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个铜工业基地……铜陵如何“因铜得名、以铜而兴”?新中国铜工业为何会从这里起步?通过安徽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让我们一同回顾新中国铜工业的起步和辉煌。
千年炉火耀铜都
“铜陵于1956年10月建市(时称铜官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67.8万人,是中国古铜都。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其矿山采掘、炼铜和铸器活动,始于商代早中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铜陵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通过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99年《古铜都辉煌的五十年》不难看出,古往今来,铜陵一直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产铜基地。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诗人李白游历铜陵时留下的千古绝唱,还原了唐代铜官山火照天地、红星迸溅的铜冶炼场景。
其实,自东周时期,铜陵先后隶属吴、越和楚,频繁的交战加大了此地铜矿的开发。秦汉至唐宋时期铜陵铜矿采冶活动达到鼎盛阶段,成为铜采冶中心之一,历朝政府选择铜陵置官冶铜,如西汉的“铜官”、六朝的“梅根冶”、唐代的“铜官场”、宋代的“永丰监”等。光辉灿烂的铜文化,为铜陵这座城市点缀了一抹古朴厚重的色彩。
档案中还记载道,“鸦片战争后,英、日等帝国主义者相继来此掠夺矿产资源,使得整个矿区一片荒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把铜官山作为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多方调集人员,筹备物资,积极进行矿山的恢复建设工作,铜陵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古老的矿山又焕发出青春活力,一座崭新的工矿城市在昔日的荒山野岭迅速崛起。”
铜,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机械、化工等领域,在大国角力中举足轻重,更是基础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1949年10月1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铜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十分匮乏。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同年12月29日,第一次全国有色金属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恢复建设铜官山铜矿。新中国铜工业从铜陵开始,正式拉开序幕。
排除万难创第一
铜官山矿是历史悠久的采矿基地,铜陵人与这座山有着特殊的情结,当地人常说“先有铜官山矿,后有铜陵市”,因此铜官山也被称为铜陵的“母亲山”。
随着铜官山铜矿建设吹响集结号,一大批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铜官山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起步。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2000年《古铜都竞显风流(叶大钊)》记载,“在中央和华东工业部的重视下,工程处从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及安徽淮南、马鞍山调来一批干部、工人,其中不乏当时国内出色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他们来到铜官山住草棚、饮溪水,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从事矿山重建工作。”
当时在没有电力、道路和开矿机器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建设者们开启了一段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夏日里,他们头顶炎炎烈日,劳作在野外,汗水湿透了衣衫,全然不顾。晚上,昏天黑地,蚊虫如雾,搅得人难以入睡,只得用茅草熏。冬日,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不少人的手脚都冻得开裂了,浑然不觉。正是凭着一股不畏难的“闯劲”、不退缩的“韧劲”、不怕苦的“狠劲”,才使得铜官山恢复建设工作按计划进度顺利推进。
“1950年7月,建设者们恢复了矿山至江边的铁路,12月修复一辆机车,保证了器材、物资的运输。同年8月,10千瓦蒸气发电机修复发电。1951年11月,200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同年11月,日选矿能力400吨的选矿厂投产。1952年6月,铜官山老庙60米坑道首先恢复出矿。”档案中记载的累累硕果,无不彰显建设者们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
1953年5月1日,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上午7时,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在铜官山冶炼厂诞生。这一天,代表着集采、选、冶为一体的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的出现,更表明新中国的炼铜史翻开了撼人心魄的一页。
兴业带来人丁旺,1956年铜官山矿区人口已近4万人,为了适应工矿生产的发展,同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铜官山市。仅两年后,“接国务院9月5日议字60号文复称:‘决定撤销铜陵县,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全部并入铜官山市,并将铜官山市改名为铜陵市。’”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58年《转国务院关于“决定撤销铜陵县并将铜官山市改为铜陵市”的通知》记载。至此,铜陵市名相对固定并沿用下来。
矿山“铁人”代代传
在创基立业的艰难岁月里,铜陵涌现出以叶尚初、杨树山、张维宽等为代表的一批工人楷模,他们心怀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书写出一个个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奋斗故事。
作为一代矿工的典范,巢湖人叶尚初因其杰出贡献而被誉为“矿山铁人”,他不仅是矿区的一面旗帜,更成为几代矿工艰苦创业的动力和建功立业的楷模。
1952年,叶尚初被招入铜官山铜矿当矿工,干了一段时间,因他能吃苦而改为打眼工。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64年《热爱矿山工作一切为了社会主义:记铜官山有色金属公司老庙矿打眼工叶尚初同志》记载,“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叶尚初,解放前,他亲身经历过猫着腰背百来斤煤钻煤洞子的非人生活。他深知旧社会的苦,更知新社会的甜,因此他一进矿,就只安了一个心眼:‘当家做主了,要好好干!老实干!下力干!党指到哪里,就走到哪里。’”
档案里提到,身为共产党员的叶尚初,平日里话不多说一句,活儿可总是不少干。他一到坑下,不管是扒矿,还是推车,他总是掐分扣秒一刻不停地干。别人推车累了休息,他却好像有着用不完的劲。有人说:“多推一车矿石也是那么多工资,何必这样卖力气?”他说:“我干活不是为的拿工资!”生病时,医生开了病假证明,他却收藏起来,坚持上班,有时被领导发觉了劝他也劝不住。他想:在旧社会,生了重病还要钻煤洞替资本家卖命,如今给自己干活,领导又这样关心,怎能轻易休息。
“他的工作出色是群众公认的,就拿掘进的工班效率来说,一直是全矿最高的。1963年,平均达到2.55米,比一般打眼工的工效高出50%左右。叶尚初所以能获得这样优异的成绩,主要是他一心一意为社会主义,热爱矿山的打眼工作。”档案中这样描述道。
与铜为伍的岁月,炼造出一批如叶尚初这样有青铜品格的工人,他们的艰苦努力与付出,一点点铸起了“古铜都”现代的辉煌,铜陵由于有这样一批批具有闪光品格的人,终成一座闪着青铜光泽的现代工业城市。
文:安征 王晓峰