输队,运送物资和转运伤员。合肥人民共转运物资5125万斤,转运伤员8500人。来安县、炳辉县(今天长市)、嘉山县(今明光市)等组成4个远征担架团和2个挑子团随渡江大军南下。当时,人民群众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小木船见证军民鱼水情

“过江全靠船,船是命根子。”要把几十万大军运过汹涌的长江,足够的船只是保障顺利渡江的重要战略物资。据史料记载,为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国民党军队把沿岸的船只强行拉往江南,来不及拉走的就地破坏或沉入江底、湖底,给我军造成极大困难。动员水手、船工和征用船只变成了重要的渡江支前工作。

渡江战役纪念馆里的“人民支前”雕塑

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相关档案记载,1949年3月24日,中共皖西三地委下发了关于训练划船水手的通知。要求“各县应在党政军民、工作人员、战士及老百姓中,调查能划船的人,说服动员,经短期培训,派干部指导,划船人员按技术人员待遇,其家庭并予适当照顾。”

当年,参加渡江作战的将士多为北方人,大多不擅水战,所以需要进行水战练习,此时的巢湖便成了渡江大军的天然练兵场。为了让战士们熟悉水情,老船工、老渔民主动到部队讲解长江水流的特点、帆船如何利用风向、遇到危险如何处置等问题;老船工还带领战士们到湖上练习如何撑篙、划桨、摇橹、扯篷、掌舵和上下船、走跳板等,打消了一些战士对长江的畏惧,提高了胜利渡江的信心。

1949年4月4日,江淮一地委通报了三河尖支前善后工作情况。“待部队过完后,马上结束支前进行了善后工作,在船的赔偿上,根据坏的程度大家评议,赔偿修理费:轧坏陈玉金大船一只,赔偿修理费米7500斤、红面200斤;轧漏船四只,王连举赔偿米1300斤,荣耀宗米800斤、红面200斤,李生林米300斤、红面100斤,张文轩米250斤、红面100斤。”从这份档案中可以看出,当时三河尖的支前善后工作及时、细致,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群众嚷着说:“民主政府说啥办啥,说赔就赔,中央军过去在这里的时候,光要东西还打人,你看民主政府多好!”据统计,整个渡江战役中,安徽共出动民工279万次,支援粮食3.6亿斤、柴草7.2亿斤、大小车辆9.8万辆,大小船只1万艘。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75年风云变幻,但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永放光芒,人民群众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永载史册,军民团结、一往无前的“渡江精神”依然映照中华大地,继续引领江淮儿女踔厉奋发,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奋进,不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文:安征 王晓峰



END









安徽档案
安徽省档案馆官方公众号。发布档案信息,宣传档案工作,传播档案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